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波大学 |
释义 | 宁波大学是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后,又有宁波海洋学校、宁波林业学校、宁波师范学校等陆续并入。 中文名:宁波大学 外文名:Ningbo University 简称:宁大 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创办时间:198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浙江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聂秋华 所属地区:中国宁波 主要院系: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海运学院等 硕士点:137个 博士点:6个 学校简介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创立并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国家海洋局和宁波市共建共管。1985年10月29日,占地1283亩的宁波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办学历程。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后,宁波海洋学校、宁波林业学校、宁波师范学校等陆续并入。学校于1992年被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05年硕士点突破50个,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2006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2007年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11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宁波大学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截止2011年,宁波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共覆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7个。 学校规模宁波大学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现占地276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9万余平方米。学校各类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为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现有藏书33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3万册,电子图书178万册。拥有8家附属医院和8家教学医院。学校地势开阔,甬江蜿蜒,树木葱茏,楼宇隽永,是求学治学的极佳场所。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包玉刚、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赵安中、汤于翰、顾国华、包陪庆、朱英龙等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给予了大量捐助和广泛支持。二十年来,60多位宁波帮人士捐资近4亿元人民币,帮助学校建设了一批教学和科研大楼、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起点办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如今,“宁波帮”人士对学校的关心和帮助已从一个家族到一个群体,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已成为他们表达和弘扬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伟大激情的一个重要载体。众多“宁波帮”的捐资助学也已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优势,同时,他们重教兴学、造福桑梓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独特内涵。1993年,宁波大学还首开海峡两岸学生组团交流的先河,大学生互访至今已达12次。 人才培养学校积极倡导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全面实施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 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和英语、体育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多次名列浙江省高校前茅。学校成立了学生帮困助学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习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学生事务申诉中心等6个中心,制订并实施了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办法,创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讲述宁大人自己的故事”、“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等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品牌,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加强,校园文明和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并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地方服务作为一所由城市名称直接命名的大学,学校牢固确立了为地方服务的理念,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指导,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着力开辟产学研工作新渠道;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与各县市区的科技合作项目为载体,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服务地方,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的总体实力,于地方求发展,从综合找优势,以特色创一流。 办学理念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倡导开放式的办学理念,重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至今已与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4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国家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资格;每年向国外知名高校派遣优秀留学生,攻读硕士学位,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加合作商务管理、中澳MBA、来华留学等多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时,学校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络与沟通非常频繁,目前已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7所院校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努力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秉承“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加快发展,锐意创新,提高质量,培育特色,融入地方,争创一流,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历史事件1984年12月,包玉刚决定捐资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创办宁波大学,并与宁波市市长耿典华在北京签署《洽谈纪要》。 1985年1月,浙江省政府批文同意宁波市政府关于筹建宁波大学的报告。批复指出:“同意筹建宁波大学,校址在宁波市。学校规模一九九○年前达到在校生二千人。” 1985年9月,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1985年10月,宁波市政府举行宁波大学奠基典礼,万里代总理和包玉刚等出席典礼。 1986年4月,原国家教委决定,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杭州大学对口支持宁波大学建设和教学。 1986年9月,首届新生报到注册。 1986年11月,宁波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国务院代总理万里、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包玉刚夫妇等出席。 1988年10月,宁波大学举行第一期校舍落成典礼,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出席。 1990年7月,宁波大学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首届本科生毕业,并被授予学士学位。 