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波金银绣 |
释义 | 特产金银绣也称宁绣、仿古绣,始于唐宋。明清以来,宁绣的技艺逐步提高,销路扩大,曾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驾齐驱。绣品选用真丝、绸缎为原料,用金银线绣在彩色平绣图案的周围,或将金银线紧密排列,布满图案的空间,使盘金与色绣融为一体,典雅古朴,色泽悦目,做工精到,富有高雅的装饰韵味。 宁波的金银绣手艺源远流长,曾经辉煌一时。精美的图案,卓绝的工艺,为宁波赢来许多荣誉。 简介早就听说宁波的金银绣手艺曾经辉煌一时,与“四大名绣”竞相争辉,最近又得知金银绣被列入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怀着对金银绣浓厚的兴趣,记者走访了已故金银绣大师许任泉的儿子许谨伦老人和其他相关专家,翻开了金银绣过去辉煌繁荣而现在窘迫无奈的对照图。 金银绣之源金银绣,顾名思义就是广泛运用金银线作为基材、辅以各种色线的绣品。金银绣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记载,金银绣在古代叫“盘金”或“盘银”,是采用纯金、纯银搓丝绣制的作品。“盘金”绣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鉴真和尚曾居住在宁波阿育王寺,东渡日本时带去了我国的木雕、漆器、彩塑佛像及金银绣千手佛等艺术品。金银绣千手佛至今仍被日本奉为国宝。明代戴缙夫妇墓地还出土过多件金银绣衣裙。 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古城,向来对金银绣有研究,在介绍宁波的特产———金银绣时,他说,明代时,宁波绣庄集中于城内车轿街、咸塘街,专为寺庙、婚嫁及官府贵族定制。如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日本83岁的了庵桂悟到宁波,明武宗赐住持宁波育王山,并赐“金衤阑袈裟”,由宁波府制。清代时,宁波西乡“家家织席,户户刺绣”蔚然成风。随着民间戏场的普及,金银绣被广泛应用于戏曲和佛教寺庙。胖绣、平绣和盘金包边技艺成为宁波绣的重要特色,金银绣表现题材主要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如意、麒麟、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为主,形式上吸收了敦煌画中藻井图案及戏剧补子图案,大胆地运用宁波刺绣盘金、盘银的传统针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金银绣之盛许谨伦1962年进入宁波绣品总厂,主要从事刺绣设计工作,当时是接从厂里退休的父亲许任泉的班。怀着对金银绣的热爱,许谨伦在厂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回顾这四十余年的工作、生活,花甲之年的许老感慨万分。 许谨伦介绍,宁波金银绣在50年代中期又迈开了发展的脚步,成立了“绣品合作社”,组织起刺绣队伍。196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时有绣花工人400多人,近郊农村从业人员4000多人。到了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刺绣人员又大大增加。据1983年统计,宁波绣品厂金银绣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数百万美元,加工的绣户分布各地,达5万多人。 许老说,宁波金银绣虽然在我国传统的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外,但由于广泛应用于服饰、靠垫、床上用品、小件旅游品,绣工用金银线盘、包、压等手法,视觉效果抢眼、典雅,光彩夺目,因此竞争力一度很强。 据《鄞县县志》记载,我市的金银绣曾连续三届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先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和优秀新产品一、二等奖。当回忆这些荣誉的时候,许谨伦还自豪地对记者说,在1957年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上,献上了由他父亲许任泉设计的巨幅《毛主席绣像》,该作品得到了朱德委员长、中央领导和全国艺人的一致赞扬。主绣毛主席绣像的老艺人徐根娣还应邀去北京参加了艺人代表大会。 令许老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绣品《百鹤朝阳》。1989年7月,宁波绣品厂用宁波传统的金银绣技艺绣制了大型立地屏《百鹤朝阳》,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是宁波金银绣规模最大、技艺最精的代表作,荣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第八届百花奖的珍品奖、金杯奖,并成为国家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的入口首件陈列品。《百鹤朝阳》大型金银绣屏总长度3.6米,高2.6米,分为左、中、右三段,整体画面是金红色织锦缎底上绣百只丹顶鹤,或飞或息,以长城、黄河、长江、天安门及青松、翠竹作衬托,充分发挥了宁波手工金银绣的优秀技艺,为宁波市赢得了荣誉。 许老在客厅里还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创作的其他作品,从这些精益求精的刺绣作品中不难看出,金银绣作品中蕴涵着的高超技艺,许老的小姨子贺云女士热心地为大家讲解制作的过程:“制作金银绣一般由设计人员设计好生产用图稿,把花稿做成印花花板,印在要绣制的布料上,然后上棚,接着根据图稿选择色丝,绣制时先绣丝线部分,最后根据花稿要求选择用金或银盘线。”贺女士还强调,在制作时,工作人员是不允许说笑的,因为很可能一滴唾液就会毁了一幅作品。与此同时,为了保持连贯性,经常连厕所都不敢上,争取一气呵成。 金银绣之衰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宁波金银绣已由集中出口转为分散经营,电脑刺绣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刺绣,已占整个刺绣行业的七成左右,时下金银绣的生产成本也锐增。如此种种原因,导致整个手工刺绣业急剧萎缩,宁波手工金银绣将有失传的危险,金银绣的辉煌时代已成历史。 目前,一些技术高超的前辈陆续过世,金银绣技术已经难寻年轻人传业。刺绣需要人能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绣出好作品。现在的年轻人正处在信息时代,他们更看好新兴行业,更喜欢从事高挑战高收入的工作,而面对传统的手工刺绣,他们也许更愿意出钱购买而不是选择这个事业。贺女士告诉我们,传统的金银绣专业人才培养最起码需要3年的基本功训练,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投入。 许老对此无不感叹:“现在收徒弟很难,而且要学会金银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耐得住这样的寂寞啊。”