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脓疱病
释义

脓疱病属于高度传染性、细菌性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婴儿。此病主要影响孩子的口、鼻部皮肤和婴儿的尿布区,有时也可在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细菌可通过伤口、昆虫叮咬或某种皮肤病,如特应性湿疹和疥疮等进入体内,引起脓疱病。

病理概述

脓疱病是常见症状,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性皮肤感染,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常攻击身体暴露部位。儿童易在面部患此病,特别是口鼻周围,有时也可以在臂或腿部。受累部位呈小片状,约有硬币大小,开始时是小水疱然后水泡破裂,露出红色、潮湿的创面,数天后感染部位被颗粒状、金黄色的痴覆盖,并不断向周围蔓延。 本病的皮损特点为水疱、脓疱及脓痂。表观如下:初起皮肤上出现浅在的水疱,水疱迅速变成脓疱,有痒感,周围有炎性红晕包绕、疱壁薄而易破。破后疱面糜烂,流水浸淫,向四周蔓延,脓疱干后结成灰黄或蜜黄色厚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疤痕,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本病皮损附近的淋巴结可见肿大。

病症分型

脓疱病分为两型

1、大疱型脓疱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初起为粟粒大水疱,迅速增大到花生米大或更大些。开始水疱内容清澈,约1日后,疱液变浑,脓汁沉于疱底,浅层液体仍清亮,呈半月形的积脓现象,是为本型的特征之一。疱破后成为糜烂面,其上有脓痂。其周围可发生新的水疱。皮损好发于面部及四肢等露出部位。病理变化为表皮角质层下脓疱,疱内可见多数嗜中性细胞。 2、脓痂性脓疱病。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疱易破而结成密黄色厚痂,并不断向四周扩展。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孔周围以及四肢外露部位。病理变化同大疱型。此型可伴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新生儿脓疱病属此型。

病因病理

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二者混合感染。促使化脓球菌侵入机体产生本病的因素:一、原存在某些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虫咬皮炎,外伤等,使皮肤损伤,细菌由此侵入,二、天气炎热、出汗、使皮肤浸渍或不洁,三、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使免疫力下降,四、婴幼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脓疱病是由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这些细菌到处存在——在不干净的浴室内,变质的食物中,甚至在我们的体内。皮肤有伤口的儿童,在不干净的浴缸或浴盆内洗澡,就有可能患上脓疱病。使用脓疱病人用过的毛巾或肥皂,也会感染此病。其他与皮肤有关疾病,如体虱、真菌或链球菌感染、烫伤或各种皮炎,也容易合并脓疱病。

绝大多数病人是通过身体接触或共用毛巾、衣服、床及其他用品传染此病的。由于儿童活动时会有大量身体的接触,所以儿童很易患此病,并且成为传播者。大量出汗、营养不良及不良卫生习惯,会加重脓疱病病情。

病理症状

先是出现小红斑或小水疱,迅即水疱会逐渐增大并变为脓疱,边界清楚,有炎性红晕。脓疱为花生米或蚕豆大小,疱液上部清,下部黄白浑浊,呈典型的半月形积脓现象;破后会露出红色糜烂面,黄水淋漓,顷刻沿开。泡液干后结黄色脓痂、黄黑色脓血痂或蜜黄色厚痂,有的中央结痂而边缘扩展形成新起脓疱,呈环状或回状,脱痂后愈合且不留疤痕,有轻重不一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的可并发湿疹样病变、急性肾炎或败血症。 新生儿抵抗力差,患此病可危及生命。分热毒型和湿热型。热毒型:夏季发病,肌肤水疱或脓疱,四周绕以红晕,脓疱溃破溢脓,结痂,邻近淋巴结肿。湿热型:夏秋季发病,肌肤水疱、大疱,四周红晕,疱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痒痛相兼,或见发热,口渴,浸淫成片,纳呆,舌苔黄腻,脉濡数。痛,伴发热,溲赤便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

1开始是一小片小水疱,数小时后破裂,表皮脱落,形成红色不断有渗出液流出的创面。主要出现在面部,也可见于手、足暴露的部位。

2数日后,局部可形成金黄色或棕黄色的痴,但感染仍可向四周扩散。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3开始治疗后48小时,面部疼痛仍未消失。脓疮病的感染需要马上进行治疗。