1992年5月,江泽民书记为宁波大学包玉刚图书馆题词“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1992年9月,学校举行包玉刚图书馆、宁波大学体育中心落成典礼暨包玉刚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1995年,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3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联合办学,组建新的宁波大学。实行三校合并,省市共建。 1998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际贸易、工程力学、水产养殖3个学位点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点。 1998年6月,由香港著名科学家、医学家、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汤士翰博士发起并捐资助建的宁波大学医学院成立。 1999年4月,省内首家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 2000年4月,18个二级学院成立,先后聘任6位院士为学院院长。2000年5月,根据浙政〔2000〕94号文件,原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林业部宁波林业学校并入宁波大学。 2000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提出“希望宁波大学成为中国未来高校的一颗新星”。 2000年6月,根据浙教师〔2000〕101号文件,原宁波师范学校、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并入宁波大学。根据市教委甬教师(2001)254号文件,2001年7月,宁波师范学校、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分院。 2001年3月,根据浙教计〔2001〕55号,宁波卫生学校并入宁波大学,成立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2月,宁波大学被省政府列为浙江省三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2003年3月,根据浙政函〔2003〕48号文件,省政府同意以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基础,建立独立设置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由宁波市领导和管理。 2003年12月,宁波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4年7月,根据浙政函〔2004〕109号文件,省政府同意原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改制为独立设置的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由宁波市领导和管理。 2004年11月,科学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 2005年1月,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分院更名为基础教育学院,实质性并入宁波大学,整体搬迁至北校区办学。 2006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07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宁波大学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2011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宁波大学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1年4月11日,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名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以适应全国和浙江省的海洋经济发展。 2011年11月11日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宁波大学协议。 发展历程1984年底——包玉刚先生决定出资兴建宁波大学。1985年9月25日——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奠基。 1986年——建校并招收首批本科生 1990年——开始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1992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招生院校 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 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 2003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2005年——硕士点突破50个,科研经费突破亿元 2006年——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一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三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历任领导朱兆祥 校长 1985年9月-1988年9月 徐 航 副校长 1985年9月-1988年9月 裘克安 副校长 1986年2月-1988年9月 王礼立 副校长 1986年2月-1992年12月 孔宪旦 副校长 1986年2月-1988年9月 张永祥 党委书记 1986年11月-1990年1月 贺建时 党委副书记 1987年10月-1995年4月 党委书记 1995年4月-1996年3月 党委副书记 1996年3月-2003年7月 朱自强 校长 1988年9月-1992年12月 毛子洄 副校长 1988年9月-1992年9月 吴加楠 副校长 1988年9月-1991年8月 孙光锵 党委书记 1989年12月-1995年4月 王纪友 副校长 1990年10月-1991年5月 常务副校长 1991年5月-1995年4月 楼玉琦 副校长 1991年8月-1996年8月 党委副书记 2001年8月-2005年8月 张孙玮 副校长 1992年9月-1995年4月 吴心平 校长 1992年12月-1997年1月 张钧澄 副校长 1993年12月-1997年1月 李从军 宁波市委副书记兼校党委书记 1996年3月-1999年5月 黄士力 党委副书记 1996年3月-2000年2月 忻正大 副校长 1996年3月-2001年8月 裴鲁青 副校长 1996年3月-1998年8月 何心展 副校长 1996年3月-2004年5月 曹屯裕 副校长 1997年1月-2004年5月 王伯康 副校长 1998年3月-1999年8月 徐福宁 宁波市委副书记兼校党委书记 1999年5月-2004年10月 严陆光 校长 1999年10月-2004年5月 聂秋华 校长、党委副书记 2004年至今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程刚 校长、党委副书记聂秋华 党委副书记刘剑虹 党委副书记唐绍祥, 党委委员,副校长郑孟状, 党委委员,副校长赵伐, 党委委员,副校长冯志敏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徐茵 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文斌 党委委员,党办主任邹日强 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冯杰 校长助理徐铁锋 宁大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宁大精神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 学校校歌宁波大学校歌词: 倪瑞林 曲: 朴永豪 东海之滨,红霞万里,春潮滚滚, 巍巍学府,宏伟壮丽,屹立甬城。 为中华腾飞,家园昌盛,家园昌盛。 青年学子高举理想火炬,攀登攀登。 四明星火迸放光芒,创新开拓凯歌嘹亮。 迎着时代的召唤,加强知识的武装, 我们要在风雨中雕琢成玉,要在烈火中百炼成钢。 徽标释义“宁波大学”字样为邓小平同志题写,徽标中的图形标记是宁大人引以为豪的校园南天门建筑物造型,代表着“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 宁大精神,寓意宁波大学正朝着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历任校长1、朱兆祥1985年9月---1988年9月2、朱自强 1988年9月---1992年12月 3、吴心平1992年12月---1997年1月 4、张钧澄 1997年1月---1999年10月 5、严陆光(中科院院士,现名誉校长)1999年10月---2004年5月 6、聂秋华 2004年5月--- 院系设置【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 金融学系 ◇ 会计系 ◇ 工商管理系 ◇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法学院 】 法学系 ◇ 公共管理系 ◇ 政治学系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系 ◇ 教育学系 ◇ 心理学系 ◇ 基础教育系 ◇ 学前教育系 ◇ 公共理论部 【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系 ◇ 体育教育系【人文与传媒学院 】 中文系◇ 历史系 ◇ 旅游系 ◇ 传播系◇广告系 【外语学院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德语系 ◇ 大学英语教学部 【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 ◇ 美育教学部 ◇ 音乐系 ◇ 美术系 【理学院 】 数学系 ◇ 高等数学教学部 ◇ 物理系 ◇ 大学物理教学部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教学由学院管理,只设研究所,不设系(部)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 机械工程系◇ 工程力学与材料学系 ◇ 工业工程系 ◇ 工业设计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 土木工程系 ◇ 建筑学系 ◇ 城市科学系 ◇ 环境工程系 【海运学院 】 航海系 ◇ 轮机系 ◇ 物流系 【海洋学院】 水产养殖系 ◇ 资源与环境系 ◇ 生物工程系 ◇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医学院】 【 附属医院】 教学由学院管理,只设研究所,不设系(部) 【成人教育学院】 【女子学院】 【自考学院】 【科学技术学院 】 人文学院 法商学院 理工学院 生命医学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阳明学院 】 院系介绍商学院商学院新大楼(文科楼) 商学院是宁波大学创立的第一个学院,诞生在浙东先贤倡导“工商皆本”、工商业发达的宁波大地上。