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雅遗址 |
释义 |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概况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其间的伊玛木加法尔萨迪克大麻扎(坟墓)也是赫赫有名(门票50元/人)。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这座古城1901年由英国人斯坦因首次发现,被确定为西汉时期精绝国的遗址。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遗址以北纬37°58′45.3″、东经82°43′13.5″的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至近年的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近年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 溯源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位于民丰县北约150公里处的沙漠中,周围都是起伏的沙山。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1995年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烂,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 尼雅遗址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址,东汉后期为鄯所并,后受魏晋王朝节制。因其地处丝路南道交通必经之地,大量文物的出土不仅反映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为研究西域史、丝绸之路史、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翔实资料。 发掘简介1959年至今。尼雅遗址规模宏大的,珍贵文物众多,所代表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可作为古丝绸之路文明兴衰的典型代表。尼雅遗址系二十世纪初发现,遗址分布在约60~80平方公里范围内。遗址中心标识物是一座佛塔,塔周围流散分布着组成的聚落、冶作坊遗址群、墓葬等。该遗址是塔克拉玛干现存最大的遗址群,它对汉晋时期丝路南道邦国以及丝路的人文地理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尼雅遗址以地理坐标为北纬37°58ˊ20.7″,东经82°43ˊ27″的佛塔为中心位置,其范围南北约20公里,东西7公里。沿尼雅河呈南北向细长形状。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南部地势较低。其范围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多公里,至少可划分为六组建筑群落。古建筑保存较好,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东岸,3-1幢集中一起。地基一般用麦草、牛粪等台泥铺墁,墙壁多为红柳编成再外垠泥土。室内建有炉灶和贮藏窖。遗址内有渠道和古河道的痕迹。 最新发掘自1901年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各种遗迹以及尼雅遗址的聚落情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遗址中出土还发现有麦、青棵、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1959年在此发现一颗覆瓦纽炭精刻“司禾府印”印范,说明东汉在此亦开辟了屯田。此外还出士大量汉文、卢文木简、木犊,是极为珍贵的史料。还有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种木器、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出土的古钱币有东汉的五侏钱等。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种木器 , 还有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 ,出土的古钱币有东汉的五铢钱等。还有大批木简,大部分书写着怯卢文字 ,也有古代于阗文和汉文 ,还发现炼铁遗址和烧结物。墓葬区曾发现东汉时期的古墓一座,男尸裹着锦袍,上书 " 万世如意 " 隶书。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 1995 年 10 月发现一瑞兽纹锦,上书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 出土房舍北约2公里有墓葬区,一般均无墓室,棺木大多为独木凿成,埋于沙下,破坏严重。遗址附近尚有一汉代冶铁遗址,曾发现有矿石、烧结铁、矿渣、石凿、石球、砺石及残铁矿等。房舍内也有铲、镰等铁制工具,形制与类似今日陕西中部地区使用的。 在佛教中的地位尼雅遗址发现90多处的房屋以外,还有多数遗迹,如佛塔、古桥、墓地、果树园、寺院、手工作坊、家畜饲养舍、田地、林荫路,而且还保留着大量的枯树林及河床等,可以说定是极为珍贵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经过考古调查、发掘过程中出土和采集了木简、木雕、各种纺织物等。佛塔的建筑下为方形基座,上为圆柱形塔身。此塔的形制与其周边如楼兰、米兰、安迪尔、喀什和库车的苏巴什佛塔极为相近。显示了其明显的中心 标识地位,应该是有意识的安排,也反映了佛教在此地的崇高地位。196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该遗址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将尼雅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人们把它称为“东方庞培”、“古代梦幻都市”、“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封尘的尼雅遗址兴衰之谜将逐步被打开,丰富人们对于西域文明和丝绸之路的认识和了解。 斯坦因路线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开始至今,造访尼雅遗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丰县城出发,经由卡巴阿斯卡村,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以拖拉机、沙漠车或骆驼代步进入尼雅。这条“斯坦因路线”对于每次以尼雅为目标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动而言,从安全性、可能性和支援补给的角度看,无疑是最合理的路线。