4如果出现很痒的、小的、含有脓液的溃疡,上面覆有棕黑色痴,这可能是另一种脓疤病的溃疡型——深脓疮(臁疮),会向皮肤深部穿透。不及时治疗,可能形成瘢痕和皮肤色素沉着。

5脓疮病的症状在婴儿身上出现。婴儿任何持续的皮肤病变均需马上就诊。

6患有脓疮病的儿童出现恶心、头痛、尿少、面部及四肢浮肿。这些是肾小球肾炎的征象,一种由细菌毒素引起的肾病。

7注意:由脓疱病导致的脓疮可能会被误诊为一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疮疹。脓疱病发展较快,但决不在口腔内造成病损,并且很少局限在身体的一个部位。如果有疑问,可以让专门的医生作出准确诊断。

临床表现

一、大疱型脓疱病:多发生于2-8岁儿童,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头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为红斑或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米粒至黄豆大,周围有红晕,疱壁松弛,疱内脓汁沉积于疱底,上部为透明液体,形成半月形,疱膜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蜜黄色脓痂,自觉瘙痒,故而搔抓后易自我传染,向周围蔓延。 二、脓痂性脓疱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迅即转为脓

根据典型皮损发病部位、年龄、季节不难诊断。同时作脓汁培养及药敏试验辅助诊断和治疗。

并发症

脓疱病出现的并发症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急性肾炎、甚至败血症等。

治疗方法

治疗及预防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一旦发生感染,及时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并防止扩散。

1常规治疗

即使家庭中只有一位成员患有脓疱病,所有的人也都应注意环境卫生。经常用毛巾和肥皂清洗,可治疗轻型患者。如果脓疱在48小时内不缓解,或者病人是儿童,应去看医生。为了防止传染,打破传染环节,医生会给全家人包括患者在内开抗菌浴液。

治疗普通脓疱病,局部应用百多邦软膏,非常有效,这是一种处方药。不要使用那些非处方抗菌软膏,他们效力太弱.以致不熊杀死葡萄球菌苗和链球苗,如不认真使用,会促进脓疱病的扩散。如果百多邦在48小时内无效,可向你的医生要求开一些口服抗生素,如青毒素或红霉素。青霉素注射可以预防严重的感染并发症,缩短愈合时间,并减少复发的机会。

2辅助治疗

作为一种浅表的细菌感染,脓疱病各种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特别是各种草药软膏。但使用时应小心,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刺激症状,如果脓疱在12-24小时内仍未缓解,应去医生处就诊。

另一建议使用的草药是没药。将5-10滴酊剂滴于患处,每日3次。茶树油已经证实具有抗微生物的作用,将其涂于患处,可缓解瘙痒并且可促进愈合。

3家庭治疗

1如果你仅是有几个小的脓疮,可以简单地通过经常使用肥皂和温水清洗治疗,也可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并且将患处暴露在空气中,可减轻瘙痒。严重病例可用药皂清洗感染部位,并且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家庭中如果有脓疱病患者,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各自使用于净的毛巾洗澡,避兔交叉感染。

4中药治疗

1.皮肤红斑或丘疹、脓疱、流黄水、结黄痂、焮热疼痛。宜用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柏、萆薢、苍术、苡仁、黄连、甘草水煎服。

2.酌情选用中黄散、解毒消炎丸、穿心莲片、三黄丸等中成药。

3.紫草油外搽。

4.青黛散,以植物油调敷。

5.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盖贴。敷药前先将脓疱挑破,分开包扎。

6.马齿苋、蒲公英、野炙花煎汤洗后,将黄柏粉用植物油调敷。

5中医辨证

分为热毒和湿热两型。

1.热毒型:夏季发病,肌肤水疱或脓疱,四周绕以红晕,脓疱溃破溢脓,结痂,邻近淋巴结肿痛,伴发热,溲赤便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解毒。可用:犀角化毒丸、五福化毒丸等。

2.湿热型:夏秋季发病,肌肤水疱、大疱,四周红晕,疱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痒痛相兼,或见发热,口渴,浸淫成片,纳呆,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