其前身是工商经济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经济学家伍柏麟教授。1994年,工商经济系和宁波市13家金融单位联合办学,成立了宁波大学国际金融学院;1999年,根据国家学科设置的统一要求,国际金融学院更名为商学院;2000年进行学科调整,原商学院、管理学系和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新的商学院。 商学院是宁波大学第一大学科型学院。学院拥有6个硕士点——国际贸易、区域经济、数量经济、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和金融学;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专业,设有数量经济研究所、企业策划与发展研究所、现代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国际贸易与金融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旅游与酒店管理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700余人。 商学院现有正式在编的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6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及在读博士生的近40人。“国际贸易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与体育学院合作建设),“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为浙江省社科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和会计学为宁波大学重点学科。 商学院拥有较好的教学基础设施。学院现有教工资料室和学生图书馆两个信息平台,拥有中外文图书20100余册、专业报刊杂志227种、过刊合订本近3480册。实验室使用面积已达到767.85平方米,能满足3000名学生的教学需求。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商学院实行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按经济类和管理两大类招生,第四学期根据需求分专业;承办了“经济管理类综合基础强化班”,进行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开展了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中国“挑战杯”创业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学院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浙江省的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还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担任相关课程教学。 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18日,由法律系、社会科学系和德育教育中心合并组建而成。法律系于1986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对口援建下创办,是宁波大学设立最早的8个系之一。社会科学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82年的宁波师范学院政史系。 学院下设4个教学单位即法学系、公共管理系、政治学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11个研究所即民商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刑事法研究所、宪政与法治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宁波市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科学研究所(宁波大学决策科学研究中心)挂靠在法学院。学院现有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民商法学、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5个硕士学位点。现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并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现有浙江省重点学科1个(民商法学),宁波市重点学科4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与兄弟学院共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宁波大学郑孟状教授担任基地负责人。 建院以来,学院以“面向地方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以过程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阶梯,落实宁波大学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开展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创新,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2003年宁波大学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与法国鲁昂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有毕业生公费赴鲁昂大学深造。 为推进教学改革,学院将《模拟法庭演练》、《非诉讼法律行为演练》、《法律诊所实践》等实验课程列入2004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法律行为实验室(包括模拟法庭和非诉讼法律行为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法律诊所(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中心)、电子图书资料阅览室等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基础设施,学院资料室的图书增加到2万余册。目前学院已有90%的课程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成效斐然,各专业均实行四年一贯制的实习制度,“法律大篷车” 暑期社会实践组织连续6年获得“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法律诊所教学先后被《浙江日报》、《光明日报》等十余家传媒报道。现在,法学专业已建成学校重点专业和浙江省重点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成为省、市、校三级重点建设专业,《宪法学》、《经济法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成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251人,硕士研究生127人。学生学风严谨,学习勤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绩突出。2000级法学专业本科生商聪聪同学,2003年分别在香港和里约热内卢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获得联合国区域犯罪与预防研究所15万元港币的科研经费。2003级法学专业张天林同学自二年级开始免费为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事迹多次被中国性媒体报道。自2001年公务员考试开考以来,在全省各地的检察院、法院系统公务员考试中,学生成绩均名列前茅,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毕业生考取各级各类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2004年法学本科专业周峰同学考取外交部公务员,2006年法学本科专业沈勇同学考入最高人民法院任职,2007年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何拓同学考取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公务员。