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释义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简称u-PA,糖蛋白,属丝氨酸蛋白酶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口腔鳞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提要 1.临床资料 2.主要仪器及试剂 3.标本采集及处理 4.检测方法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摘要] 1.1病例选择标准 1.2病例排除标准 1.3一般资料 1.4治疗方法给药方案 1.5实验室检查及观察指标 1.6疗效判断标准 1.7不良反应 1.8统计学方法计数 2结果 3讨论)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摘要 1.1临床资料 1.2标本采集 1.3Hp检测 1.4NF_κBp65和uPA检测 1.5染色结果判定标准 1.6统计学处理 2结果 3讨论) 口腔鳞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提要采用发色底物法测量了口腔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剂(PAI-1)的活性,并分析其与口腔鳞癌各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uPA及PAI-1活性远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1);肿瘤组织中uPA及PAI-1活性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但uPA活性与临床分期有关;有转移的肿瘤组织中uPA及PAI-1活性远高于无转移肿瘤组织(P<0.01);9例淋巴结转移灶中,有7例uPA及PAI-1活性高于原发癌组织。本文结果提示:uPA及PAI-1活性升高可能是促进口腔鳞癌细胞发生转移的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本文检测了30例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I(PAI-1),目的在于阐明它们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临床资料30例口腔鳞癌患者均为1997年5月至1998年9月间我院住院病人,术前未接受任何放疗、化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9~65岁,平均42岁。临床分期根据UICC口腔癌分期标准。所有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2.主要仪器及试剂uPA和PAI-1活性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系提供,高速低温离心机;酶标测定仪;Morach-2000自动生化分析仪。 3.标本采集及处理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离体三十分钟内于液氮中速冻后置-70℃冰箱保存,检测前按文献制备组织抽提液[3]。 4.检测方法uPA及PAI-1活性根据试剂盒提供的程序测定。蛋白质浓度用Morarch—200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uPA活性以IU/mg蛋白质表示,PAI-1活性采用AU/mg蛋白质表示。 5.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1.口腔鳞癌及癌旁组织中uPA和PAI-1活性测定结果(表1)。 表1口腔鳞癌及癌旁组织uPA和PAI-1活性(±s) 组别例数uPA活性 (IU/mg蛋白质)PAI-1活性 (AU/mg蛋白质) 鳞癌组织302.35±0.9211.37±2.25 癌旁组织301.01±0.58*4.58±1.21* *与鳞癌组织比较(P<0.01) 鳞癌组织中uPA及PAI-1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2.癌组织中uPA及PAI-1活性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表2)。 组别例数uPA活性 (IU/mg蛋白质)PAI-1活性 (AU/mg蛋白质) 有颈淋巴结转移92.81±0.9714.85±2.97 无颈淋巴结转移212.03±0.84**8.63±1.92** 肿瘤直径<2cm52.21±0.7810.54±2.07 肿瘤直径2~4cm182.39±0.6711.85±2.23 肿瘤直径>4cm72.34±0.9311.12±1.97 Ⅰ期62.05±0.7210.87±2.01 Ⅱ期62.13±0.7312.85±2.83 Ⅲ期72.28±0.9211.29±1.97 Ⅳ期112.54±1.02*11.13±2.17 *与相应参数比P<0.05**与相应参数比P<0.01 uPA及PAI-1活性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但uPA活性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有转移的肿瘤组织中uPA及PAI-1活性远高于无转移肿瘤组织(P<0.01),且9例淋巴结转移灶中,有7例uPA及PAI-1活性高于相应的原发癌组织,只有2例淋巴癌组织uPA及PAI-1活性低于原发癌组织(表3)。 组别uPA活性 (IU/mg蛋白质)PAI-1活性 (AU/mg蛋白质) 淋巴结转移灶3.24±1.3117.93±3.45 原发灶2.81±0.9714.85±2.97 讨论uPA及其天然抑制剂PAI-1是丝氨酸蛋白酶类的主要组成成份,近年来较多研究表明肿瘤uPA与PAI-1的表达及活性与癌细胞的转移呈密切相关。uPA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后可被激活而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而且uPA可与癌细胞表面之uPA受体结合而于局部不断激活纤溶酶导致基底膜的溶解,促进转移的发生[4]。PAI-1在有转移患者活性增强是癌细胞生长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尽管它抑制uPA活性而可能对转移起到抑制作用,但其更重要的作用似乎是抑制uPA对肿瘤组织自身基质的降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癌组织uPA及PAI-1活性远高于癌旁组织,表明癌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因不断要向周围组织浸润而需要高活性的蛋白酶降解基质;uPA及PAI-1活性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均无关,而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呈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两者活性的表达并不受其它因素的控制,而只是参与转移的形成。