可用: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等。常用西药1.内服西药症状较严重、有全身症状或有合并症者可选用。①复方新诺明:成人口服每次2片,每口2次,儿童酌减。对磺胺过敏者和孕妇禁用。②红霉素:成人口服250毫克,每日4次,儿童口服125毫克,每日4次,疗程10天。2.外用西药①新霉素软膏:涂敷患部,每日1-2次。②雷夫奴尔糊膏或软膏:涂敷患部,每日1-2次。每次外用药前均应清洁患部,常用的清洗药有:0.1的雷夫奴尔液、1:8000的高锰酸钾液、3%硼酸溶液、3%过氧化氢等,均可选用。若局部渗湿糜烂时可用雷夫奴尔或高锰酸钾液湿敷。

6西药治疗

1.轻者无需用抗生不。重者只要肌肉注射青霉素即可。另外,庆大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也可选用。

2.对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管炎、皮疹广泛、婴儿、体弱儿童或长期外用药无效者给予磺胺类抗生素,重症者最好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新生儿脓疱病应按严重感染处理。

3.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5%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搽多次。如脓疱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疱壁,用干净棉球吸干脓液,然后涂上药物。脓疱已结痂,应以消毒液如0.5%新霉素溶液、0.1%雷凡诺尔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创面,除去痂皮,粘着较厚的不要强行剥离。然后外涂0.5%新霉素软膏、百多邦软膏,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如创面渗液多的可用0.1%黄连素溶液显敷。

7食物治疗

1.陈醋120克,猪苦胆1个,先将醋熬10分钟,再放入猪胆汁熬成膏状,取出放凉,洗净患处后涂上此膏,每日1~2次。

2.鲜丝瓜叶适量,洗净拧汁涂患处。

3.蚕豆荚烧灰,用菜油调后敷患处。

名家妙方

1.水八角适量。水煎,外洗,再研粉外敷患处。

2.马蹄烧存性,研细面,涂于患处。

3.蚕豆壳、黄丹、香油各适量。将蚕豆壳在瓦上焙干,研末,加黄丹少许,以香油调敷患处,干则再敷,3日即愈。

4.黄瓜藤(阴干,火焙存性)、枯矾。为细末,搽疮上。

5.苦杏核2个,将其放火上烧着,待外壳黑焦后,剥去已成灰的外壳,取仁研末,用香油或其他植物油调涂患处。每日2~3次。

6.苍术、糯米粉等分。均炒燥研匀,掺之。

7.核桃壳数个,黄柏、枯矾各等量,陈醋适量。先将核桃壳用微火焙焦,与黄柏、枯矾共研细末,加陈醋调成糊状备用。先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患部皮肤,擦干。有脓疱病者用针头刺破脓疱,用消毒棉球拭净黄水及脓液,将上药敷上,暴露。重者1日2次,轻者1日1次。

8.鱼腥草15克,黄柏、白藓皮各9克。加水适量,煎取药液,晾至室温时外洗患处。每日3~4次。

9.用经霜后丝瓜根,炙灰,用麻油敷,即愈。

10.黑驴粪,烧存性,为末。香油调搽,试过神效。

11.用生石灰100克,硫磺250克研末,加水1250毫升,以文火煎24小时,煎到1000毫升,静置,取清液洗患处。

12.干姜10克,冰片10克,研末外敷,每日1次。

13.绿豆粉、天花粉各30克,生甘草9克,共研细末。每次用10克,加蜂蜜及凉开水吞服。

14.鲜灯笼草、鲜马齿苋各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外搽。

15.黄连、黄柏、黄芩各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15克,上药加水1600毫升,煎取1200毫升药液。滤过去渣冷却后外洗患处,每日3次,每次外洗10分钟,无论有无病灶,全身各部位均应用药液洗擦,以防病灶扩散。

16.地肤子、黄柏各30克,芒硝50克,上药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先用地肤子20克煎水洗净患处,然后撒上药末,每日2次。一般敷药2~3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5天左右,可结痂痊愈。

宜与忌

1.每天应清洗患部四周的皮肤2~3次,使其免于细菌感染。

2.抓紧时间持续治疗,防止蔓延扩散,力戎用手指搔抓。

3.常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4.顽固性脓疱病应去医院治疗。

5.有皮肤病(如痱子、夏季皮炎、湿疹等)者要及时治疗,避免因搔抓而传染上脓疱病。

6夏日要避暑,防晒,经常饮用清热解暑之物,如夏桑菊、五花茶、西瓜、菊花、豆豆水或冬瓜、荷叶等。

7.小儿患脓疱病后,容易继发急性肾炎。故应引起重视。

8.病人使用过的衣被等物,应曝晒或煮沸消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