毕业生中涌现出“中国十佳法官”张学军等一大批优秀人物,成为浙江省政法系统的中坚力量,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已进入到各级领导岗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1人,其中专职教师93人,行政、教辅人员8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有“甬江学者”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4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学院聘有兼职教师24人,其中包玉刚讲座教授1人,课程讲座教授1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2人。 近五年来,法学院专职教师共发表论文660篇(其中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204篇),出版著作、教材41部,新增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软科学课题2项,国家部委课题9项,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40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形成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具有明显特色的学术梯队。学院以民商法学为主要发展方向。作为学校、宁波市和浙江省三级重点学科,其学科带头人郑孟状教授,是浙江省“151”工程人才,近年来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票据理论及票据法律适用》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票据法研究》、《支票法论》等专著3部。1973年出生的“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彭诚信博士是中国民商法学界的后起之秀,出版专著、合著、译著、教材5部,在国内外法学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获各类科研奖7项,2005年起任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体育学院宁波大学体育学院(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现设体育学系、运动系、竞赛训练部、公共体育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研究所、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点及“体育课程论”硕士学位方向。 “运动生物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体育学”为校重点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及宁波市教育系统“体适能监测中心”设在宁波大学。 学院目前在籍本科生、研究生共700余人。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6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达50%以上,1人入选"浙江省高校名师 ",1人入选"宁波市高校名师",1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6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人才工程",2人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并有多人次入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师资梯队。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体育学”为学校重点学科,也是学院服务浙江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事业的支撑学科,该学科已成为学院重点发展的品牌学科,综合实力在本省具领先水平。 学院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0项,市厅级课题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1项,市厅级奖项5项;在《体育科学》等一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学院确立以学生为本、强化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科与术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探索,重视加强师生的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体育实践技术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2005年获得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总冠军,创造了浙江省历届参赛高校的最好成绩。2007年获得浙江省高校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教育类综合组总分第二名。同时,在大中专学生 “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获得省市相关部门表彰,有关活动曾被《人民日报》等媒体作为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2005年, 2007年两次获得学校颁发的“人才培养突出业绩奖”。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田径、足球、竞技健美操和乒乓球等品牌运动项目,并在篮球项目的比赛中获得过优良成绩:2005年浙江省首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专业组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总团体三项第一名;2005年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甲B组团体第一名;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体育专业组团体第一名; 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届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专业组团体第一名;2007年浙江省乒乓球俱乐部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2005年、2006年浙江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专业组第二名;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项目高水平组第二名;2004年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高校体育突出贡献奖”。 艺术学院宁波大学艺术学院是浙江省重要的应用型和理论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下设艺术设计系、音乐系、美术系、中心实验室、胡晓平声乐艺术中心、世界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研究机构。本院现有专任教师 71名,其中正副教授22名,博士6名,在读博士2名。近年来,学院先后引进了世界著名歌唱家胡晓平教授、旅美音乐学博士喻辉教授、包玉刚讲座教授戴嘉枋研究员、旅德青年钢琴演奏家郑洁博士等高端人才,同时还聘请了数名国际著名艺术家和学者担任本院客座教授,不定期地来院授课讲学, 引领学院的学科发展。在教学上,学院在全国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中率先采用“平台+模块”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绩。在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同时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既保证了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需求,又奠定了学生长远业务规划的雄厚基础。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居宁大各学科性学院前列。 在硬件方面,学院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近年来设备投入1000多万,在全校文科学院中名列前茅。学院中心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品牌服装设计实验室、实验琴楼、小型音乐厅、数码钢琴室、MIDI音乐制作室、音响视听实验室、小型录音棚,环艺制作室、陶艺制作室、印艺制作室、苹果电脑机房等一流艺术实验设备。 学院正在建设中的世界音乐和民族音乐学项目得到了世界学术权威人士的高度关注,美国民族音乐学会会长Gage Averill教授、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秘书长Stephen Wild 博士、世界著名民族音乐学家 Make Slobin教授、Alan Thrasher教授担任该项目的顾问。我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引进加美兰乐队,由世界权威加美兰研究专家美国威斯利安大学Sumarsam教授直接安排程设置。