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泥石流
释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基本概述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种类分类

按物质成分分类

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按流域形态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按物质状态分类

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个规律。

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诱发因素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自然原因

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活动强度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崩塌、滑坡、岩堆群落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的长度较大、汇水面积大、纵向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往往大强度、短时间出现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

危害影响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据统计,我国有29个省(区)、771个县(市)正遭受泥石流的危害,平均每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为18次╱县,近40年来,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多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而致死的人数已约4400人,并威胁上万亿财产,由此可见泥石流对山区城镇的危害之重。目前我国己查明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主要分布在甘肃(45个)、四川(34个)、云南(23个)和西藏(13个)等西部省区,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乡镇级城镇数量更大。

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还有2010年8月7日至8日,甘肃省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造成1270人遇难474人失踪,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1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预防工程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险情预报

预测方法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

(3)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

(4)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灾害特点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由于降水(包括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

1、 大量降雨;

2、 大量碎屑物质;

3、 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

连续降暴雨或突降大暴雨,山区会发生山洪暴发。如果山高坡陡谷深,乱石成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粘稠浑浊的泥石流。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不仅可以冲毁所经路程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世界上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泥石流的踪迹。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亚洲喜马拉雅山区、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区和欧亚美各大洲内部的一些山区。

我国是多山之国,受岩层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固,森林覆盖面积不多,遇到季风气候的连阴雨、大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黄土高原、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地带、太行山、长白山泥石流危害都很严重。我国的台湾省也经常有泥石流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害;有20条铁路干线的走向经过1400余条泥石流分布范围内,1949年以来,先后发生中断铁路运行的泥石流灾害300余起,有33个车站被淤埋。在我国的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川陕、川甘等线路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仅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400余起,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碍车辆行驶时间长达1-6个月。泥石流还对一些河流航道造成严重危害,如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和嘉陵江中下游等,泥石流活动及其堆积物是这些河段通航的最大障碍。泥石流还对修建于河道上的水电工程造成很大危害,如云南省近几年受泥石流冲毁的中、小型水电站达360余座、水库50余座;上千座水库因泥石流活动而严重淤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措施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监测预警

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或接收当地天气预报信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激发泥石流的可能性;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分析滑坡堵河及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性,下游河水突然断流,可能是上游有滑坡堵河、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对城镇、村庄、厂矿上游的水库和尾矿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坝体不稳时,要及时采取避灾措施,防止坝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逃生自救

脱险逃生方法

泥石流以极快的速度,发出巨大的声响穿过狭窄的山谷,倾泻而下。它所到之处,墙倒屋塌下,一切物体都会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盖。

山坡、斜坡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而整体下滑坡。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灾害,采取脱险逃生的办法有:

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自救互救方法

一、滑坡来临前山坡有何变化

专家提示

1.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伸方向往往与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较为明显,其水平扭动的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接相交,并较为平直。

2.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往往受到岩层面和节理面的控制。

3.当地面裂缝出现时,有可能发生滑坡。

一定不要:

1.认为山坡出现裂缝为正常现象。

2.根本不在乎。

二、滑坡到来前周围事物有哪些变化

专家提示

1.当斜坡局部沉陷,而且该沉陷与地下存在的洞室以及地面较厚的人工填土无关时,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2.山坡上建筑物变形,而且变形构筑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3.泉水、井水的水质浑浊,原本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蓄水池大量漏水时,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4.地下发生异常响声,同时家禽、家畜有异常反应,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一定不要:

1.不作出正确的判断,便惊慌失措。

2.将其他因素干扰带来的异常视为滑坡来临的前兆。

三、如何选择临时避灾场地

专家提示

提前搬迁到安全场地是防御滑坡灾害的最佳办法。

自救互救要领

1.应在滑坡隐患区附近提前选择几处安全的避难场地。

2.避灾场地应选择在易滑坡两侧边界外围。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交通、水、电越方便越好。

一定不要:

1.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2.不经全面考察,从一个危险区搬迁到另一个危险区。

四、滑坡过后,如何面对矗立的房屋

专家提示

仔细检查房屋各种设施是否遭到损坏。

自救互救要领

在重新入住之前,应注意检查屋内水、电、煤气等设施是否损坏,管道、电线等是否发生破裂和折断,如发现故障,应立刻修理。

一定不要:

没有仔细进行水、电、煤气安全检查便进入房屋内生活。

五、滑坡发生时,身处非滑坡山体区怎么办

专家提示

及时报告对减轻灾害损失非常重要。

自救互救要领

1.不要慌张,尽可能将灾害发生的详细情况迅速报告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

2.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

一定不要:

