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腻脚彝族乡 |
释义 | 腻脚彝族乡位于丘北县西南部,东接八道哨乡大布红村民委,西南与砚山县平远镇相连,东南和树皮乡交界,西靠新店乡,北接曰者镇红花山村民委,总面积423.5平方公里,辖腻脚、阿落白、鲁底、大铁、架木革、地白、腻革龙7个村民委8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乡政府所在地腻脚距县城45公里。 简介腻脚彝族乡位于丘北县境西南部,东连八道哨乡,东南与树皮乡交界,西南与砚山县平远镇相连,西靠新店乡,北接曰者镇。全乡国土面积423.5平方公里,辖腻脚、阿落白、鲁底、大铁、架木革、地白、腻革龙7个村民委,83个自然村。2005年末总人口为24444人。“腻脚”系彝语,腻:红;脚:冲,意为红土冲。居住着汉、彝、苗、壮四种民族,其中:彝族是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9%。乡政府驻地腻脚,坐落于“腻平”公路与“七江”公路交接处,距县城44公里,距省城昆明240公里,距普者黑国家级旅游风景区35公里。随着全乡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级党委政府加快对腻脚小集镇的投资教师,腻脚已成为普者黑旅游线路上的一个新兴开放集镇,成为丘北县加强扩大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内有“七江”、“腻平”两条交通干道穿境而过,有乡村公路3条55公里连接所辖各村民委,有简易公路186公里贯穿各自然村。“七江”公路从境内向西延伸连接“昆河”公路直达省城昆明,“腻平”公路全长41公里,直达砚山县平远镇,连接“平文”公路,形成了连接两州四县、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 耕地全乡2005年末有耕地面积44804亩,其中99%以上属于旱地。境内主要种植的粮经作物有玉米、粉红腰豆、白瓜子、烤烟、辣椒、马铃薯、荞、豌豆、花生、萝卜等。药材有三七、草乌等。矿产有煤、锰、铁、铝土、汞、金等,其中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储量达270万吨以上,属无烟煤类。森林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有部分直杆桉、杉木及灌木林,经济林有桃子、李子、花红、梨、苹果、核桃、花椒等。畜牧业以黑山羊、黄牛等为主。2005年末黑山羊存栏数达37012只,出栏31710只;生猪存栏20505头,出栏26506头;大牲畜存栏15180头,出栏2684头。 特色产品有酒、蔬菜、三七。2005年,全乡共种植三七8934.2亩,当年开挖5076亩,按平均亩产750公斤计算,实现农民直接经济收入8375.4万元,间接带动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收入达100余万元;蔬菜发展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产品以“口感好、色泽好、甜嫩”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销售量大而广,畅销于两广、开远、越南等地。2005年全乡共种植反季节蔬菜4100余亩,实现农民收入100余万元;“腻脚酒”久负盛名,渊源日久,以当地优质玉米及塘蓄水为原料,采用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具有色泽清亮、味道香醇的特点,有“文山小茅台”的美誉,年产量达2500吨以上。 农业乡腻脚彝族乡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乡,地方财政及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多年来,乡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职工及两万多各族人民,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乡情,狠抓机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创新,探索并形成了“1332”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1”是抓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3”不断壮大烤烟、畜牧、矿业三大支柱产业;“3”是大力发展酒、三七、蔬菜三大特色产业;“2”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财政解困两大目标。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把该乡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窗口乡镇。 腻脚彝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连八道哨乡大布红、黎家庄两个行政村,西南与砚山县平远街镇相连,东南与树皮乡白色姑、则则租两个行政村交界,西靠冲头乡新店、大路边两个行政村,北接曰者乡红花山行政村。 “腻脚”为彝语,腻:红;脚:冲,意为红土冲。民国初年,为十甲区的一个保;民国27年(1983年)为第五区靖安乡,辖7保70甲,与新泽乡合并在大铁成立盘潆乡,仍隶第五区;1950年,永靖乡与盘潆乡合并,称盘永区,腻脚为盘永区的一个乡;1951年,由盘永区分出并大铁建立第六区,腻脚为一个乡;1958年10月,称兴无灭资公社;1961年5月,腻脚管理区该为(小)公社;1970年,区改为公社,(小)公社改为生产大队,腻脚区改称腻脚公社;1984年,以公社为基础设区,腻脚公社又改称腻脚区;1987年改区建乡,称腻脚彝族乡,辖腻脚、阿落白、鲁底大铁、腻革龙、地白、架木革7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总面积414.11平方公里。 地形境内多属岩溶地带,乱石裸露,溶洞特多,积水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年进行堵坝修塘,终因地表水渗漏严重,效果不大。目前尚有部分村寨在春夏之交,人畜饮水困难。全乡村落分布在大总山系的一条梁子上,除西南方的腻革龙、地白两个行政村为半山区外,其它五个行政村为山区和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863米,平均气温14.6℃~16.1℃,最高气温达35.5℃,最低气温达-9℃。主产玉米,成熟需200天左右。荒山甚多,草场宽广,宜发展畜牧业。全乡有汉、壮、苗、彝4种民族。2008年有5812户,28967人,其中家庭户5469户,23606人;集体户31户,557人。有耕地44967亩(田603亩,地44364亩)。2008年粮豆总产578.4万公斤,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273公斤;年末大牲畜存栏10418头(牛8181头、马2031匹、骡206匹),平均每农户有2.5头;有羊11594只,平均每农户有2.9只。矿产有水米冲煤矿,总贮量为270万吨,还有大铁的铝土矿、洗马塘的汞矿等。有名的腻脚酒,味香醇厚。 农村经济腻脚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业的发展对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乡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农业、农民收入双增长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人民政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经济,重点扶持烤烟、蔬菜、三七三大产业。种植烤烟2500亩,上交中上等烟叶4406担,增加农民收入242万元,创税43.5万元;种植反季节蔬菜4100亩,实现农民增收100余万元;引进外地客商带动当地群众种植无公害三七8934.2亩,采挖三七5076亩,实现农民收入8375.4万元,当地农户出租土地、务工收入达100万元。目前,全乡已形成“南烟、北菜、东七、西畜”的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格局。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产量:坚持稳定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粮食产量。