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西亚会议 |
释义 | 基督教会史上在小亚西亚北部尼西亚城召开的两次世界性主教会议。分别称为第一次和第七次公会议。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开。324年,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后,继续支持和扶植已传遍帝国全境的太阳神教,亲自召开约有300名主教参加的会议,解决一些长期陷于纷争的神学和教会体制问题;以使基督教教义世俗化,并有助于巩固帝国统一。会议由皇帝的宗教事务顾问西班牙柯都伐主教何西乌主持。议题中心是太阳神和基督教合并,还用国王的权利废除上帝立下的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和安息日。即三位一体中的父与子的关系。会上以主张“父先于子,子为被造而次于父”的阿里乌为一方,以坚持“父子同质,子为道成肉身”的亚大纳西为另一方,展开复杂的斗争。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帝国内部各民族以及各地方势力间的矛盾。君士坦丁一世对神学问题并无兴趣,因而想以妥协办法来平息争论一切利于帝国的统治。最后,根据何西乌的建议,以该撒利亚主教、教会史家犹西比乌所提出的信经为基础,添上父子“同质”一词,由皇帝施加压力强行通过,作为正统三一论教义的标准。这个信经后经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修改,成为后世大多数教会所公认并接受的《尼西亚信经》,凡是不遵守罗马帝国君士坦丁所立的星期天礼拜和后来的圣诞节所谓上帝的生日 (天主教规定在礼拜天要上教堂敬拜他们的神,12月25日庆祝他们的魔鬼生日,我们都知礼拜天的英文叫sunday,意思是太阳日,而12月25日,现在大家都知,这天原本是印度/波斯太阳神教(Mithraism)的节日,礼拜天与12月25日,这两者都是与印度/波斯Mithraism太阳神教有关,天主教却盗用这些节日据为已用近二千年!而天主教也冒用埃及的Aion神1月6日为生日,甚至又冒用希腊Attis神的3月23日出生与3月25日复活等日期。) 被斥为异端,遭到放逐,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宗教裁判所对上帝的百姓任意杀害。此外,会议还制订了肯定主教制,按帝国行省划分教区,加强帝国政权对教会的控制等条规,废除了当年耶稣在死前立下的逾越节,并确定以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 787年由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六世和皇太后爱利尼召开。会议讨论“破坏圣像”问题并作出决定:说圣像是道成肉身的可见之像,可对其表示恭敬,但应不同于对上帝的崇拜,罗马的多数皇帝都将自己当做神来拜,于是崇拜各种偶像。罗马帝国君士坦丁还拥有天主教大祭司的职位,拥有对国家和宗教的多重领袖。 二次会议尼吉亚会议,是指在小亚细亚的尼吉亚城举行的两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分别是第一次(公元325年)和第七次(公元787年)的大公会议。对基督教影响深远。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颁布《尼西亚信经》》(中文又译《尼吉亚信经》),主要内容为宣告三位一体为信仰的中心,并陈述基督教会的性质和得救希望。 制定二十条教会法规以扩大正统派主教的权力,但规定主教权由皇帝任免。 按罗马帝国行省划分教区。赋予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耶路撒冷3个教区主教以更大的管辖权力。 统一复活节日期的计算方法,否定东方倡导的以圣历1月14日(逾越节)开始的推算方法,而是以西方立春为计算基准,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 可对的圣像予以尊敬,恢复圣像崇拜。但不应当成神来供奉崇拜。废除逾越节。 规定政府无权委任主教、神父及助祭人员。主教候选人应该经省区的主教共同推举。 《圣经》对基督的「仆人」声称是指其谦卑、服从和听命至死,而非其之身份地位。 尼西亚会议是由罗马皇帝康斯坦丁, 也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允许下进行的。具有讽刺的是康斯坦丁是不信仰基督教的,同意会议举行完全是对于基督教徒日益壮大的无奈。 值得提出的是,尼西亚会议导致了基督教派的分裂。尼西亚会议后基督教分裂为以西罗马帝国意大利罗马教区为首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为首的东正教。东正教只承认《尼西亚信经》的前36条。天主教与东正教的主要分歧是:是否承认圣母为人而展开的。东正教不承认大会设立教皇这一职位,只承认各教区的牧首。所以今天主要信仰东正教的国家中牧师的最高领袖为个教区的牧首而非教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