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尼雅
释义

二十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36国抗击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有人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

尼雅简介

西汉政府控制西域时,这块土地上有三十六个小国,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西域三十六国”。可惜,在后来的岁月中随着战乱和生态变化,“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些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发展成为边塞重镇,有些则由于种种原因,消失在塔克拉玛干的茫茫黄沙中。

位于和田民丰县正北约 15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有一个古遗址———尼雅遗址。它被来此考察的专家学者称之为“东方的庞贝”。最早是英国人斯坦因在 1901年发现的。斯坦因在这里收集了大量汉代文书以及陶器木雕、钱币等珍贵文物轰动了世界考古界。这个被人遗忘在茫茫黄沙中的遗址,才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无法准确断定,这个古遗址的准确名称,直到后来在此地发现了几枚汉简,人们才知道,这里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整个遗址分布在尼雅河下游的三角洲上。它以两米多高的佛塔为中心,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周围有寺庙、民宅、窖址、墓地、果园、林带、道路、水池等二百多处遗迹。从分布的范围看,当年这座城具有相当的规模。

西汉时,距离长安有 8820里的的精绝国,有 480户人家,全国 3600人,国王居住在精绝城,整个精绝国有兵 500人,设有精绝都尉、左将,驿长各一人。这个国家虽然小,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殷实、富庶,成为周边各个势力争夺的目标。由于战乱等原因,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精绝国消失四百年后,唐玄奘前往印度,他曾路过精绝国遗址,给我们描述当年的情况。唐玄奘由“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趋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这是最后一段关于精绝国的记载,自此以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就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消失的王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精绝国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书所描述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从文寥寥数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发现又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然而,精绝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为此,历史学家们既困惑不解又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尼雅之所以被废弃埋没于沙海之中,是因为尼雅人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至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许多人对此持疑问和否定的观点。

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这次考古价值最高的发现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简函牍。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质地厚实,纹样瑰丽流畅,色彩艳丽,世所罕见。大量的佉卢文档案也让考古学家们喜之若狂。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l—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它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最诱人的当然是佉卢文木牍的内容。解读它们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胁与入侵。可以说,尼雅王国是在预感大难临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木牍的文字表明SUPl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l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SUPIS人从该处将马抢走”;“SUPIS人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奴隶”。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尸骨累累,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佉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汉朝国力日竭,东汉官兵撤离西域。中原陷入长久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西域出现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国也陷入了弱肉强食的杀阀争战中。弱小的尼雅最终淹没在这血腥的厮杀中,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则透出尼雅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也让人们面对这千年织锦,为尼雅的命运扼腕叹息。

但是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之谜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又令人嗟叹不已。

详细介绍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该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发现,他又复于1906年再度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斯坦因两次共发掘废址53处,掘获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对遗址进行了测绘。其考察成果公布后,轰动了世界。继斯坦因之后,1905年美国人亨延顿,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解放后,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产抢救性清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两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其中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从1989年起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有计划地开展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调查与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通过综合调查业已查明,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末端已被黄沙埋没的一片古绿洲上。古遗址散处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链之间,以佛塔为中心,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内,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发现的各类遗址已多达70处以上。尼雅这一梦幻般残留于瀚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经多数学者考证,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有“户480、口3 360、胜兵500人”的“精绝国”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的汉晋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国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田野考古发掘之科学规范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丰而被列入1995年全国十大考勤古新发现之一尼雅遗址最理想地表现了“沙埋古代文明”的历史浪漫主义美感。

游客在去尼雅遗址探秘的途中,还可顺道到古树葱笼的民丰大麻扎去一游。该麻扎位于民丰县城北96千米的尼雅乡,传为伊斯壮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的陵墓。民丰大麻扎有“穷人的麻扎”之称,因为穆斯林们认为如果无力去麦加朝圣,那么朝拜该麻扎,就等于去麦加朝了觐,故这里每年接待的朝圣者达数万名之众。

尼雅的历史和发现

1700年以来,出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贝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东西绵延1500公里,南北延伸600公里,面积557万平方公里这里静静地等待了一个多世纪,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描绘她,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吗?你会觉得她是有生命的,是美的。是的,真美。没有什么能约束人类追求美的步伐,因此注定尼雅是一个孤独而痛苦的徒步历程。可是当你驻足在此的那一刻,你会发现现实世界原来是那么遥远。当洗去了现世的浮华,那一刻,每个人都很真,就像孩子,睁着一双天真的眼睛享受那丁点儿的快乐和喜悦,这就够了。或许只有尼雅这个没有生命的地方,才能让人真正的去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东方庞贝”,“梦幻古城”是如何消失的?那年秋天去塔克拉玛干沙漠,站在沙漠深处的麻扎山顶我朝北望,眼瞅着越来越窄的尼雅河道,最后消失在漫漫黄沙中。距此35公里,就是那个神秘的地方——古精绝国都城尼雅。当年,这座繁荣的沙漠城市,养活着3000多口人……而尼雅的最后消失,是一个谜。

传说千年前,尼雅发生了特大风灾,一夜积沙3~4米,导致整个城市突然消亡。还有这样活灵活现的描述,说最早来尼雅遗址的人,曾发现城中心佛塔周围有不少仅穿裤衩的人,抱着塔死在那里。难道尼雅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是毁于一场可怕的突变吗?还有一则离奇的报道称,在尼雅废墟的大佛像上,考古学家发现了用老维语刻的话:不信胡大,必然灭亡!是谁会在这古老的遗址上发出这样的警告呢?

