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波教育学院 |
释义 | 宁波教育学院是一所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具有近50年办学历史的市属高等院校。 学校概况宁波师训干训第一品牌 学校坚持为宁波市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校两中心”办学格局。学校以设在本校的宁波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和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为基地,全面服务于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学校近年兴办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具有传统的优势和办学声誉,面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 学校现开设本科、专科专业40多个。近年来,学校强化办学精品和特色意识,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近7000人。 学校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聘请兼职教师等措施,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初步建立了集教学、培训、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现有的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已达51%。 学校注重科研工作,着力营造学术氛围,利用反映我校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加强学术交流,努力通过科研工作的进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目前,全体宁教院人正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力争为宁波市的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张松茂 党委副书记、校 长:白晓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波 党委委员、副校长:汪允栋 党委委员、副校长:柳国梁 巡视员(副校级):周建达 发展简史1983年9月,宁波地、市两所教师进修学院合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定名为“宁波教师进修学院” ,承担了宁波市教师培训任务。 1984年2月,国家教育部批复同意成立宁波教师进修学院,同年4月批复同意更名为“宁波教育学院” 。学院由宁波市政府领导,市教委主管,座落于菱池街。 1986年11月,宁波市教委决定:在学校设立华东师大函授教育辅导站(纳入原高师本科函授站),并于1987年起在本市招生。我校的学历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1990年6月,宁波市教委发文,学校中师部更名为市区小学教师进修部,明确了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1992年6月,省教委下达文件,批准学校举办初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班,首次为生物、体育、英语三个专业。 1993年11月,国家教委批复同意学校设置中文本科专业,列入招生计划。 1995年12月,省教委批准我校设立三个新专业:幼儿教育专业、电教教育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与应用专业。同月,国家教委批复学校数学专业自1996年起可招收本科学员。 1996年8月,省教委同意学校在余姚、鄞县、象山设立小学教育(文史)校外教学点。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增设教育管理本科专业。 1998年5月,宁波市首期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在学院开学,来自市教委和各县(市、区)教委的教育行政干部40余人参加本期培训。 1999年6月,市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我校举办教育管理专业和学校心理辅导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校的学历教学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2000年1月,教育部、公安部对第一批11个省、市的68家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了资格认定。骏腾出国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资格,成为宁波市第一家具有该资格的单位。 2000年3月,我校学报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9-2560,同年,学报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充分发挥学报科学研究的阵地作用。 2000年4月,由我校组织实施的宁波市“名师工程” 启动,首批173位名教师、名校长作为培养人选开始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 2001年,我校与庆元县人才交流中心签订联合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进修班协议书,成立宁波教育学院庆元函授教学班。 2001年5月,市教委同意学校建立“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 挂靠在我校教育管理分院。 2001年6月,省教育厅发文(浙教师[2001]201号),我校被列入浙江省市级中小学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点。 2001年9月,市教委同意组建“宁波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该机构挂靠我校 。 2002年3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审核,同意学校为申请认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点。 2002年5月,经市教育局同意,“宁波教育学院培训部” 更名为“宁波弘文培训学校” ,同意依托学校现在资源,扩大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办学范围。办学范围由计算机、成人高复拓展到文化类、外语类培训;培训对象由成人扩大到青少年。 2002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十五” 期间全省首批认定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学校为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 2003年1月,宁波教育学院慈溪锦堂学院挂牌成立。5月,宁波教育学院鄞州学院挂牌成立。 2003年1月,省教育厅同意学校设立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学习中心,同月,同意学校开办体育教育、法学、行政管理、科学教育、新闻与传播学等5个成人教育本科(专升本)专业。2月,同意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2003年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政治、计算机、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美术、职业技术教育等13个专业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同意开办学位英语培训班。7月,学校设立厦门大学宁波学习中心。 2003年9月,市教育局委托我校创办宁波教师教育网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宁波的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培训有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2004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在学校设立教育硕士教学站。 2005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发文下达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校首次取得了全日制高职招生资格。9月,首届全日制高职学生281名入学。 2005年3月,市教育局同意组建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该机构挂靠在学校。 4月,原挂靠宁波师范学校的“宁波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并入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2005年12月,我校设立宁波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标志着我校成人学历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篇章。 2006年4月,宁波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始全面实施,全市25000余名教师参加了相关考试培训。该工程于2008年12月圆满完成。 2007年3月,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工作室” 成立。 2007年12月,学校通过 “平安校园” 考评。 2008年3月,学校成立宁波教育学院人民武装部。 2008年4月,学校被省综治委、省教育工委联合授予“平安校园”称号。 2008年4月,宁波市江北区首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育才校区挂牌成立。 