美国八次富布莱特基金获得者,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基金评委,著名爵士乐演奏家和音乐学家Tom Smith 教授2011年正式全职加盟本院,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爵士音乐项目。 在科研方面,学院重视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数字艺术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和互补,注意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学科交融的特点,在使师生受到综合艺术氛围熏陶的同时,也保证了学院在跨学科科研方面的充分优势。学院先后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多位教师的作品在全国音乐、艺术设计、美术、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展出,如在全国书法篆刻展、百家精品展、全球华人书法展、全国声乐大赛中获特等奖、金奖的优异成绩。美术系教师书法理论研究跻身全国50强。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本院在校学生先后获波兰第32届国际音乐节“彼得哥什市长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金奖”和“评委特别奖”、第五届全国白金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学生设计竞赛金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银奖等多个奖项,同时还在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国际际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时报广告金犊奖、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学生设计竞赛、中国环艺设计学年奖、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获金、银、铜奖70多项。 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学院先后与荷兰、韩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其中,与荷兰米奈瓦艺术学院有长期的合作交流,师生互访、学分互认项目正有效地进行;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学院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访问。 文学院宁波大学文学院由中文系、历史系和旅游系3个系组成。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博士30人(包括在读博士4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名,宁波市高校名师2名、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1名 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旅游管理、人文教育),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市级重点专业。根据“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新闻学、现代文秘4个专业方向和模块;历史学专业设有历史学、历史教育、方志学3个专业方向,其中方志学专业方向为中国仅有,颇具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设有旅游管理与规划、旅游文化、饭店管理3个方向模块,该专业目前与法国国立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正式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人文教育专业设有历史、地理、思想政治3个方向模块,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的中学社会教师。学院现有在校生1080名,其中本科生1020名,研究生60名。 学院拥有5个硕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文学),1个省重点学科(专门史)、1个市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内设有6个研究所(专门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所、汉语言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宁波大学还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和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参与者。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原工学院)成立于2000年,主要由工程力学与材料学、机械工程这两大创建于宁大建校之初的系所合并组成,具有雄厚的教育资源与深厚的学科基础,是浙江省工程力学和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A类)、浙江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浙江省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宁波市机电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承建单位。 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且就业前景良好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教学工作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校企共建为科研工作目标,设置专业,规划发展。现设有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所)、机械工程系/机电模具研究所、工业工程系/生产工程研究所、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研究所等四个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并设有中心实验室、地方服务与合作办等教辅与产学研基层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79名,其中专任教师4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151”人才15人,正高职称人员20名,副高职称人员26名,博士生导师7名。 学院拥有工程力学博士点,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硕士点,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程力学和工业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000余名,在校研究生70余名。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院近五年共承担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500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国内外交流广泛,已与美国Purdue大学、英国Aston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院与当地企业联系密切,拥有30余家实习基地。学院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推出暑期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依托宁波市机电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与资源,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好机电工程训练中心,使之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现代工程训练、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针对就业需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数控中级职业技术培训,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学院学生在历届浙江省机械设计竞赛和各类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目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制造业人才,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近三年实际就业率均达100%,毕业签约率位居学校前列。 海运学院是交通部向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荐的中国首批7所高等航海院校之一,学院建立了《宁波大学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并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学院下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一个轮机工程硕士点,拥有交通科学、机电与能源工程、物流与港口三个研究所。