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释义

成语资料

【成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释义】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鸡口牛后、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押韵词】水泄不漏、礼不亲授、丢丢秀秀、轩裳华胄、恋新忘旧、明推暗就、得新忘旧、朽骨重肉、私相传授、卵与石斗

成语出处

出自《战国策·韩策》:“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后人遂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可在小的地方独立自主,也不到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苏秦是为楚国游说合纵抗秦而晋见韩昭侯的。他对韩昭侯说:“韩国有地方千里,甲兵数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以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还打算服从于秦国,自称是其东部的藩属,使国家蒙受着羞辱,被天下人所耻笑,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如果大王归顺秦国,秦国一定要求宜阳、成皋两地。今年答应了,明年又要求增加割地。给他吧,已给没有土地可给;不给吧,岂不是前功尽弃,以后还会受到它更大的侵害。大王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怎能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这就是所说的自己去买积怨和祸害呀。不经过争战人家就把土地割走了。我听说有句俗话叫做:‘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口,决不做大而臭的牛屁股。’现在大王归顺秦国,这和做牛屁股有什么不同呢?有大王的贤明,又有强大的军队,却得到个牛屁股的名声,我实在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昭侯听后万分愤慨,振臂按剑,仰天长叹道:“即使我死了,也不能归顺秦国。”苏秦从韩国实际情况和切身厉害出发,终于说服了韩昭侯。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说:“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最先进的弩机,士兵十分勇敢,可以独当一面。如此强盛的国家却要向秦国称臣屈服让人耻笑,俗话说:“宁可当鸡的嘴巴,不要当牛的肛门。”宣惠王同意抗秦。

成语举例

自古道,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忍得这气也。 明·王衡《郁轮袍》第四折。

相关信息

语见《战国策·韩策一》:“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於牛后乎?”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城池坚固,粮草丰足,尚可战守。古语有云:‘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战国时苏秦语韩宣王曰:“目下大王之地有限,而秦于韩之求无穷无尽。以有限之地,以应贪而无餍之求,无异买祸招怨也!不战而地已被侵吞。臣闻谚语曰:‘宁为鸡之口,毋为牛之后。’今大王宁似臣一般,西向服事于秦,岂非随于牛后乎?”

或作“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亦作“鸡口牛后”。

亦作“鸡尸牛从”。《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张守节·正义》:“战国策云:‘宁为鸡尸,不为牛从。’延笃注云:‘尸,鸡中主也。从,谓牛子也。言宁为鸡中之主,不为牛之从后也。’

鸡口:鸡之口,小而洁。

牛后:牛之肛门,大而不净。

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原指宁愿作小而洁之鸡口,而不愿为大而臭之牛肛门。后喻宁在局面小之地当家自主,不愿在局面大之地听人支配。或以讽刺举措不智之辞,多用此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