据史书记载,两千年前,尼雅一带的自然环境,沼泽植被都很好。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进尼雅后曾这样记载当时看到的情景:屋宇厅堂内有雕刻十分精美的木椅,储藏室里厚积的谷子还有橙黄的颜色……可是,汉唐时期活跃在丝路南道的古王国,为什么突然间变成荒无人烟的沙海,从历史的记载中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这成了搁在我心里的谜,直到不久前,我采访了曾参加1994年中日联合尼雅考察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杨逸畴,算是解开这个谜。

尼雅古河道在红柳沙包间蜿蜒曲折,在沿岸的一级阶地上,断断续续见到多处古人类活动遗迹,散有粗红陶罐破片,可能是当年盗宝者遗落下来的。越走,沙丘沙包越高大,景色愈来愈荒凉凄寂。

杨逸畴的骆驼慢悠悠地爬上一处大平台,他看到北方一幢灰白色的佛塔,血一下就涌了上来,这就是他日思夜念的古尼雅的象征——大佛塔。

考察队以大佛塔为中心,骑着骆驼进行辐射状的全面考察。他们发现了古居残存,墙是由芦苇和红柳枝编织,外边抹着泥巴,房内地上散落着陶片,杨逸畴居然还发现了一口袋桃核……

斯坦因曾记载,在尼雅古遗址中有一座桥,这引起了考察队的极大兴趣,他们特意找寻这座古桥。在大佛塔正南七八公里的地方,按斯坦因的标记,杨逸畴还真地找到了这座桥。取桥的木样化验,时间约为1700年前。

在尼雅古城下边,还藏有些什么秘密呢?考察队决定扒开沙层,探解千古之谜,杨逸畴当时做了详细的工作记录:

今天骑上骆驼继续北行考察,在茫茫沙海中转游着,维族的老沙指着说,那里就是一片古墓地了,大家赶紧下来,在沙丘间观察寻觅着,老沙眼尖,在地面东扒扒,西看看,一会儿竟拣了不少珠子,有红、黄、蓝、白、带条纹的都有,是玻璃和玛瑙制的,中空。老沙说,这些都是随葬品,每次风暴过后,它们就会暴露出来,他每次来都有收获,当年就从这里抬回去一具完整的“木乃伊”。我们看到一处暴露到地表的棺木,竟是一段中空的大胡杨树干,尸体就是塞在中间风干成“木乃伊”的。独木棺旁,有一缕缕红绸布、橘黄色的裹腿麻布和一缕缕金色头发,在沙丘地面飘着,老沙说这里肯定有一具木乃伊。

第二天我们又来了,挖掘出一具缺头的“木乃伊”:干缩的皮肤包在骨头上,露出一条条弧形肋骨和脊椎骨,两条瘦腿骨伸出老远,是趴着的姿势,身上有的地方裹着红黄绸布和麻片。风沙刮个不停,我们赶快照相、记录、定位,然后取了衣服和棺木的样,最后再用沙土将他埋好。

当我们离开墓地往回走时,到离大佛塔约半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一具人形齐全的森森白骨架,驼工还在沙包旁看到一个完整的红陶壶。

三天后,我冒着这里少见的西南风,骑骆驼到了工作现场。工作人员赤着脚,嘴上捂着大口罩或毛巾,跪在各自负责的方格网内,手拿小铲、刮刀、刷子,一点点清理地面,对触到的每一件东西都要仔细观察,若发现文物,则按原位原样先描述,通知照相和测量定位,然后再采集、标号、装入口袋内,而把多余的沙土铲扫入另一方格里,由民工搬运出去。这样细致地挖掘,可以说一针一毫都不会遗漏,但要是尼雅古遗址都按这种方式挖掘的话,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

考察队通过对尼雅综合考察和发掘,发现古遗址90多处,以及珍贵的佉卢文木简。古遗址都是沿古河道做南北向分布,这显示,尼雅居民与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想像当年,绿洲上水道分叉,湖塘罗布,尼雅人逐水而居,河水清清地漫流着,湖塘泛着波光,高大的胡杨树在房前屋后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苍郁的老桑树、桃树、潇洒的柳树倒映在水面上。胡杨林中、芦苇草地上,羊群出没,葡萄园滴翠,房内女主人的织机轧轧作响,制陶和冶炼场上炉火通红,一些悠闲的人边烤着馕,边吃着桃子和桑椹,一片美妙的田园风光。然而,世事沧桑,这一切都消失了。