但对于以寻求心灵自由,挑战生理极限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险活动而言,则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一次由北京、乌鲁木齐两地16名爱好者组织的2001年春节尼雅探险,完全舍弃了机动车或畜力运输帮助,也完全无视那条“斯坦因路线”的存在,首次选择了由东向西与斯坦因路线正交的全新路线。并以最后的成功证明,人的心理极限和生理极限是可以不断挑战的,通往塔克拉玛干腹地的路,也是可以重新走出来的。 文物的破坏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古罗马城市庞培城被埋葬。18世纪开始的百年挖掘又重新复原了这座城市的全貌。正值此时,一些东方古写本、文物和传言流入欧洲,使“东方庞培”的猜想成为东方学中的热点。由于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的个人愿望与其政府在东方扩张势力的愿望合拍,欧洲的东方学界又给予其极大的声援,使斯坦因顺利完成了东方之行。他的东方之行的成果确凿的证明了“东方庞培”并非虚妄之谈。斯坦因在1901年、1906年、1913年和1931年,曾经四次到塔克拉玛干进行地理和考古探险活动,足迹遍布尼雅,安迪尔、楼兰和罗布泊。如果单从考古成果方面评价,他的确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当时考古手段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会背景下,斯坦因采取了雇佣大量民工悬赏挖掘的手段,给文物遗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当时旧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反对之下,于1931年5月被南京政府电令出境。 不断的探索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达尼雅之后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进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缘地区进行考察。根据其收集的去卢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测他到过尼雅。1911年12月,日本僧侣橘瑞超也曾沿尼雅河北行,进行考古挖掘,但没有留下可据考察的文字资料。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考古学者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逐渐展开了对尼雅遗址的调查研究工作。1959年2月,史树青先生一行深入尼雅进行遗存清理和文物采集。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李遇春率10名考古队员在遗址区进行了9天工作,提供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发掘资料。60年代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尼雅考古工作未能继续。直到80年代,这项发掘工作又开始复苏。1980年12月,新疆博物馆与和田地区文管所合作,对尼雅进行遗址调查和清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由日本净土宗僧侣小岛康誉先生与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合作,对尼雅遗址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系统调查,该项调查目前仍在继续。其间,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该地区同步的进行工作。从80年代末开始的对尼雅遗址进行的科学和系统的调查,对于提高人类的历史文化素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外,80年代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广泛进行的地质、水文、石油综合勘探,又为塔里木南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底蕴尼雅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该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发现,他又复于1906年再度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斯坦因两次共发掘废址53处,掘获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对遗址进行了测绘。其考察成果公布后,轰动了世界。继斯坦因之后,1905年美利坚合众国人亨延顿,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解放后,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产抢救性清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两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其中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从1989年起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有计划地开展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调查与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通过综合调查业已查明,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末端已被黄沙埋没的一片古绿洲上。古遗址散处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链之间,以佛塔为中心,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内,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发现的各类遗址已多达70处以上。尼雅这一梦幻般残留于瀚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经多数学者考证,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有“户480、口3 360、胜兵500人”的“精绝国”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的汉晋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国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田野考古发掘之科学规范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丰而被列入1995年全国十大考勤古新发现之一尼雅遗址最理想地表现了“沙埋古代文明”的历史浪漫主义美感。 