其中航海技术为省重点建设专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为校重点学科。郑道昌教授为学院现任院长。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的前身为1986年设置的原浙江水产学院航海系的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和1987年设置的原浙江水产学院机械系的轮机管理专业。1991年,轮机管理专业从浙江水产学院机械系里分离出来,并入航海系管理。1994年,轮机管理专业又从航海系里分离出来,成立轮机系。1996年10月,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与宁波大学合并,1996年12月原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航海系和轮机系合并成立宁波大学海运学院。2001年5月,原国家海洋局所属的宁波海洋学校船舶类专业并入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在编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60%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90%;持有甲类航区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占40%。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741人。 学院具有较完备的教学和科研设施,实验室现有固定资产1800万元,实验用房面积3295平方米。拥有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模拟实验室( GMDSS )、海洋天象馆、 “ 海运 ” 号散装液货模拟实习船、船舶海水淡化实验室、锅炉实验室、综合导航驾驶台实验室、多功能评估训练室和综合物流模拟室等 30 多个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 学院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 STCW78/95 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建立了《宁波大学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学院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优势,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航海类专业为主干,物流管理专业为拓展,依托和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协调发展;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中国港航企事业单位及物流管理等相关部门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中国培养航运事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医学院宁波大学医学院创建于1998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由香港著名科学家汤于翰博士发起捐资并兼任名誉院长,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国藩任院长,沈其君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目前,学院设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生理学与药理学研究所、病理学与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预防医学研究所、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所;设有宁波市医学分子诊断中心(洪国藩院士任主任)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有7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为三级甲等医院)、6所教学医院、5所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教学实习基地、3所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1所研究生培养基地。截止2006年9月,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663名,其中本科生619名,硕士研究生44名。 学院现有5年制本科专业2个(临床医学,2011年新增预防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外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成人和远程教学专业4个(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学、预防医学和医学检验),有校级重点学科1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校级重点专业1个(临床医学),校级精品课程1门(《病理学》),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干细胞移植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毒研究实验室、移植中心实验室)。学院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全学分制教学计划,采用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医学生实行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区卫生实践、临床床边教学新模式、独特的医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应需施教。 学院基础部共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职教师25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7人,有3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教辅队伍中,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已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199名,其中兼职教授51名,兼职副教授121名。学院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5人(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敬业爱岗、团结向上,师德高尚、教风优秀。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学术氛围浓厚。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基础研究和医疗服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医学院教师共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等检索刊物2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5人次,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其中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院注重对外交流,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医学院、泰国清迈大学医学院、法国鲁昂大学医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师生互派进修等友好合作关系,并开通了学生到国外著名医学院校深造、学术交流的渠道。学院每年还邀请中科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学院遵循“博学守仁”院训,以“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为目标,走教学、科研、医疗、预防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强学科交叉及人文社会科学环境熏陶,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致力于营造医科教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最佳环境。 学院将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宁波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结合省内医学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和特点,从医学院现有的基础和特色出发,借鉴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将医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中,人才培养有特色,部分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到2010年,学院总体规模达到:在校学生数1150人,其中本科学生900人,研究生250人。新增专业2-3个(包括三本专业);拥有8-10个硕士学位点,争取博士点零的突破;提升科研立项级别,实现年到位经费200万元以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扩充师资队伍规模,其中:基础医学专任教师50人左右。 