言语中,不难看出满腹辛酸。许老家里还保存着许多当年的金银绣作品,曾经有人想出巨款购买,许老说什么都不愿意,他宁愿把这些宝贝留在身边。当许老空闲时抚摸着这些象征荣誉和辉煌的金银绣作品,岁月慢慢逝去,只有历史的时光还淡淡地流淌在那个金银绣的光辉年代里,似乎在向世人静静地诉说着属于他们的寂寞和无奈。 金银绣之思曾经的辉煌,如今的窘境,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现在,宁波市文化部门已将金银绣列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植和抢救,但毕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部分不适应社会条件的民间艺术势必萎缩,曾经异彩纷呈的宁波金银绣恐怕难以再现昔日辉煌了。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场对于传统刺绣的需求量还是有一定空间的,但传统的手工刺绣工艺价值却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许多人的眼中,刺绣没什么值得研究和发掘的,就连有的刺绣从业者自己也没有信心,自己都不能正视、发掘刺绣艺术的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既要立足于保护,也要应用于开发,保护是一种开发,开发也是一种保护。运用现代知识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个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市场运作、商业包装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正是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品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震荡全球的现代化潮流,其实并没有颠覆反倒强调了一个恒久之理:祖先传给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建设,才不至于丢失我们传统文化活的精神。 “男耕女织”是中国的远古文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出土文物证实当时耕与织已有明显分工。中国古籍记载“舜始有绣”、周代“绣织共职”,说明绣艺不仅是美化自身的织物,而且发展成为一业而服务于贵族。唐代浙东名产“越绫”,又名缭绫,白居易在《缭绫篇》中赞美其为:“地铺白烟花似雪,天上取样人间织。”但是绣与织相比较,绣工更具有个性,绣艺之中用金银线绣的技艺,曾是唐代宫廷的特艺,《唐书·肃宗记》记载有“金银刺绣”之名,《唐六典》提及的金银刺绣技艺有“然金”、“缕金”等十余种。唐人秦韬玉诗中写道:“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若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据传,杨贵妃用绣工达七百人。可在民间,能飞针走线的绣娘遍及城乡,“女红”成为女子的美德。入宋后,金银绣也普及于民间,寺庙神佛及民间吉庆赛会,最是女子显示绣艺的机会。浙东女子织丝绣花代代传承,如“明州朱如一,皇室钦成皇后侄女,二十岁素服斋居,历十年绣成金字《法华经》,其中绣佛名号八万四千,又绣阿弥陀佛、观世音。绍熙四年(1193)绣成七卷经轴送佛寺道场供奉。”(据《中华古今女杰谱》,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时,宁波绣庄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集中于城内车轿街、咸塘街,专为寺庙、婚嫁及官府贵族定制。如明正德六年(1511),日本八十三岁的了庵桂悟到宁波,明武宗赐住持宁波育王山,并赐“金阑袈裟”,由宁波府制。(日本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07页,商务印书馆1980版)而民间多有长于金银绣者,据民国《浙江通志》记载:“明·金星月,女,鄞县人,十七岁定婚,未婚夫死,用十余年绣五百罗汉帐,由其父施杭州昭庆寺,观者不绝。” 清代时,宁波西乡“家家织席,户户刺绣”蔚然成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民间戏场普及,金银绣被广泛应用于戏曲和佛教寺庙,取得了辉煌夺目的良好效果。胖绣、平绣和盘金包边技艺成为宁波绣的最重要特色,绣品的五彩色线富有立体感,无论是佛帐、寿衣、生日袄、狮头帽、被面、椅靠、虎头鞋、披肩、荷包、香袋等生活用品或装饰品,金银绣能满堂生辉,制造出强烈的吉祥喜庆气氛。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经营性的民间绣工成立绣品合作社,产品有了规模。原宁波咸塘街许德来绣花庄许任泉带了首批学徒,各县市也兴办了绣花社,在20世纪60年代,扩建为绣品厂,产品外销逐年增加。据1983年统计,宁波绣品厂金银绣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数百万美元,加工的绣户分布于各县、市,达5万多人。(据1983年9月17日《宁波日报》)宁波金银绣在我国传统的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外,虽然并不出名,但由于宁波金银绣广泛应用于服饰、靠垫、床上用品、小件旅游品,绣工用金银线盘、包、压等手法,整体效果强烈、典雅,光彩夺目,因此外销和内销遥遥领先。在全国性的展览中,绣品《东方红》、《老寿星》、《麻姑献寿》等多次获奖。 1989年7月,宁波绣品厂用宁波传统的金银绣技艺绣制了大型立地屏《百鹤朝阳》,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是宁波金银绣规模最大、技艺最精的代表作,荣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第八届百花奖的珍品奖、金杯奖,并被入选为国家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的入口首件陈列品。 《百鹤朝阳》大型金银绣屏总长度3.6米,高2.6米,分为左、中、右三段,整体画面是金红色织锦缎底上绣百只丹顶鹤,或飞或息,以长城、黄河、长江、天安门及青松、翠竹作衬托,远近分明、层次丰富、主题突出、气氛热烈,体现了中华民族欣欣向荣奋发前进的开拓精神。在绣制过程中投入2000余工,使用数十种传统针法,充分发挥了宁波手工金银绣的优秀技艺,终于获得了成功,为宁波市赢得了荣誉。 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宁波金银绣已由集中出口转为分散经营,又因电脑代替手工,因此宁波手工金银绣将有失传的可能。为此,宁波市文化部门已将金银绣列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植和抢救,但毕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势必萎缩一部分不适应社会条件的民间艺术品,曾经异彩纷呈的宁波金银绣恐怕难以再现昔日辉煌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