游客在去尼雅遗址探秘的途中,还可顺道到古树葱笼的民丰大麻扎去一游。该麻扎位于民丰县城北96千米的尼雅乡,传为伊斯壮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的陵墓。民丰大麻扎有“穷人的麻扎”之称,因为穆斯林们认为如果无力去麦加朝圣,那么朝拜该麻扎,就等于去麦加朝了觐,故这里每年接待的朝圣者达数万名之众。尼雅与楼兰,是我国最著名的两座已湮没的古城废墟,现在楼兰的神秘面纱已经被一点点地揭开,而尼雅,仍不肯向世人展示它奇幻的历史。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年才有无以数计的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汉时,尼雅是一个西域小国,他们的祖先是谁?来自哪里?为何湮灭?何时湮灭却都是一个不可知的谜。人们只有凭借手里的几样物件,任思绪漫过千年的尘沙,悄悄窥视一下历史隧道尽头遥远的精绝古国……特别关照:进入尼雅需要得到当地文管部门的批准,还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文物养护费。交通:先从和田乘班车到尼雅,然后再租越野吉普车前往。 游览徒涉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在尼雅河的尾闾。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2℃,夏季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冬季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可达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的最佳季节,在这期间不会出现沙尘暴,4—5月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季,每隔几天就要刮两三天的暴风,夏季沙漠干热难忍,都不适合沙漠探险。尼雅遗址探险宜选在元月底进入沙漠,主要是利用了春节的长假,这个时期也是全自助徒步穿越的最佳季节,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气温在零下15—20度之间,白天行军不至于出汗太多,也没有寒风瑟瑟的感觉。 按照常规路线,100年来进入尼雅的探险队,都是沿尼雅河向北行至大麻扎(为纪念宗教战争中战死疆场的穆斯林领袖建造的陵墓),再向北行20公里抵达尼雅中心地区(以佛塔为中心,东西4—5公里,南北40公里)。在大麻扎附近有一个村落,驻有百十户维吾尔人,国家为了保护尼雅遗址,专款投资在大麻扎附近修了一个永久性的文物管理所,雇佣专人看管,据说管理程度远远超过楼兰遗址。现在每到7—8月份,来自和田地区的大批穆斯林群众到此朝圣。从315国道沿尼雅河到大麻扎有60公里左右的便道,都是在沙丘之中绕行,只有托拉机和大卡车可以通行。 探险季节的选择: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在尼雅河的尾闾。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2℃,夏季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冬季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可达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的最佳季节,在这期间不会出现沙尘暴,4—5月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季,每隔几天就要刮两三天的暴风,夏季沙漠干热难忍,都不适合沙漠探险。冬季是全自助徒步沙漠的最佳季节,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气温在零下15—30度之间,白天行军不至于出汗太多,也没有寒风瑟瑟的感觉。 路线: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开始至今,造访尼雅遗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丰县城出发,经由卡巴阿斯卡村,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以拖拉机、沙漠车或骆驼代步进入尼雅。这条“斯坦因路线”对于每次以尼雅为目标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动而言,从安全性、可能性和支援补给的角度看,无疑是最合理的路线。但对于以寻求心灵自由,挑战生理极限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险活动而言,则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2001年由北京、乌鲁木齐两地16名爱好者组织的尼雅探险队,完全舍弃了机动车或畜力运输帮助,也完全无视那条“斯坦因路线”的存在,首次选择了由东向西与斯坦因路线正交的全新路线。这条全新的徒步线路从沙漠公路468公里路标处开始,向正西方向直插尼雅遗址的中心地带—佛塔,全程直线距离29公里,途中要横切3个河床,翻越6个100多米高的大沙山,这条路线任何车辆(包括巨大的沙漠车)都无法行驶。探险者不借助任何运输工具,背负所有的生存必备品,用5天时间全自助地在沙漠中行走了直线距离65公里。这条沙漠探险线路是极端线路,它适合于有一定野外经验的探险爱好者,不适合常规旅游者。 风景欣赏 猜想《汉书》和《后汉书》原本就提到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一个叫做“精绝”的国家,斯坦因和王国维都将精绝国的位置定在尼雅河流域的尼雅遗址,在当地发现的一枚汉文木简上也写有“汉精绝王”的字样。由此可见,精绝国确实是在尼雅遗址一带了。 但是,精绝国里的居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精绝国这个名字是突然出现在《汉书》里的,它以前的史书里,根本找不到精绝国的任何记载。 尼雅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精绝国人就是那些挥舞着石刀石斧的人发展来的。他们之间也许是继承关系,但也可能是毫不相干的两群人。 从《汉书》首次记载了精绝国以来,此后的史籍对精绝国的记载都很少,而且是人云亦云,使我们对精绝国的认识极其模糊的。 比起史籍来,考古工作者能够向我们讲述的要多许多。尼雅遗址那些辉煌的发现,就是属于精绝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遗址里的建筑、墓地和生活用品,都向人们揭示出了这个早期绿洲城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令今天的人们瞠目结舌。 精绝国人最后在历史上出现时,已经是改名为鄯善的楼兰国的子民了。作为一个袖珍国家,仅有500名士兵的精绝国在那个兼并战争如同家常便饭一样的时代是不可能长期独立存在的。