1.认为与自己无关,不予报告。

2.只身前去抢险救灾。

六、正处在滑坡的山体上怎么办

专家提示

沉着冷静,不要慌乱。

自救互救要领

1.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

2.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一定不要:

1.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

2.不知所措。

七、驱车从发生滑坡地区经过时应怎么办

专家提示

严密观察,注意安全行驶。

自救互救要领

1.注意路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如掉落的石头、树枝等。

2.查看清楚前方道路是否存有塌方、沟壑等,以免发生危险。

一定不要:

1.不探明情况,便驱车通过。

2.刚刚发生滑坡,便通过此地区。

八、 发生滑坡后应该怎样做

专家提示

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

自救互救要领

1.可以马上参与营救其他遇险者。

2.不要在滑坡危险期未过就回发生滑坡的地区居住,以免再次滑坡发生带来危险。

3.滑坡已经过去,在确认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生活。

一定不要:

1.滑坡停止后,立刻回家检查情况。

2.忽视滑坡会连续发生的危险性。

九、抢救被滑坡掩埋的人和物时应注意什么

专家提示

应从滑坡体的侧面进行挖掘。

自救互救要领

1.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干。

2.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

3.先救人,后救物。

一定不要:

1.从滑坡体下缘开挖,这会使滑坡加快。

2.只顾自家,不顾他人。

十、野外露宿时怎样避免遭遇滑坡

专家提示

野外露宿时应避开沟壑和陡峭的悬崖。

自救互救要领

1.野外露宿时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

2.野外露宿时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

3.非常潮湿的山坡也是滑坡的可能发生地区。

一定不要:

1.在已出现裂缝的山坡宿营。

2.在余震多发时期进入滑坡多发区。

十一、当山体崩滑时如何逃生

自救互救要领

1.遇到山体崩滑时,可躲避在结实的遮蔽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

2.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一定不要:

1.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2.没有保护头部。

十二、外出时如何避免遭遇滑坡

专家提示

尽量避免在震后前往滑坡多发地区。

自救互救要领

非要外出时,一定要远离滑坡多发区。

一定不要:

1.余震未停便随意外出。

2.不在意滑坡的前兆。

十三、在易发生滑坡地区如何选择房屋

专家提示

检查房屋及周围物体的变化非常重要。

自救互救要领

1.检查房屋地下室的墙上是否存有裂缝、裂纹。

2.观察房屋周围的电线杆是否有朝向一方倾斜的现象。

3.房屋附近的柏油马路是否已发生变形。

一定不要:

1.住进房屋前不做任何检查。

2.错把人为原因造成的门、墙裂缝以及电线杆倾斜当做滑坡前兆。

十四、 如何选择撤离路线

专家提示

必须经过实地勘察,确定正确的撤离路线。

自救互救要领

由地质专家实地进行考察勘测后再行撤离。

一定不要:

1.慌不择路,进入危险区。

2.不听从统一安排,自择路线。

十五、泥石流到来前有何征兆

专家提示

1.连续长时间降雨后,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2.暴雨过后山谷中若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将会有泥石流发生。

自救互救要领

1.发现河谷里已有泥石流形成,应及时通知大家转移。

2.在逃离过程中,应照顾好老弱病残者。

一定不要:

1.暴雨时在山谷中行走。

2.听到山谷中有声响而不在乎。

十六、野外露宿时如何避免遭遇泥石流

专家提示

千万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露宿。

自救互救要领

1.露宿时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2.可露宿在平整的高地。

一定不要:

1.在山谷中露宿。

2.在有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避风、休息。

3.在河滩上露宿。

灾后防病

常见疾病

发生泥石流以后,灾区的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曼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

意外伤害有: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注意事项

专家提醒,泥石流和水灾后易出现疫情,灾区群众应注意预防传染病。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灾区群众要把好“病从口入”关,不要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不要食用发霉、腐烂的食物,淹死、病死的家禽家畜要深埋,掌握“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趁热吃”防病口诀。

同时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大小便,及时清理粪便和垃圾,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死鼠及其排泄物;此外,室外活动时要尽量穿长衣裤,扎紧裤腿和袖口,防止蚊虫叮咬,暴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灾区群众要积极配合卫生防疫人员的消毒工作,在外劳动时应注意防止皮肤受伤。

典型案例

1、2002年2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亚发生严重泥石流事件,7人死亡多人受伤。