2008年6月,宁波市开展“百千万”师训工程,学校承担该项目的培训工作。 2008年7月,我校首届全日制高职274名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达98%。 2008年8月,全市“省示范性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班”在我校开班,标志着我校幼儿教育培训领域工作的全面展开。 2008年12月,我校举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暨宁波教育学院挂牌25年庆典活动。 2009年4月,宁波市幼儿教师(园长)培训中心落户学校。 2009年6月,学校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代表大会在环城校区举行。 2009年10月,我校工会喜获2008年度党建带工建,工会“三级联创”活动先进单位。 2009年12月,宁波市作家协会少年作家分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 2010年3月,“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基地”在我校成立。 2010年5月,学校举行实验幼儿园授牌仪式,高新区万里幼儿园作为我校第一家实验幼儿园承担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实验实训任务。同月,我校实验中学挂牌成立,余姚舜江中学成为我校第一所实验中学。 学院管理学校各类培训工作较多,如何做好各类培训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学员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保证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总务部门考虑的问题。10月31日,在汪允栋副校长地带领下,总务处相关管理人员到市委党校进行学习考察,全面了解该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特别了解了各类培训班的后勤保障工作。 宁波市委党校管理处及南都宾馆的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他们在宾馆服务和后勤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做法和经验,双方就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市委党校南都宾馆先进的硬件设施、严格的管理体系、整洁优美的就餐环境、井然有序的就餐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级学院信息与艺术学院,人文与幼教学院,外语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研究机构科研处科研处是负责全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学术交流的职能部门。教科所与科研处合署办公。学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学校科协、学校社科联挂靠科研处。 科研处负责编制学校长远科研工作规划和年度科研工作计划,根据国家、省、市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完善科研规章制度;组织申报科研项目,负责各级立项课题管理、鉴定和验收;负责科研成果奖的申报、评审等管理工作,负责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与开发工作。科研处负责各类人员科研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为教职工晋级、职称评定提供科研数据资料;配合人事处做好科研工作量管理、考核工作。 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简称教科所)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及业务管理机构,为学校事业发展和整体办学目标服务。教科所下设高职教育研究室(挂靠教务处)、教育管理研究室(挂靠干训处)、教师教育研究室(挂靠师训处)、成人教育研究室(挂靠成教学院)、学生发展研究室(挂靠学生处)等五个研究室,承担具体业务研究职能。 科学技术协会宁波教育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是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校科协成立于2004年10月9日。校科协挂靠科研处。 社会科学联合会宁波教育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简称社科联)是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是中共宁波教育学院委员会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学校党委和行政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校社科联成立于2009年6月5日。校社科联挂靠科研处。 教育干训——完善干训工作网络。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设立在我院的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校长培训管理组织,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干训工作网络。 ——圆满完成干部培训任务。“十五”期间,学院扎实开展全市中小学校长及其他教育管理干部的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认真实施了培训者培训。 “十五”期间各类干部培训统计表(人次) 年份 提高培训 资格证书培训 名校长培训 骨干校长培训 行政干部培训 贵州校长培训 工会干部培训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2001年 74 56 25 2002年 950 112 56 41 2003年 950 169 46 32 2004年 950 159 45 46 99 26 2005年 934 67 44 52 95 21 113 合计 3784 581 89 112 92 52 194 145 113——积极创新培训和管理模式。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校长培训工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学院加强培训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开发了集8种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宁波市中小学校长培训非接触式IC卡管理系统》软件。 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学院的干训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参训学员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省“十五”干训先进单位。 教育师训——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在我院挂牌后,学院配合市教育局进一步完善市级培训机构、县级培训机构及镇(乡)或学校三位一体“两线三级” 覆盖全大市的教师培训网络,为我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以名师培训为龙头,重点做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经过积极探索,学院形成了以名师培训为龙的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对于市级名师,组织开展研究性反思型的专题培训;对于名师培养人选,尝试采用类似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导师制”培训;对于学科骨干教师,则实行任务驱动式培训。按不同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培训方式,收到了较好成效。 ——全面高效地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院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将培训课程设计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板块,精心安排全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干训、师训工作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基础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总结经验、振奋精神、积极探索、加快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促教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学院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要高质量开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教师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开放多元的服务型办学体系,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多功能的集干训、师训、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多种教育形式并存,能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在高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广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形成自身特色的新颖高等院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