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泥炭沼泽 |
释义 | 学科:泥炭地质学 词目:泥炭沼泽 英文:peat mire 释文:地表土壤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的地段,其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则有泥炭的形成和积累。泥炭沼泽的生成、发展以及泥炭的积累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起来说,潮湿的气候,平坦或起伏和缓的地形,排水不畅的水文状况,繁茂的植被,以及稳定而持久的或缓慢下沉的构造条件等诸因素的相互配合,是造成有利于泥炭聚积的自然条件。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现代泥炭沼泽可分为内陆泥炭沼泽、近海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和红树林泥炭沼泽等类型。从植物遗体堆积到形成泥炭层,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因此,泥炭沼泽的覆水情况和水介质特点直接影响着沼泽中的植物组合、植物分解程度和泥炭的性质(如灰分、沥青含量等)。充分湿润的条件有利于草本泥炭沼泽的发育。在排水条件好的情况下,木本泥炭沼泽较发育;滞水少氧的情况下,植物死后的分解程度差;反之在活水多氧的条件下,植物死后就容易分解。覆水条件稳定则植物组成变化小;但在覆水条件多变的情况下,则会出现分解程度不同的草本植物遗体和木本植物遗体相互交替的泥炭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泥炭沼泽,因地下水和地表水带进的矿物质多,有利于植物大量繁殖,但也容易造成泥炭中灰分较高;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泥炭沼泽,由于矿物质少,所形成的泥炭一般灰分较低。也有人认为矿物质的成分会影响煤质,如氧化钙含量高时,泥炭中的沥青含量较低;而由大气补给的泥炭沼泽一般氧化钙含量较低,沥青含量较高。泥炭沼泽的形成途径有:①水域泥炭沼泽化,即由河流(河漫滩、废河道)、湖泊等水域转化而成的泥炭沼泽;②陆地泥炭沼泽化,由草甸、森林、冻土区等演变为泥炭沼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