Heron等将人uPA基因转染入低转移的黑色素细胞,发现其转移能力提高,但生长速度未改变也说明了相似的道理[5]。本实验9例淋巴结转移癌中uPA及PAI-1活性除2例外都高于原发瘤组织,尽管样本较少,但仍可提示uPA及PAI-1活性的增高是口腔鳞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本实验也为口腔鳞癌转移抑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和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4例急性心肌梗死随机rt-PA组38例,UK组37例,r-SK组39例。分别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50mg、尿激酶150万u、链激酶150万u静脉输入。结果rt-PA组、UK组、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21%、51.35%、69.23%,三者之间疗效比较P<0.05。3组溶栓后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UK和r-SK,而r-SK的疗效优于UK。溶栓后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尽早、充分、持久地开通相关血管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及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是国内外推荐的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方法之一。尽管我国部分有条件的医院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多数医院尚不能常规开展该项目,且我国目前正在规范PCI的技术准入制度,因此,静脉溶栓治疗AMI对于基层医院仍然是最重要的血运重建手段。笔者应用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与重组链激酶(r-SK)治疗AMI以期寻找有效和合理的AMI治疗方案。 1.1病例选择标准(1)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2)相邻两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3)发病12h以内;(4)年龄75岁以下,或体质较好、无溶栓禁忌证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5)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 1.2病例排除标准(1)2周内有活动出血、做过手术、做过活体组织检查、有外伤史或不能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等;(2)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仍>160/100mmHg;(3)怀疑主动脉夹层;(4)有脑出血史,或6个月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史;(5)心源性休克;(6)出血性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7)出血性视网膜病变;(8)5天前至12个月内有链激酶溶栓史不选择r-SK溶栓;(9)妊娠,近期有流产史或分娩史。 1.3一般资料选自2003年1月~2006年3月收治我院以及在川大华西医院进修期间收集到的符合以上标准的AMI患者114例,随机分成3组。rt-PA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60.21±9.6)岁;UK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平均年龄(58.97±9.4)岁。r-SK组39例,男33例,女6例,平均年龄(59.47±10.38)岁。3组患者的基本特点见表1,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心肌梗死部位及溶栓治疗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略)注:*包括其他部位及2个以上部位的梗死 1.4治疗方法给药方案:所有患者住院后均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连用3天,以后每天100mg,并给吸氧、止痛,根据病情给硝酸甘油静点及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措施。溶栓前,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全套、心肌酶谱[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糖、电解质、血型、肝肾功能。(1)小剂量rt-PA组:应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医药公司生产的rt-PA,商品名艾通立。用法为静脉注射肝素5000u,继之以1000u/h的速度静脉滴注,根据APTT(凝血活酶时间)结果调整肝素剂量,然后应用rt-PA8mg静脉注射,42mg在90min内静脉滴注,同时服阿司匹林300mg,持续静脉滴注肝素48h,48h后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日2次,共3~5天。(2)UK组:用国产尿激酶,用法为150万u用生理盐水10ml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液体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日2次,共3~5天。(3)r-SK组:应用上海实业医科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r-SK,商品名思凯通。150万u用生理盐水10ml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液体中,60min内静脉滴入。配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日2次,共3~5天。 1.5实验室检查及观察指标(1)记录胸痛减轻时间及缓解时间;(2)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并记录心电图;(3)溶栓开始后3h内每30min记录1次18导联心电图,以后3天每天记录1次心电图;(4)发病8h起,每2h复查CK及CK-MB至20h。