对于尼雅的沦亡,杨逸畴在他自成一说的《尼雅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文明的兴衰》中,解说了这“千古之谜”。

他认为必须从大的环境变化来想。自然方面,以气候为主的环境条件越来越严酷,最敏感的反映就是水,从现存遗迹中就能发现这点。比如多处涝坝的发现,这是干旱区人们用来贮水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至今沿用。而有限的水资源与扩展了的人类活动的矛盾恶化,频繁的民族和宗教战争,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人类对植物和水源的破坏等等,都能导致和加速水源的枯竭,沙漠化扩大。在没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后,尼雅人势必被迫迁移,尼雅的消亡也在劫难逃。

杨逸畴坚信自己的判断:“尼雅不会是因某种突变性灾难而一下消失的,所谓尼雅消亡在一夜之间或尼雅人是匆忙走的都缺乏证据。现代尼雅河末端的卡巴克村在严酷的环境中,几十年来经常迁移的游动生活,就是一个活着的例证。”

在沙漠腹地,如今已发现20多座汉唐古城遗迹,这些距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100公里左右的古城,自东向西连成一线,构成和营造了当年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及其辉煌。“水去、人空、路亡”,这是大沙漠的一条铁律。

尼雅的意义

尼雅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该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发现,他又复于1906年再度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斯坦因两次共发掘废址53处,掘获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对遗址进行了测绘。其考察成果公布后,轰动了世界。继斯坦因之后,1905年美利坚合众国人亨延顿,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解放后,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产抢救性清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两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其中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从1989年起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有计划地开展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调查与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通过综合调查业已查明,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末端已被黄沙埋没的一片古绿洲上。古遗址散处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链之间,以佛塔为中心,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内,散

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发现的各类遗址已多达70处以上。尼雅这一梦幻般残留于瀚海荒漠中的古代

文明遗址,经多数学者考证,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有“户480、口3 360、胜兵500人”的“精绝国”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的汉晋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国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田野考古发掘之科学规范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丰而被列入1995年全国十大考勤古新发现之一尼雅遗址最理想地表现了“沙埋古代文明”的历史浪漫主义美感。

游客在去尼雅遗址探秘的途中,还可顺道到古树葱笼的民丰大麻扎去一游。该麻扎位于民丰县城北96千米的尼雅乡,传为伊斯壮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的陵墓。民丰大麻扎有“穷人的麻扎”之称,因为穆斯林们认为如果无力去麦加朝圣,那么朝拜该麻扎,就等于去麦加朝了觐,故这里每年接待的朝圣者达数万名之众。

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其间的伊玛木加法尔萨迪克大麻扎(坟墓)也是赫赫有名(门票50元/人)。

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

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

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谜。这座古城1901年由英国人斯坦因首次发现,被确定为西汉时期精绝国的遗址。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遗址以北纬37°58′45.3″、东经82°43′13.5″的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至近年的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近年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位于民丰县北约150公里处的沙漠中,周围都是起伏的沙山。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

1995年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斓,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 尼雅遗址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址,东汉后期为鄯所并,后受魏晋王朝节制。因其地处丝路南道交通必经之地,大量文物的出土不仅反映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为研究西域史、丝绸之路史、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翔实资料。

尼雅与楼兰,是我国最著名的两座已湮没的古城废墟,现在楼兰的神秘面纱已经被一点点地揭开,而尼雅,仍不肯向世人展示它奇幻的历史。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年才有无以数计的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位于民丰县北约150公里处的沙漠中,周围都是起伏的沙山。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汉时,尼雅是一个西域小国,他们的祖先是谁?来自哪里?为何湮灭?何时湮灭却都是一个不可知的谜。人们只有凭借手里的几样物件,任思绪漫过千年的尘沙,悄悄窥视一下历史隧道尽头遥远的精绝古国……

特别关照:进入尼雅需要得到当地文管部门的批准,还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文物养护费。

交通:先从和田乘班车到尼雅,然后再租越野吉普车前往。

尼雅佛塔

尼雅佛塔位于民丰县境内、尼雅河的下游古河道上的尼雅遗址中,尼雅遗址是古代居民的居住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现遗址的分布情况看,南北分布大约22公里,东西以河渠为界,是汉晋时代精绝国的遗志,出土文物甚丰,其中佉卢文和"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是其精华所在,还出土有汉文木简、木器、印章、铜铁器、货币、陶器、丝织品残片以及其它生活和生产工具等。历次出土的文书主为诏书、公文、私人契约、书信、寺院文字和诗抄等,是研究西域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