楼兰国在改名鄯善之后,因为是西出阳关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经盛极一时。大约在东汉王朝的末年,强大起来的鄯善兼并了包括精绝在内的邻近的几个绿洲城邦。从那时起,尼雅河流域被纳入鄯善王国的版图,变成了它的一个行政区精绝国改名为精绝州。 鄯善王对精绝的治理比较高明。他任命当地的一些有势力的人物,委任官职,负责管理精绝州的人民。国王还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检查税收和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他还下令:全国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纠纷,都可以直接上诉国王,由国王本人裁决、处置。 那时正是西晋时期,精绝人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 就是这样一座曾经辉煌过的城邦,它的创造者在历史没有记载的情况下失踪了。 斯坦因曾在书中记载了一发掘经历:“……土块刚挪开,就见鲁斯塔姆(斯坦因探险队的成员)的双手挖进了光秃的地面。还没等我发问,他的手已从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1枚完整的矩形木简,封泥完好,函盖仍由原来的线绳捆扎完好。鲁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 ‘寻宝人’的力量。在扩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墙的地方及墙柱基座下,堆满了层层摞起的同样大小的木板。” 根据斯坦因的描述,这显然是被人有意识地掩埋起来的一批文件,堆放在这处房屋的一个隐秘的房间里。后来的考证证明,那里是一处官署,负有保存公文和经济文件等方面的职责。这些契约等文献可能打算永久地保存在那里,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斯坦因也说:“从这批契约埋藏时得到的照顾以及对埋藏地点的标示(在埋藏点前发现的那一大块泥块无疑就是起这个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鲁斯塔姆动手刨土)来看,文书的主人明显是在紧迫中不得不离去,但却抱有重返的念头。鲁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块标志的用意,因为现在农民被迫弃家而去时,他们仍然这样做。在掩埋时既没有遮盖,也没有用容器来保存这批极有价值的文件,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离去之匆忙。”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主人仓促间离开了这里,还抱着重返的念头?他们为什么并没有返回? 遗址出土的木简中中曾反复提到苏毗人的侵略,称苏毗人性情悍勇,经常攻击精绝州,威胁着它的安全。鄯善国王为此颁布了很多命令,令精绝州的管理者们注意警戒。可见,这里的战争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是不是突如其来的战争使这片绿洲被废弃,使精绝人被迫迁徙到其它地方? 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是有组织的撤退,为什么撤退了的人们没有带走重要的官方文书呢?而且,在尼雅遗迹中,没有断戟残剑沉埋沙中,也没有白骨遍野的战争痕迹,所有出土的古尸,都是平静面又安详的,大礼安葬,陪葬物丰富。他们的墓葬,尽显太平盛世的风貌。所有的房屋遗址,都是完整的。它们排列整齐地坐落在那里,平静面又安详,仿佛它们的主人没有走远,烟炊当再次升起,牛羊会再次撒欢,尼雅孩子们的笑声会再次弥漫在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如果说精绝是毁于战争,又该如何解释这不合理的一切呢? 也有人说,精绝可能是毁于自然条件的恶化。尼雅遗址在民丰县尼雅河流域北边,而尼雅河当时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一条中型河流,从昆仑山上流淌下来的雪水孕育着尼雅河流域三角绿洲,成为西域精绝国得以世代繁衍的依托。西域的气候异常干燥,沙漠花的进程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流也经常改道或者消失。如果养育精绝州的尼雅河改变了流向,或者水量减少,如果风沙干扰了精绝人的生活,那么,精绝人确实可能放弃曾经世代生活的土地。 《汉书·西域传》称精绝国“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这样的地方很难住人,绝不会是精绝国人当初定居时的羊毛,可见当时精绝国环境已十分险恶。在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条款:“砍伐活树,罚一匹马,砍伐树杈,罚母牛一头。”精绝国开始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可见树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了。这是不是暗示着尼雅绿洲的生态已经开始恶化?精绝国的废弃会不会与自然条件的逐渐恶化有关? 如果水源仍在,沙漠化的进程就会收到遏制。精绝人如果面临干旱威胁,就必然与尼雅河的变化有关。因素可能有两个,一是河流改道,二是河的上流出现大规模的其它居民聚居点,对河水消耗大增。但现在人们并没有在尼雅遗址周围找到关于尼雅河大规模改道的证据,同时也并未在尼雅河上游发现任何人类聚居点的遗迹。另外,在尼雅遗址里,不少住宅周围都有巨树环绕,树干粗大至一人不能合抱,果园中林木整齐。桑木排列整齐,不少为数十年之巨桑。住处附近从堆积的淤泥看,还有水塘的痕迹。在这样好的生存环境中,很难说尼雅河会突然断流,导致精绝王国覆灭。即便是由于环境恶化,精绝举国迁移。可是,为什么没有开封的各类文书还整齐地放置在屋内墙壁旁?如果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搬迁,精绝人就更没有理由丢弃下官方的文件落荒而逃了。 不是自然力,不是战乱,那么精绝人为何而迁走呢?考古学家在尼雅遗址的一所房子废墟中发现一只狗的遗骸.它的脖子上拴着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显然,主人离去时忘了解开绳子,这只狗活活饿死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主人匆匆离开,连爱犬的绳子都忘了解?或许,他以为一会儿就能回来,才没有考虑爱犬的生存问题,但他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说精绝的居民真的集体迁徙了,他们究竟迁到了哪里?考古学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而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在尼雅废弃之后就失传“死亡”了。 难道几千精绝居民都在1600年以前的某一天突然同时消失了?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被记载?这样的事情又是如何发生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