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位于美丽的沿海开放港口、副省级城市——宁波市,于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全省第一个进行国有民办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学校。在2004年首批接受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中,获最高等级评价。学校以“怀虚涵育,修己立人”为院训,以“创造差异、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成就品牌”为办学宗旨,实行“学科交叉、双线交融”的教学机制,搭建模块组合式课程结构体系,培养知识结构强、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 “双栖型”人才。 科技学院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人文分院、法商分院、理工分院、生命医学分院和艺术分院等五个分院、36个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科技学院依托宁波大学的品牌及师资优势,具备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既拥有设备齐全的独立校园,又与紧密相连的宁波大学融为一体,能充分共享宁波大学一本学生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和优质教学资源,环境优雅。 校区介绍东校区(又称本部,大部分学院都在里面) 西校区(原宁波师范学院,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校区,现为教师教育学院和艺术学院共用) 北校区(原基础教育学院,现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校区) 图书资源宁波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6年,是一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它由包玉刚楼、邵逸夫楼和2003年9月新落成的包玉书科学楼三部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 宁波大学图书馆坐落在美丽的甬江之畔,是一所综合性图书馆,为全校文献信息中心。 全馆藏书100余万册,年订购中外文现刊2千余种,主要收藏有中、英、日等文种的专业文献,尤其以文学、经济、政治、法律、英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文献收藏最为丰富,已经逐渐形成了覆盖全校各类学科专业、具有较完整的中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特色。图书馆还先后接受了海内外高等学校、市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捐赠图书数万册。馆内还收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DIALOG国际联机检索、Elsevier Science Direct、UMI博硕士论文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自建"宁波帮"等特色数据库,形成了有多种媒体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馆内设有各种不同功能的阅览室13个,阅览座位3000余个,室内还设有若干学术研究室,以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图书馆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有600余台终端与校园网、Internet网联接,读者可在校园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信息查询。其中包玉书科学楼设有两个大型公用机房,配备近400台电脑,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查询、检索和浏览等服务,每层大厅均设有供读者查询的公共检索机,并有多台数字化文献镜像站,以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检索服务。图书馆同时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开展读者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利用图书馆教育和文献信息检索教育。 网络中心宁波大学校园网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和基础设施,在校网络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面向全校提供WWW、FTP、EMAIL、域名解析、虚拟主机、主机托管、远程登录等网络服务,以其标准化网络平台和安全高效的网络互联对校内行政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和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项网络应用进行有力的支撑,为全校师生创造了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 网络中心是学校校园网的日常管理机构,也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宁大节点及宁波市教育城域网宁大节点的管理部门。中心集校园网络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技术开发和教学培训于一体,向校内外用户提供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所属的思科实验室是网络新技术实验中心,也是培养高级网络技术人才的基地。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规划和建设、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心机房为校园网核心,采用先进的CISCO交换路由设备,同时连接中国教科网、宁波市教育城域网、中国电信和宁波网通,提供3.5G的骨干带宽和千兆级的网络互联,全校入网计算机约10,000台;大功率的备用柴油发电机和智能UPS、专业电信级空调机房、24小时实时摄像安保监控及消防系统、以及7Χ24小时专业网络系统工程师技术支持,保证了整个校园网及出口通信的安全通畅,各项网络服务全天候的不间断运行。 宁大十景(一)草长莺飞 春去更寒意,草青绿无边,踏卧三两群,风华正翩翩,五湖藏胸襟,四海寓漫谈,笑傲看风云,犹言上青天。 (二)鹭林唱晚 西落斜阳碎似花,依稀错影万千情,银铃莺语渐消却,白鹭惊翔飞叶轻 (三)古渡残阳 羌笛呜咽鸟空啼,蓬蒿几易黄尘古,号角戎马生别离,从来英雄魂飞苦,斜阳古渡今犹在,残碑静卧浪无语,千秋功名浮萍泪,且醉金枙复何虑 (四)甬江日出 日出红光锁山水,风波不兴飞鸟骄,蒌蒿无心漾春风,何来扁舟一逍遥 (五)拟如梦令·蓬莱月夜 蓬莱不惊杨柳,金樽共盈美酒。素手抚青丝,凝眸预说还休。念留,念留,月清星稀时流。 (六)壮志林梢 林荫交衢匆匆影,风雨前程道路殊,学子莘莘若无惧,壮志待酬愁且无 (七)瑶台风情 苏堤幽池玲珑阁,疑是瑶台人间没,时来欢语三两声,无垠风情何能舍 注:宁大公寓风情 (八)桑梓会堂 近杉林,翠樟掩映。见芳草碧台,羸香淡泞。转弯处,一片砖黄染就,会堂杏琴。正东风十里,吹我青青衣衿。拾级而上,笑语唱晚,菏泽学人,齐颂桑梓之音。故虽桃李不言,犹成蹊先生之名。 注:会堂杏琴 (九)钟楼求索 仰首正对,止步几曾,未彻云端,映白尺黄橙,听钟楼正合,书声入耳,记先生之名,如玉石铮铮 (十)天门望月 天门星明一月朗,桂子沾衣泛金黄,批轩壮志局四海,漫卷诗书犹慷慨,几度回首自思量,哪堪雕栏被薄霜,听我行路击节吟,前程似川宽且长. 注:南天门 该校在由武书连主持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中,2011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奖排名88名(345.78分),2011中国大学教育学排名26名,2011中国大学科技奖排名96名,2011中国大学工学排名87名,2011中国大学理学排名91名,2011中国大学经济学排名59名,2011中国大学法学排名55名,2011中国大学文学排名46名,2011华东地区大学师生科研效率70强27名,2011中国华东地区大学科研70强35名。 首字母索引: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一期名单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隐藏211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东北地区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华北地区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太原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华东地区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福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 华中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 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 西南地区 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地区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 军事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