乡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业科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讲授科学种植知识,大力推广杂交良种的种植力度,提高良种推广种植率。全年共推广杂交包谷20000公斤,推广面积30160亩,平均亩产327公斤;推广杂交水稻6亩,单产达300公斤。农用物资及时到位,全年共调供化肥400余吨,农药3.5万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在上年基础上稳中有升。当年虽有部分村寨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但全乡人民政府的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畜牧业畜牧业是全乡一大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人民政府一如既往抓好此项工作,注重于抓数量转向依靠科技抓质量。切实做好大牲畜、家禽的品种选育工作,加强活畜检疫、肉食品检疫工作,加强猪人工授精、牛冻精改良、仔猪培育、秸秆氨化和家禽良种推广等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出栏率及商品率,改进饲养方式、降低饲养成本、实现科学养殖,强化管理,增加收入。2005年全乡实现生猪存栏20505头,肥猪出栏26506头;山羊存栏37012只,出栏31710只;大牲畜存栏15180头(匹)、出栏2684头(匹);家禽存栏146290羽,出栏107257羽;肉类总产量3727吨,畜牧业总产值3446万元,比2004年增长38.9%。 林业紧紧围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抓住云南省创建“绿色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乡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林业行政部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确保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大目标得到同步发展。不断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全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完成上级下达的5000亩林浆纸一体化交地任务。加大对森林消防和病虫害监控工作。 文化教育腻脚乡初级中学1所,学校占地面积24.6亩,校舍占地面积4968平方米,有在校学生2931人,入学率95.8%,专任教师70人。乡中心小学1所,村级完全小学8所,村小校点19个,公办幼儿园1所。小学在校学生4135人,专任教师1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年巩固率99.5%,六年级完学率100%。多年来,乡人民政府及上级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到2008年,全镇小学校舍面积15141平方米。全乡小学配计算机35台。 现在全乡中、小学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管理,让学生的得到主动、充分、全面的发展。 扶贫攻坚扶贫工作既是一项经济工作,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抓好扶贫工作,对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及推动全乡全面发展起着重要意义,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体现。2005年,我乡在扶贫三项工程大会站第三战役中共投入资金154.48万元,建成小水窖831口,沼气池316口,改造茅草房180间,推广节能灶10口,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另外,积极争取上海松江区、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对我乡的对口帮扶。一年来,共为我乡建盖学校两所,投资近60万元。全年共解决831户3912人、1032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和426户1690人的能源燃烧短缺问题。进一步掌握全乡贫困人口情况,为下一步实施扶贫济困提供切实有效的一手资料,按照县扶贫办的相关安排,圆满完成了全乡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土地管理,不断加快腻脚小集镇建设步伐。乡人民政府本 着“以地生财、以财建乡、以乡招商”的循环建乡模式,不断加大对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腻脚村的小集镇建设力度,相继实施了街心中心花园和拓新大街的建设工程。另外,依法强化对土地市场的管理,按时足额赔付征用农民土地补偿金2.4万余元,保证了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建立土地市场管理制度,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大大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拉动我乡小集镇建设步伐的主力军。二是全乡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为吸取“1.26”特大交通事故带来的深刻教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乡人民政府通过多方协调,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个体私营老板投资、人民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在全乡境内大兴修路热潮,不断提升农村道路等级,改进农民出行方式,2005年,成功引进平远砖场老板邓国锦在腻脚街上兴建一个标准为四级的农村客运站,目前,客运站建设已近尾声,即将投入使用,腻脚乡农村客运压力已经得到大大缓解,农村客运秩序运行良好。另外,“七江”公路境内段修复工程已经结束并投入使用,“腻红”(腻脚—曰者红花山)公路、“腻所”(腻脚—树皮所红)公路两条交通主干线的实施进展顺利。2005年,全乡还新修腻脚—大铁—鲁底,腻脚—地白,腻脚—腻革龙3条乡村公路共36公里,并实现了村民委所在地“村村通客车”的目标。 财税金融2005年,乡人民政府加强了财政税收工作的领导,强化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的落实,在面对增支减收等诸多因素不断增多的极大压力下,仍然保持了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4.9万元,占年计划任务数的106%,有效保证了重点支出和机构的正常运转。通过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治税,严防税收“跑、冒、滴、漏”,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强化预算机制,严控财政支出,坚持把每一分钱使用在刀刃上。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拓展业务、盘活存量、讲求效益”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对农业、非公经济的信贷力度,为全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年末全乡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47万元,比2004年减少39万元,下降2.9%,贷款余额达到1369万元,比2004年增加180万元,增长13.1%。 新农村建设2008年是腻脚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省、州、县扶持村的建设经验推进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激发群众建设热情,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带动全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乡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