以后3天每天复查1次全套心肌酶谱;(5)溶栓后头3天每天查1次尿常规、大便潜血、凝血时间及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溶栓次日复查1次血小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6)观察并记录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出血及脑出血;(7)记录发病35天转归,死亡者应记录死亡原因。 1.6疗效判断标准(采用临床溶栓再通指标)(1)溶栓2h内胸痛缓解;(2)溶栓2h内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下降≥50%;(3)溶栓2h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4)CK高峰前移至16h或CK-MB高峰前移至14h。以上4条标准中符合2条或2条以上者判为血管再通,但仅有(1)和(3)项者不能判定再通。 1.7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及过敏性休克等;(2)低血压:收缩压<90mmHg者;(3)出血:脑出血,需要输血的严重出血,不需输血的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少量出血或镜下血尿等轻度出血。 1.8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2.1临床疗效比较rt-PA组与UK组、r-S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SK组与U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血管再通率比较例(略) 2.2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3组患者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t-PA组中有1例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经静推洛赛克并输血处理病情稳定。见表3。表3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例(略) 3讨论表1中3组药物在距发病6h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距发病6~12h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提示越早溶栓效果越好。资料表明[1],冠状动脉闭塞20~40min后心肌细胞便开始发生不可逆性损害,闭塞3h坏死区已超过室壁全层的2/3,闭塞6h引起透壁性坏死,种时间相关过程提示,为了溶栓治疗取得最大效益,宜在发病后及早实施溶栓治疗。这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三者之间在溶栓后出血并发症、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溶栓药物中rt-PA组的血管再通率最高,达到84.21%。血管再通率最低的是UK组,为51.35%;其次是r-SK组,为69.23%。这是因为rt-PA为纤维蛋白特异性溶解剂、具有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故溶栓效力强,并显著降低病死率[2],在目前推行的易化PCI治疗中[3],无条件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可首先采用小剂量rt-PA溶栓,然后转至具备PCI能力的医疗中心,可为补救性PTC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易化PCI至少多争取30min时间,从而更早、更完全而持久地开通闭塞血管,使患者得益更多。重组链激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合成,是高度纯化的基因产品,重组链激酶与纤溶酶原以1∶1g分子比结合成复合物,然后把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后者催化纤维蛋白水解,从而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本组r-SK及UK的溶栓血管再通率均分别低于国产r-SKⅢ期临床试验血管再通率80.2%[4]和1138例国产尿激酶69.5%[5]的水平,这可能与样本数不够大有关,尚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并扩大样本数量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总之,小剂量rt-PA溶栓效果肯定且副作用小,只是价格略贵,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患者应积极推荐使用。r-SK组在疗效上虽不及rt-PA,但明显优于UK组且价格适中,不能选择rt-PA时,笔者认为r-SK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_κB(NF_κB)和尿激酶型纤溶原激活剂(uP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胃癌组织中NF_κB亚单位p65和uPA的表达,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_starry银染色、14C_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状态,分析NF_κBp65、uPA表达与Hp感染状态、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NF_κBp65表达阳性率为78.2%,NF_κBp65表达与Hp的感染状态、胃癌组织学分型无关,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uPA表达阳性率为56.4%,与Hp的感染状况无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NF_κBp65、uPA表达具有相关性。Hp感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胃癌组织中的NF_κB、uPA表达可能与胃癌的进展有关,但与Hp感染状态无关,NF_κB可能通过调控uPA的合成促进肿瘤的发展。 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胃癌癌前病变及癌变进程中存在核因子_κB(NuclearfactorkappaB,NF_κB)的异常活化[1,2]。尿激酶型纤溶原激活剂(Urokinade_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有助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血管新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被公认为胃癌的危险因素,最近研究发现胃黏膜组织感染Hp能诱导NF_κB的表达,后者参与Hp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3]。