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鸟还亭 |
释义 | 基本信息坐落鸟还亭坐落在海盐南北湖云岫庵内,1983年冬建成,亭名与庵名相呼应,皆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鸟倦飞而知返”之句,点出了此间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地处环境千年古刹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公元963),地处南北湖风景区鹰窠顶海拔150米处的北山腰,占地11亩,有殿宇70余间,历史上虽屡遭兵燹火毁,几经兴废,但香火一直不断。特别是1983年后,古庵经过整修,已成为南北湖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云岫庵所在的鹰窠顶南临大海,东西北三面层峦叠嶂,森林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6.3摄氏度,冬暖夏凉,大批迁徙中的候鸟和留鸟飞临南北湖地区觅食栖息,繁衍后代,已发现猛禽类、攀禽类、陆禽类、游禽类、涉禽类、鸣禽类六大类群120种以上,其中还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苍鹰、草鹃等20多种,故这里有鸟类博物馆之称。 建造结构鸟还亭是水泥砖木混合结构的仿古亭,单檐六角,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平方米,檐口高度3.4米,6根圆柱连接6道檐梁构架,1级踏步,方砖铺地,外有环廊贯通,南北有出入口,柱间砌4排坐凳。每根檐梁相接的梁臂满雕花鸟图案,檐梁上方的斜梁端头镶6个龙头,穹顶用白灰粉平,梁柱皆用红漆。琉璃瓦覆盖,6条斜脊将顶面隔为六坡落水,走势平缓,斜脊延伸出来的6只翘角上嵌“福”字,角尖塑脚踏绣球的狮子,朝南屋面塑两尊肩挎拂尘的仙人站像,葫芦形攒尖顶的底部镶6个虎头,顶尖上立一只仙鹤。檐口下的檐板外侧书有“澉湖秋月、西涧衍芬、巫门渔笛、日月并升、鹰窠晴雪”五景名称,门柱有楹联:“远眺东西两浙,俯看南北双湖。” 关于这座鸟还亭,周退密、富寿荪等几位上海、宁波的当代诗人赋有六咏诗,诗云:“拄杖对南山,亭前鸟飞还。相看长不厌,物我两俱闲。”“碧苔通石径,亭小伫斜晖。试望长天迥,鸟还正倦飞。”“悔作出岫云,浪游改旧颜。自怜不如鸟,倦飞未知还。”“徙倚对湖山,幽亭苍翠间。朝看飞鸟出,暮见鸟飞还。”“寄迹在深山,去留碧宇间。亦如游客倦,亭外且飞还。”“亭缘鸟得名,鸟为亭留情。古刹山光好,鸟还一时鸣。” 2002年下半年,有关方面将鸟还亭更名为钟亭,亭内用云龙柱井架悬挂一口一吨多重的黄铜大钟,钟身铸“云岫庵”三个大字和密密麻麻的铭文,以槌击钟,声震数里。门柱楹联已改为:“钟声阵阵醒迷梦,山色重重见本真。”用金粉书写的“钟亭”匾额悬在朝南正中的楣檐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