2、2002年6月17日暴雨引发洪灾及泥石流,四川省3000万应急款急调灾区。3、2002年8月19日云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数升至33人,3000多人参与抢险。

3、2008年11月4日云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万多人受灾。

4、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5、2010年8月11日18时至12日22时,陇南市境内突发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多处交通路段堵塞,电力通讯设施中断,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和居民住房进水或倒塌。

甘南舟曲特大泥石流

发生时间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发生原因

1。国土资源部找5大原因

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把灾害主要原因归结为地质地貌容易形成地质灾害、四川汶川地震震松山体、强降雨、前期的严重干旱以及地质灾害的不可预测性等五方面原因。

2。地方政府把原因归咎为汶川地震

而在同一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则通报称,“5?12”特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垮,半年多长期干旱,加之瞬间性强降暴雨,是造成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陈建华说,“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舟曲县情的真实写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5?12”特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垮,半年多长期干旱,加之瞬间性强降暴雨,是造成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3。专家认为祸起过度开采

但据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世进表示,舟曲县是草木繁茂的地区,一般土质较为松散,的确较容易发生泥石流,但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较严重的泥石流都与人为有关,这次仍不排除是人为造成的。

他说:开矿也可能导致这样,第二个是采矿以后,留下来的没有治理好,没有好好的治理,没注意安全,影响整个地区的安全的话,也可能会导致这个情况。

早在2005年,当地媒体已曾报道舟曲县泥石流不断,更影响当地熊猫的栖息地被毁,原因是大量砍伐土木,使县的森林面积在过去50多年来,每年以 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008年6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发过一篇题为“泥石流滑坡频发威胁甘南重建”的报道,文中采访了舟曲县县长迭目江腾,他说道:“我们舟曲过去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表示,持续大规模的砍伐,让山体失去植被,逐渐风化流失,经常发生泥石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天灾的背后,无法掩盖的是长期以来人为因素对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滥砍滥伐,烧山开田,过度开采... ...长年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使得地质结构本不稳定的舟曲危机日盛。

城市建设规划落后

中山大学地质科学与规划学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彭华教授表示,舟曲往年泥石流频发,此次的灾难也是必然,但是城市和村庄的建设应该更具规划性,至少应该避开水口,这样泥石流到来时,也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

媒体报道

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8月9日表示,截止8月9日下午2时,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337人死亡,1148人失踪,成功解救受灾群众1242人。陈建华指出,此次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严重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

中新社报导,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此次灾害受灾人数达4496户、20227人,水毁农田1417亩,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其中农村民房235户,城镇职工及居民住房72户;进水房屋4189户、20945间,其中农村民房1503户,城镇民房2686户;机关单位办公楼水毁21栋,损坏车辆38辆。陈建华说,截止8月9日下午2时,已成功解救受灾群众1242人,受伤住院41人,其中特重伤8人,今天下午四点半,所有伤重病员已送往兰州接受治疗,门诊治疗208人。目前医院、指挥机关、各安置点、部分城区供电恢复,通讯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利用当地四、五处可利用水井供水、拉水供水等方式,部分群众已经喝上了干净的饮用。;

受损的广播电视业务大楼和传输设施正在全力抢修;通往外界的公路基本抢通,救援物资已陆续运抵我县,并有序分解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已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医、有临时住所。据介绍,9日上午8时和9时34分,兰州军区工兵团成功爆破堰塞湖的一个缺口,使水位下降48厘米,为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0年8月7日晚11时左右,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绝大部分群众没有来得及逃生。

网络影响

网友“小猫”通过相机拍摄到场景

8月份处,网友“小猫”应其公司活动从浙江宁波出发到甘肃舟曲附近,通过“景全之光-快速立体成像系统”拍摄到的景象:

………………

网友“江岸农人”3个月前写诗不幸言中

早在泥石流发生3个月前,这首名为:“白龙江,一条哭干了眼泪,榨干了鲜血的河”的诗歌就在网上发布,作者显示为 “江岸农人”,他在诗中预言:“你们拿走的,迟早要还回来“,3个月后,一场发自白龙江的特大泥石流几乎摧毁了舟曲县。

灾难发生后,这首诗被不少论坛转帖。“江岸农人”回复说,自己3个月前发这个帖,完全是出于对家乡生态环境的担忧,同时提醒搞规划和水保的人,还有我们每一个舟曲人,爱护环境从个人做起。

