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街镇 |
释义 | 1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牛街镇为地名,我国同名乡镇主要有: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该镇地理坐标东经104°21′-104°37′,北纬27°45′-27°50′,总面积175.69平方公里;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全镇总面积611.2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3个自然村,158个村民小组,27177人。 ◎ 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 地理牛街为彝良网络位于彝良东北部,东经104°21′-104°37′,北纬27°45′-27°50′,东邻柳溪乡,南与龙海乡毗连,西界盐津县,北与四川省筠连县蒿坝乡接壤。海拔520-1954米,面积175.69平方公里。全镇地形西面高,东北低,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沿江对峙。 ◎ 气候江岸气候温和,夏季炎热;靠近朝天马森林的三合林区一带.河谷地区年均日照863.4小时,属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两种气候类型。是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立体气候显著的山区镇。 全镇辖11全村,255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只。其中农业人口37414人,非农业人口只。 ◎ 历史牛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芒部土司归附明朝,次年随芒部府隶云南布政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随芒部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雍正五年(1727)随镇雄复隶云南布政使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镇雄划归当年始设的彝良县至今。 明、清时期,因地连黔蜀、位居要冲、山深林密、广产竹笋,致采笋人云集,内地逃荒避难者藏慝林中。境内民众良莠不齐、纷争时发,故先设武职后文官治理。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今果稠衙门坪设簸酬长官司(武职)。清雍正四年(1726)设武官千总1员。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七日设牛街府知事(文官)。光绪三十四年始为彝良县牛街分县。民国33年(1944)7月31日撤分县置县辖牛街镇。 1950年4月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彝良县人民政府牛街区公所。后多次改建制为人民公社、区。1988年3月设为牛街镇人民政府至今。 ◎ 资源境内资源丰富,水资源、特别是矿藏、林业资源尤以突出。年出水量1.05亿立方米。白水江年出境水量27.64亿立方米.小干溪平均流量6.34立方米/秒,上有电站2座,装机容量900千瓦。 境内已知无烟煤储量50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上亿吨,也有铁、铜、水晶石等。有各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人造杉木林1.5万亩,柑桔林3300亩及成片竹林。现年产干笋20~30吨,鲜笋加工远销日本。 ◎ 工农业境内主产玉米、也产稻谷、小麦、红薯、马铃薯。1950年后注重改良土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都进行石来面地,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80年代始大量使用化肥,引进杂交良种,实验、推广多项农业科技。 清代已产煤、铜,但生产方式原始,产量低下。1958年牛街万和厂开展手工业生产,产斗笠、竹筷、针筒,毛巾等10余类产品。针筒、竹筷销云贵川3省。 50~70年代主要工业为采煤、酿酒。1972年牛街国营煤厂产煤1300吨,国营酒厂产酒441吨。1959的兴建牛街小高炉铁厂,始有以电作动力的工业,1961年因产品质量低被关闭。1981年末装机400千瓦的小河电厂发电。1989年投资400余万元始建牛街造纸厂。1992年乡镇企业169个(其中镇办企业5个),从业人员538人,企业总收入200万元。 ◎ 交通牛街地处昭通、镇雄等地入川要道。乾隆年间即有驿道入川,但货物运输全凭人背马驮。1959~1968年牛街至柿子坝木船航运线通航,为境内外货物运输主渠道。1969年始通牛筠公路,1971年角牛公路通车,1977年修通牛街大桥,运输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今处角奎至筠连、镇雄至盐津的公路交叉点上。柿凤二级2010建成通车,彝牛二级即将开工建设。 ◎ 商业民国10年设邮寄代办所。民国33年始通电话。雍正年间牛街即成为笋子及其他山货、药材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土特产交易带动油盐粮米及百货等生活必需品交换,形成市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逢丑日赶场。清末,宜宾、昭通商人在牛街开栈房、设商号,南至今半坡社,北至马鞍山,店铺沿街排列,促进了牛街饮食服务业发展,时商业处于较繁荣时期。 60~70年代中期,商业萎缩,日用商品由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等统购统销,粮油及数日用百货均凭证券供应,货柜十有七空。1961年和1968年,承担境内商品流通主渠道的牛街供销社购销总额,分别为42.9万和46.3万元,仅分别为1958~1992年年均购销总额的29%和32%。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市场日趋活跃。 今仅街道就有国营、集体、个体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户214家,外来经商户数十家。赶场天,沿街货摊成龙,从布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到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品种繁多,货源充足;摊前人流拥塞,购销两旺。 ◎ 文化事业牛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会萃。清嘉庆年间办文庙书院,光绪六年(1880)七月办义学,光绪三十四年创办小学堂。民国26年办云南省彝良县简易师范学级,镇雄、彝良、威信、盐津4县学子纷纷到牛街求学,牛街成镇彝威盐4县学区中心。民国31年创办县内道家县级初级中学,民国36年始办幼儿教育。1950年后党和政府采取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夜校、扫盲等多种办学措施,使小学教育迅速普及到农村。中学教育1951年停止,1958年恢复。 今境内共有小学55年,有县级中学1所。教育的发展使牛街人才辈出,文化繁荣。 乾隆四十九年建知事衙署,随即在内编修《镇雄州志》。嘉庆年间及以后陆续在今街道及近郊建成文昌宫、万寿宫、城隍庙等雕龙刻凤庙宇10余座。清末至民国年间,牛街文人荟萃。毛以亮(清秀才)、陈熙明、匀镇藩、陈守仁、陈祖武等,不但精通诗词歌赋,县擅长书法、绘画,多有作品问世。尤其陈守仁的牙雕作品享誉国内外,民国26年曾在南京美术展览会上展出。民国35年元旦创刊《牛街旬刊》,共办119期。1950年后,牛街的文学,书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地县级刊物;文艺调演多次获县内第一名,并获地区好名次。