词条 | 脓疱疮 |
释义 | 脓疱疮(impetigo)是由金葡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易在儿童中造成流行。 简介脓疱疮(皮肤性病科),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病理原因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凝固酶阴性的白色葡葡球菌。葡萄球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者亦不少见。某些外界环境如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时,细菌在皮肤上容易繁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虫咬皮炎、湿疹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从而易招致致病菌侵入而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寻常性及大疱性。此外,尚有一些特殊类型。 寻常性脓疱疮(impetigo vu1garis)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 conta-giosa),常为金葡菌感染或与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感染。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皮损好发于面部、头皮和四肢,面部以口周、鼻孔附近、耳廓为主,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初发损害为红斑及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粟粒至黄豆大小,疱壁薄,周围有红晕,初丰满紧张,以后可松弛,特别是呈半壶水状时,疮上半为清澈之液体,下半为浑浊之脓液,呈袋状坠积。疱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上覆蜜黄或灰黄色痂。可因自我传播向周围蔓延,亦可融合成片,自觉瘙痒。单个脓胞于5~7日后可吸收,痂脱自愈。如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日。重症者可伴发热,体温甚至高达39~40℃,可伴淋巴结或淋已管炎。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由链球菌感染者还可并发急性肾炎。 大疱性脓疱疮(1mpetigo bullosa)主要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皮疹为散在性大疱,直径1~10mm或更大,壁薄,周围红晕不显,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烂,干燥后结痂呈清漆状,不易剥去。有时大疱中央自愈。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呈环状,或多个相互连成回状。好发于颜面、躯干及四肢,亦见于掌跖。 本型好发于新生儿,又称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 neonatorum)。多发于出生后3个月内,传染性强,易在新生儿中流行。发病急骤,脓胞进展迅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39℃以上高热,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如不及时救治,可因败血症或毒血症而危及生命。 本症的病原菌与其它年龄组的脓疱疮患者相同,但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及功能不健全的特点,因而形成本症特有的临床表现。再者,因新生儿初次接触细菌,故对细菌特别敏感,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外,营养不良,气候湿热,用塑料布包裹以及其它促使皮肤易发生浸渍等因素,对造成本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传染源主要来自医护人员或母亲。在本症流行时,不仅在医护人员身上可分离出葡萄球菌,而且在衣、被、空气及尘埃中亦可培养到此种细菌。 另外,尚有两种特殊类型的脓疱疮: 1.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的婴儿急性表皮棘层坏死的严重型皮肤感染,亦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及金葡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aphy1ococccal toxicepidermal necro1ysis,TEN)。本病常始发于患儿的口腔及眼周,红斑于1~2日内延及躯干及四肢。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松解现象,轻轻摩擦即可致表皮脱落,呈鲜红糜烂面(Nikolsky征阳性),局部有疼痛。轻者1~2周皮损干燥结痂痊愈,重者可伴高热、呕吐、腹泻,或并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深脓疱疮(ecthyma)又称臁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时与金葡菌混合感染。本症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年人,好发于小腿与臀部。皮损初起为炎性水疱或脓疱,损害逐渐扩大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表面形成黑色痂,如蛎壳状,痂脱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自觉灼痛。损害数目多少不定。附近淋巴结肿大,约经2~4周结疤而愈。 检查1.对单纯脓疱患者检查以血液常规检查为主 2.对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患者检查可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培养+药敏试验”检查。 诊断依据1.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及幼儿,易传染,病前常先有痱子、湿疹类瘙痒性皮肤病;2.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3.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4.可伴有淋巴管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 中西医治疗脓疱疮1.西医药治疗 (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O.1%利凡诺溶液湿敷,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症见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糜烂结脓痂,可伴发热、口渴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症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滑石30克(包煎)、生甘草6克。 (2)外治法 马齿苋30克苦参30克,水煎湿敷患处。 脓疱疮治疗偏方1.芙蓉叶研粉,凡士林加热熔化,1:4调匀,外敷,日2~3次。可清热凉血。?治疮疖、丹毒、脓疱疮等。? 2.黄连3克研末,加凡士林15克,混匀,外敷。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脓疱疮(黄水疮),丘疹样荨麻疹(水疱湿疮),单纯性疱疹(火燎疮),带状疱疹(缠腰火丹),多发性毛囊炎(发际疮),疖、痈、丹毒等及皮肤烫烧伤。 3.马料豆、赤小豆各10克,水煎汤。代茶饮。可清热解毒。用治小儿疮疖、脓疱疮。 4..水煎金银花,饮前分次加适量蜂蜜,搅匀。可清热解毒。用治小儿夏天长暑疖、脓疱疮及痱子合并感染。 5.猪胆治脓疱疮 枯矾粉30克装入猪胆内晒干,研粉与蛋黄油调糊外涂,日2~3次,治脓疱疮。 6. 葡萄藤治脓疱疮 葡萄藤嫩枝(带叶)2000克切碎,水煎将药汁浓缩为糊,待略温时加入枯矾末50克及冰片末10克,搅匀。淡盐水清洗后外敷,日2次。 治疗1.全身疗法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及有无全身症状,酌情给予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如青霉素G(80万一240万U/d,肌注,小儿每日2.5万一5万U/kg,分2一4次给)、新青霉素II、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钠)、头孢氨苄等。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给红霉素口服(0.25~0.5g,3~4次/日,小儿每日25~50my/kg分3~4次)或林可霉素肌注(0.6g,每8小时一次,小儿每日20一40mg/kg,分2次),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疮,应给予大剂量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浆(或全血)或肌注丙种球蛋白。2.局部疗法以杀菌、消炎、收敛、干燥为原则。如脓疱完 整时,可外搽5%硫磺1%樟脑炉甘石洗剂,一日多次。若脓疱较大,可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出脓汁,用消毒棉花吸干后再搽上述洗剂。如脓疱已破溃、结痂,则宜用0.1%乳酸依沙吖啶液或0.5%新霉素液或1:5 000~10 000高锰酸钾液清洗或湿敷。清除痂皮,而后再外搽0.5%新霉素3%糠馏油糊剂或0.5%新霉素软膏等。新近用于脓疱疮的(mupirocin)软膏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3.对新生儿脓疱疮,可采用暴露干燥疗法。对深脓疱疮,可先除去痂皮,再涂抗生素软膏,以促进溃疡愈合。 4.隔离消毒婴儿室、托儿所、幼儿园如发现患病儿童,应立即隔离,患儿衣被用具等应及时清洗消毒,以防止接触传播,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5.平时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并及时治疗痱子、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及各种皮肤损伤。 预防常识该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及幼儿,易传染,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皮肤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对患病儿童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已污染的衣服用具应行消毒处理。 掌跖脓疱病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激发感染。 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 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 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 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六、排除与避免对汞、铜、锡等金属元素的过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