他表示:“近几年大量人口涌入舟曲县城,导致拥挤不堪,房价高涨,人们为了占地方,与洪水争地,忘了悬挂在头顶的三眼沟洪水,周边老百姓偷偷砍伐树木,城建部门不合理规划,水土保持部门也是工作不力,导致今天的惨剧,呜呼哀哉,我亲爱的父老乡亲,同学朋友,大家一起携手共度灾难,共建美好明天。”

一条万古长流的江河,

一条满载悲欢离合的河,

一条维系了两岸儿女生命的河,

一条哭干了眼泪的河。

每年的5月是钓鱼的好时节,

沿岸的柳阴下到处可见嬉戏的儿童和悠闲地钓鱼者,

白龙江里的鱼,鲜美。

如今,有良心的人们你们去看看,到处都是干涸的河床,

还有裸露的岩渣,光秃的山头。

无良的开发者们,你们哪怕用你们万分之一的电量,就能在身后营造一片绿色山头。

只要你们留下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孔,

就能为长河留下最后一丝生命。

掠夺式的开发,野蛮式的运营,几乎要割断我们生命的根。

你们拿走的,迟早要还回来。

揭秘泥石流

8月7日夜,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目前已致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时隔一周,8月12日,龙门山脉区域沿线连降暴雨,四川都江堰、绵竹等地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13日夜间至14日凌晨,汶川县境内又突降暴雨,映秀、漩口等多个乡镇发生泥石流,震中生命线213国道汶川段多处中断。

究竟泥石流隐患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避险呢?

探寻分布区

泥石流,这种发生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我国泥石流分布

以辽西山地、冀北山地、华北太行山、陕西华山、四川龙门山和云南乌蒙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此线以东的辽东、华东、中南山地以及台湾和海南岛等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诸省区,其地壳活动强烈,地形切割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不发育,崩、滑、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目前,全国有15个崩、滑、流多发区,它们是横断山区、黄土高原地区、川北陕南地区、川西北龙门山地区、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川滇交界地区、汉江安康-白河地区、川东大巴山地区、三峡地区、黔西六盘水地区、湘西地区、赣西北地区、赣东北上饶地区、北京北部怀柔-密云地区、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按照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物质组成和活动特点,不同地区的泥石流各具特点: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泥石流分布区以冰川泥石流为主,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泥石流分布区以降雨泥石流占优势,暴发较频繁;黄土高原泥石流分布区以暴雨激发而成的黄土泥流为主,其暴发频率、规模和破坏力不及上述泥石流;华北和东北山地泥石流分布区以暴雨或台风雨所引起的泥石流为特色,其暴发频率虽较低,但规模较大、来势迅猛。

世界泥石流分布

从世界范围来看,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它瞬间暴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目前,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带为环太平洋褶皱带(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褶皱山区。据统计,近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等。其中日本的泥石流沟有62000条之多,春夏两季经常暴发泥石流。

进入20世纪,全球泥石流暴发频率急剧增加。仅今年,就先后在乌干达、秘鲁、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云南怒江贡山泥石流

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18日电 云南省政府应急办提供消息,据最新统计,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67人失踪,冲毁路基200多米,石拱桥1座,造成道路和通信中断。

据介绍,灾害中泥石流堆积物冲入怒江,导致怒江水位提高了6米左右,但没有形成堰塞湖,目前水位已下降。

另悉,云南省副省长刘平率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正准备赶往现场。

据最新核实,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18日凌晨1时30分。

多地频发泥石流

8月以来,我国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26009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地质灾害已成为除地震外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

2010年8月13日13时至14日7时,都江堰市龙池镇出现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八一沟、栗子坪、麻柳坪、黄央沟、水鸠坪等大量山沟均发生泥石流,初步估计累计冲出物源400万立方米。

在泥石流发生之前,成都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市气象局及时向全市发布强降雨气象预报,并发布了地质灾害四级气象预警。之后,政府各部门联动,群众群测群防发挥作用,受灾害威胁群众开始转移,截止当日16时泥石流灾害发生,整个过程共成功转移群众4000多人,同时并没有接到直接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报告。

从1999年至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易发的1640个丘陵山区县部署完成了1:20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24万处隐患点,部分地方还开展了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摸底调查,还很不全面。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今年我国地质灾害约1/3是在监控点以外,多属新发生的。

即使完全掌握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也是非常有难度的。赵琳娜介绍,对气象部门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来讲,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仍只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的等级预报,可以说是气象灾害的气象条件的潜势预报。由于气象灾害的承载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不同的易损性,使得相同的气象条件在不同的区域可能带来地质灾害影响的差异很大。此外,现在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报等还只是宏观的、区域性的落区预报,但还不能精细到某一确定的点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确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