体外研究还发现Hp能诱导胃癌细胞(MKN_1和TMK_1细胞系)表达uPA,增加细胞的转移能力[4]。2002_05~2004_12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5例胃癌组织中NF_κBp65和uPA的表达,结合检测Hp的感染状态,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45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平均56岁。根据国际抗癌协会1988年公布的临床病理标准分为高分化腺癌(25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11例),黏液腺癌(6例)。采用国际TNM分期:T1期(2例),T2期(11例),T3期(29例),T4期(13例);其中淋巴结转移40例,无淋巴结转移15例。本组术前均未化、放疗。 1.2标本采集胃黏膜活检标本取自胃窦或病变区,手术标本均取癌灶及癌旁2cm组织,采用体积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备测。 1.3Hp检测取胃窦部黏膜作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_starry银染色结合14C_呼气试验,其中2项阳性定为Hp感染。微量胶囊法14C_呼气试验所需试剂由深圳养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检测样品每分钟衰变数(dmp),≥200为(+),≤150为(-);Warthin_Starry银染色按常规组织病理学技术进行,深棕色细长弯曲为Hp染色。 1.4NF_κBp65和uPA检测采用链霉亲合素_生物素_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连续切片(厚4μm),二甲苯脱蜡,酒精水化后,浸入体积分数3%的H2O2中3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微波抗原修复,山羊血清封闭,分别依次滴加抗NF_κBp65抗体(工作浓度1∶100)或uPA抗体(工作浓度1∶50)(北京中山生物公司,中国),4℃过夜,PBS液洗涤3次。加生物素化二抗,洗涤后加SABC,室温、湿盒中作用30min,PBS液洗涤3次,DAB液显色,苏木精轻度对比染色后脱水、透明、封固(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公司)。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用已知胃癌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 1.5染色结果判定标准先在低倍镜下选择阳性细胞最集中的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100个细胞,最后取5个视野中阳性细胞平均百分数作为每张切片的观察结果。在光镜下NF_κBp65阳性细胞为胞质或核内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着色,根据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判断结果:≤5%为0分,6%~25%1分,26%~50%2分,51%~75%3分,>75%4分。uPA的阳性细胞为胞质或胞膜中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着色:≤10%为0分,11%~50%1分,51%~75%2分,>75%3分。根据染色强度将阳性信号分为:染色强度弱——淡黄色或仅个别细胞呈黄至棕黄色染色为1分,染色强度强——呈棕黄至棕褐色染色为3分,中等染色强度——染色强度介于弱与强阳性之间为2分。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数为每例组织染色的综合记分。0分为阴性(-),1~4分弱阳性(+),5~8分阳性(++),9~12分强阳性(+++)。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包。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NF_κBp65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部分位于细胞浆。胃癌组织中NF_κBp65的表达率为78.2%,NF_κBp65表达阳性率与胃癌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uPA蛋白的阳性细胞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其表达率为56.4%,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较低级别和浸润至肌层的肿瘤中uPA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较高级别和局限于黏膜层的肿瘤。胃癌组织中Hp感染阳性率为54.5%,Hp的感染状况与胃癌病理类型、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表1)。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两组NF_κBp65和uPA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NF_κBp65、uPA表达具有相关性,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存在正相关性(r=0.528,P<0.01,表3)。 表1NF_κBp65、uPA表达、Hp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略) Table1TherelationamongtheexpressionofNF_κBp65,uPA,Hpinfectionandthepathologicalfeatureofgastriccancer 与高分化腺癌比1)P<0.05;2)P<0.05 表2Hp感染状态与NF_κBp65、uPA阳性表达的关系(略) Table2TherelationbetweenHpinfectionandexpressionofNF_κBp65,uPA 表3NF_κBp65与uPA之间阳性等级关系(略) Table3ThecorrelationofNF_κBp65anduPAingastriccancer 3讨论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把Hp列为第一类致癌原(作用肯定的致癌原)。然而,Hp是如何引起胃癌的,其机制并不清楚。