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尔·斯蒂芬森 |
释义 | 尼尔·史蒂芬森是美国著名的赛伯朋克流科幻作家,在当今被电脑培养起来的IT一代人群中,他享有不朽的声誉。同时,除了小说,他还频繁涉足于技术领域,担任公司顾问,并为各类杂志撰写了大量技术文献。 1959年10月31日,斯蒂芬森出生于美国的马里兰州,他父亲是电子工程学教授,他祖父则是物理学教授,在家庭的影响下,史蒂芬森不仅对物理学和地理学产生了兴趣,而且做过计算机的编程员,广泛深入地了解了电脑网络和黑客生活,从而激发了他以后的成名创作。 1984年,史蒂芬森在二十五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大学》(The Big U),正如许多刚离开大学的新手作家一样,他的处女作也是直接描写校园生活的讽刺文学,就近取材于他就读的波士顿大学。不过,这本小说在当时没有得到多少回应。1988年,史蒂芬森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说,也就是本期杂志所刊登的《佐迪亚克》(Zoidac),这是一部环保惊险小说,背景也同样设定在波士顿,它为作者带来了更多的赞誉,然而史蒂芬森真正上升到杰出作家的行列,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后的事。 1992年,史蒂芬森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奠定他赛伯朋克宗师地位的大作——《雪崩》闪亮登场。书名《雪崩》,乃是指一种病毒,该病毒不仅可以能在未来世界的网络上传播,还能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扩散,造成系统崩溃和头脑失灵,主人公所面对的正是这一恐怖危机。其实,在这本小说之前,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年)和帕特·卡蒂根(Pat Cadigan)的《合成人》(Synners,1991年)已经开辟了赛伯朋克小说的天地,《雪崩》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直接创造了“虚拟实境”(Metaverse)这一概念,“虚拟实境”并非以往想象中扁平的互联网,而是和社会高度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来互相交流娱乐——事实上,在如今的网络游戏和虚拟人生等软件中,他的预言业已得到了部分实现。此外,《雪崩》还融合发展了史蒂芬森在前两部小说中展现的科技惊险和黑色幽默的写法,采用古代闪米特的传说为大背景,给赛伯朋克流小说注入了活力。在当时,这本小说造就了空前的轰动,引发了赛伯朋克流的阅读与创作热潮。 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史蒂芬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模式,他的作家生涯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期,几乎每四年便会推出一本广受好评的大作,而最近由于写得顺手,他的创作速度似乎还变得越来越快。这些小说主要包括:《钻石时代》(The Diamond Age,1995年),描绘了神奇的纳米技术和电子书高度发达的未来,在那个社会里,维多利亚文化得以复活,该书获得了1996年雨果长篇大奖;《编码宝典》(Cryptonomicon),这是本长达1000多页的厚书,以破译数据密码为中心线索,结合历史小说和科技惊险小说的元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破译纳粹密码的“布莱切利公园”(Bletchley Park)一直讲到现代在东南亚建立的“信息天堂”(data haven);《巴洛克记》(The Baroque Cycle),该系列包括《怪人》(Quicksilver,2003年)、《混淆》(The Confusion,2004年)和《世界系统》(The System of the World,2004年)三本书,这三本都是历史科幻小说,作为《编码宝典》的前传,戏剧性地讲述了数学等科技的发展史,并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即科学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整个世界。作为公认的大师,他的上述书籍均被翻译为了多种文字。 在写作上,史蒂芬森带有后现代风格,语言活泼而富于黑色幽默,同时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抓人情节,自《佐迪亚克》开始,这就是他的招牌绝技。另外,他还在小说中混入了大量历史、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宗教、计算机、政治、哲学和地理的内容,形成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其风格鲜明,和其他赛伯朋克作家区别开来。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50位数字英雄,列举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上的杰出人物,40岁的尼尔·史蒂芬森入选其中,其理由是他的书塑造和影响了整整一批IT人。1998年3月,《审理杂志》推出“最后审判日:100本你今生必看的书”的评选,评出世界上100本最佳科幻-奇幻小说,《雪崩》作为他的成名作,赫然在列,同时,《雪崩》也入选了亚马逊网上书店选出的“20世纪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说”和《商业2.0》杂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读的伟大书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