牛街成为县内文学文艺活动水平较高的乡镇之一。 80年代,牛街文化再次处于兴盛时期。多次举办诗歌、书法、绘画竞赛和文艺演出活动。《摘耳根》、《白水江》等文学刊物相继问世。1982年建成县内首家乡镇级电影院,开通差转电视。1983年参加全县农民文艺调演获第一名。1987年开通卫星电视。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特别是近几年来,牛街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考虑,紧紧围绕以"古镇牛街、文化牛街、商贸牛街、现代牛街"为建设核心,以加快推动小城镇建设为一项涉及长远、事关全局的龙头工程来抓,以保护好文兴街、南华街文化遗产,挖掘民间民俗文化为基础,努力再现牛街古镇风貌。 ◎ 治安随着境内丰富的煤矿、水能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彝良县牛街镇人财物的大流动也使当地社会治安日趋复杂,但在如此复杂的治安环境中,牛街镇创下连续6年(截至2007年)未发命案的纪录。 据介绍,该地治安状况良好的原因在于抓实抓牢了群众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各类案件特别是命案的发生,把许多极有可能民转刑的案件化解于萌芽状态,各类案件发案数大幅下降。牛街派出所成功化解大量民间纠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则在于快速、高效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此外,牛街派出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密织防控网络,增强社会面防控能力,建立了12支72人的村居巡逻队,使违法犯罪分子犯罪空间得到进一步挤压。 牛街派出所还有一个十分“管火”的法宝是法制宣传,每季度都要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播放广播、展示图片、播放光碟、发放宣传册以及街道老年协会的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群众用法律武器而不是武力去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牛街古镇牛街古镇是继扎西、豆沙古镇后昭通市全力打造的三大古镇之一,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省政府批复了《牛街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方案》。目前,随着全市大通道建设的加快推进,尤其是柿凤二级公路、昭彝二级公路的建设,交通环境的改善,牛街古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打造牛街古镇已具备现实条件。牛街古镇打造分为核心区、一般区和拓展区,面积5.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基础工程建设、古迹打造、风貌改造、拆除重建、新区开发等几个部分。 2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 地理位置牛街镇位于石屏县南部,距县城52公里。全镇总面积611.2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3个自然村,158个村民小组,27177人,居住着彝、汉、哈尼、傣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93%。耕地面积4.5万亩,最高海拔2551米,最低海拔259米,年降雨量780—920毫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 ◎ 基本信息牛街镇地域广阔,矿产资源、农特产品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尤以矿产资源和农特产品资源著称,已探明的优质无烟煤储量2048万吨,铅储量有1.3万吨。农特产品中的牛肉干巴味美质优,闻名遐迩;那刀辣以色鲜味香,辣口不辣心而久负盛名;牛街石榴果肥、粒大、核软、甜味足而著称;人头梨、核桃、喇麻豆、甜菜、葵花子以其独特的品味而远近闻名。 ◎ 经济发展石屏县牛街镇是一个集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三位一体的偏远乡镇,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已走出了一条远近闻名的“牛街之路”,农民群众正逐步走向富裕。但在经济发展,村级集体资金不断壮大的同时,村委会财务收支管理的混乱和个别村干部用集体资金吃喝玩乐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有的村委会没有会计帐,白条多,有的甚至无单据,只用笔记本记录资金收支情况,个别干部少支多报。 为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切实加强对村级资金管理使用上的控制和监督,确保村级集体资金真正用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2002年以来,牛街镇对村级财务实行了村帐镇制度。 牛街镇对村级财务实行村帐镇管制度,切实规范了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加强了对村级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村委会财务由镇农经站代管,资金属村委会所有,必须用于本村委会的事业,并优先保证村民小组长、党支书记等干部报酬、村委会办公经费和村级公益事业。镇政府补助村委会的各类资金,村委会向上级各部门争取的资金及因公益事业建设群众自愿捐资筹资的资金等款项必须先划入镇农经站的村委会账上后方可列支。各村委会用镇上提供的现金日记账记录资金收支情况。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资金审批权限。村委会100元以下支出,由支书或主任审批;100元至500元支出,经请示挂钩领导同意后,由支书审批;500元以上的支出报镇领导按镇党政班子成员资金审批权限进行审批。为保证村帐镇管工作的顺利实施,该镇一是成立了督查办,定期对村委会的资金开支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制定了9条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三是定期进行公开,各村委会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一次,以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贯彻执行村帐镇管制度,明确经费审批权限,规范了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加强了对村级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保证了有限的资金办好更多的事情。如全镇村民小组长、分支部书记的报酬有了保障,每季度都能按时发放一次。过去干部报酬无保障,拖欠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现象没有了。村帐镇管后,村委会干部向村民收取土地承包款等费用都使用镇政府统一印制的收款单据,所收款项全部统一上交镇农经站的管理帐户,这样群众也放心了。村级集体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化,还有效保证了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2001年该镇向农民收取的土地承包款等费用人均40元,到2002年下降到人均28元,减少了30%。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