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有多因素参与,且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大多从Hp感染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至萎缩性胃炎,逐渐出现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最终才转化成癌。本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Hp的阳性率仅为54.5%,与文献报道相似[5]。我们认为可能与研究方法有关[6]。本组Hp的诊断主要依靠呼气试验、染色等方法,检测组织中实时的细菌情况,由于癌变后特别是进展期胃癌往往伴有广泛的肠上皮化生和胃萎缩,改变了适合Hp的生长环境,且易受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阳性率相对较低。如果结合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可提高到80.0%以上[5]。本文中Hp感染状态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说明Hp感染可能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仅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而在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形成后可能不再具有促进作用[6]。我们以前的研究也发现根除Hp可使胃炎组织学好转,一旦进入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学修复就明显困难[7,8]。 最近研究发现,NF_κB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可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恶性转化,肿瘤组织的浸润,血管形成等。其活性失控常与哺乳动物肿瘤发生有关[9]。NF_κB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是由亚单位p50和p65通过C端二聚体化结构域的β片层夹心结构形成稳定的异二聚体,通常情况下以非活性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当被激活后才从细胞质转位于胞核发挥功能。当NF_κB被激活转移至胞核时,它可通过抑制细胞死亡信号的转导,保护细胞免受TNF和其它刺激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进而对凋亡信息产生抗性。此外,它还可上调细胞周期素D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G1/G0期向S期转化,引起细胞无限增殖,促进细胞癌变。有证据表明,NF_κB的持续活化可作为前列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标志[10,11]。NF_κB受内毒素、活性氧、细胞因子等激活,最近研究发现胃黏膜感染Hp后亦能诱导其表达[3]。我们的研究显示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与Hp的感染无关,说明一旦进入病变严重或不可逆阶段,由于涉及多种遗传物质的改变,Hp的作用已不再易于显示出来,NF_κBp65的激活可能是多因素作用长期累积的结果。本组NF_κBp65表达阳性率在高分化腺癌中较高,但与中分化、低分化或黏液腺癌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NF_κB的表达与肿瘤发生的组织学分型无关。比较不同肿瘤分期中NF_κBp65的表达,其在T3、T4期的表达显著高于T1、T2期,而且伴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显示NF_κBp65表达与胃癌的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学特性关系密切,越近晚期的癌肿表达阳性率相对也越高,与文献报道相似[12],提示NF_κBp65的异常活化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外,还可能对胃癌侵袭生长施加影响,可增加其转移潜能,并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uPA是一种高度特异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分子质量55ku,以低活性的前体分泌(pro_uPA),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在纤溶酶和肿瘤分泌的蛋白水解酶作用下激活为双链形式的tcuPA,uPA系统不仅能直接降解细胞外基质中大多数糖蛋白及蛋白多糖的蛋白核心部分,还能激活另一重要的基质降解系统_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加强胶原、弹性蛋白等的降解,并与纤溶酶一起促使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质降解,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13]。研究发现uPA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管和血管侵犯有关,uPA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不良[1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uPA的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及胃癌分期进展有升高的趋势,中、低分化腺癌阳性率高于高分化腺癌,提示分化差的胃癌分泌的uPA含量更高,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强,因此uPA与胃癌浸润转移、病理分类和预后密切相关。 尽管体外研究表明Hp能诱导胃癌细胞系表达uPA[4],但NF_κB的持续活化可能是促进uPA的合成主要因素之一,即uPA主要受NF_κB的调控[14]。本研究显示在胃癌组织中NF_κB和uPA的表达有相关关系,说明NF_κB调控的uPA合成这一信号途径可能在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高表达NF_κB的标本中的uPA表达也呈高表达,而高表达uPA的标本NF_κB并不都呈高表达,说明uPA的合成除了受NF_κB调控外还可能受其他因素的调控。 总之,我们发现胃癌组织中的NF_κB、uPA表达可能与胃癌的进展有关,但都与Hp感染状态无关。NF_κB持续活化可能通过促进一些与浸润有关的因子如调控uPA的合成促进肿瘤的进展,两者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估计指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