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倪家村
释义

倪家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南部的会稽山麓。东与富盛街相接,南屏龙池岗大山,西邻宋六陵,北与万户村隔富盛江相望,处于宋六陵、建初买地刻石、吼山3个历史文化胜迹的中间。村里的长竹园战国古窑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情简介

原由倪家、瓜岭、水昌3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以倪姓为多,李、蔡、许、马等次之。80年代末,拆迁瓜岭、水昌2个自然村,在倪家自然村的基地上,全面规划重建了倪家新村。与富盛村、方潜桥村、富盛街道组成了一个贸易集市,历来是山区与平原物资交流的集散地。隶属于富盛镇。1992年,全村483户、1551人,并有外来做工人员1000多人。水田1137亩,山林6200亩。其中茶叶1100亩,杉木林800亩,竹山550亩。

当地气候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盛行东南风.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气温冷暖变化较大。

当地风俗

十分讲究行郎的威仪。一顶八抬花轿,两侧各有身着清一色长衫的六名行郎压阵保驾。行郎由男方延请,在吹吹打打的迎亲中,他们手提轿灯,前呼后应,显得特别招眼,把男方炫耀虚荣的戏唱足了。

因此,主人在遴选行郎时条件苛刻得像在招收仪仗队员,要求标准是小伙子必须高大剽悍,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善饮酒,具备公关能力。这样的要求当然也有其理由的,特别是那时的“黄道吉日”,迎亲队伍“撞车”情况多,谁的实力强,谁就获得抢先权。

然而,最难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绝对整齐划一的行头——长衫,在当时可算是高档次、大腕级的乡间服饰。平日衣不遮体的庄户人家,无奈只有向富户借用。虽是小心翼翼,但仍难免闪失,在行头上留下油渍或香烟焦洞什么的,招来“吃赔”的麻烦。

随着花轿的消失,行郎也慢慢绝迹。不过仍把迎亲队伍中扛嫁妆的小伙,称作行郎。如今的农村小伙,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装来,他们潇洒入时,嘻嘻哈哈无所顾忌,迎亲动辄乘车舟,已无半点前辈劳顿之苦。

婚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做关牛团。当地人将牛棚称之为牛团,因此,关牛团就是关牛棚。关牛团的习俗始于何时,因无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亦无从查考。但是从诸暨民间众多的传说中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媒人就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关牛团”之习俗恐怕与媒人这一绰号不无关系。

农业发展

村子旧况

本世纪70年代末,倪家村人仍守着人均4分的口粮田,到1977年,粮食亩产不上500公斤,干茶亩产仅47.5公斤,村民年人均收入119元。每到年底年初,村民四出借粮,年终分配得靠村民上山砍松毛头兑现。集体空,村民穷,邻村人说:宁可里山乡下头,有囡不嫁倪家。1978年后,村党支部在书记李天荣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农田基本建设

主要抓了三条: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粮食生产。1978年冬至1979年春,村民披霜冒雪,挑灯夜战,开挖东溪、西溪,改造淹死田500多亩,并逐年进行砌保土,修渠引水,粮食亩产迅速提高,并稳定在1000公斤左右;

茶产业

二是利用丘陵山坡,发展茶叶生产。从1978年起,大干两个冬春,削平三个山头,搬动2400多个土石方,新开速成密植茶园460亩,并对640亩老茶园进行轮翻改造。1988年,全村1100亩茶山平均亩产干茶261.5公斤,被评为绍兴县茶叶大面积高额丰产科技成果;

村办工业

三是发展工业。1978年,村里办起了一个铁木机的织布厂,后又在4台旧铁木织机、两间旧平房基础上,创办了浙江省第一家平绒生产厂,定名为绍兴平绒厂。

1984年,倪家?村农业实行口粮田、饲料粮田责任到户,商品粮田由种粮大户承包。茶叶由种茶能手承包,并建立了山林护养队、竹山管理队和蔬菜队,牛场、猪场、鸡场,实行专业承包。村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村办企业上,村办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84年,村办茶厂迁址扩建,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000担,定名为绍兴丰盛茶厂。1985年,绍兴平绒总厂增挂地方国营牌子,形成织造、劈绒、染整能力。1986年,易名为浙江省绍兴平绒总厂,以厂带村,发展生产。1990年,20000纱绽棉纺厂竣工投产。棉纺分厂、织造分厂、染整分厂、机修分厂构成了平绒总厂的纺、织、机修配套生产能力。

1992年,村固定资产总值为6411.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809万元,销售收入9530.1万元,税利1249.5万元。村民人均集体分配收入2600元。

工业及招商

村办工业的发展,使倪家村尝到了办工厂的甜头。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中,幽兰牌平绒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获部优产品称号,并于1985年开始,冲出国门,远销海外,开创了浙江省乡镇企业纺织产品出口创汇的先例。绍兴丰盛茶厂的茶叶也在同年出口外销。村、厂同时开始并历年被评为省、市、县出口创汇先进单位,浙江新闻界惊呼山间飞出创汇龙。平绒总厂1988年夺得了绍兴县出口创汇金杯,1989年获得农业部、经贸部出口创汇大户的殊荣,1990年被国家贸工农基地办公室批准为第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企业,并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列为大中型企业、省重点骨干企业。继1988年被批准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后,1992年经过复查核准,再次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并扩大了经营范围。幽兰牌平绒、大提花贡缎、防羽布、服装远销美国、韩国、日本以及东欧、西非、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总额1049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445万美元。

1987年,平绒总厂与澳门南光纺织品有限公司、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资组建了新富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美元。1988年,引进了美国、西德、西班牙的先进染整设备。1992年又与香港伟丰公司合资组建了绍兴天一时装有限公司,总投资380万港元。还与香港裕民(远东)工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资组建绍兴天勇液压件有限公司的意向和补偿贸易引进先进印花设备的协议。另有3人赴俄罗斯筹建境外独资企业。平绒总厂已在香港、西非、俄罗斯设立了稳固的销售点,为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覆盖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建设

自1980年以来,倪家村经过不断发展,已形成了7.26万平方米的工业区。花园式的厂区,宽敞高大的厂房,机声隆隆,热气腾腾。村民的住房统一规划,统一拆建,统一分配。自1984年开始,到1992年基本完成,一式的二层楼房排列整齐,水泥道路平坦宽畅。

村级集体福利设施基本完善,全村实行退休制度,农民退休享受每月50元的退休金,职工退休实行养老保险金。每户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医疗卫生以村卫生院为中心,并与绍兴第二医院联网挂钩,村民治病减半收费。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齐全。村民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入学率达100%,35周岁以下的村民普遍达到高小以上文化水平。自1981年以来,村办企业每年输送部分职工去外地培训、学习。1985年开始,每年选送职工去大专院校学习,并在厂内开办各类短训班。1992年,委托中国纺织大学开设纺织、印染两个专业,50名职工参加学习。文化娱乐设施,除镇影剧院外,平绒总厂建有卡拉OK厅、图书室、台球室、篮球场,村里还定期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村级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状态,全村老有所养,小有所教,乡邻和睦,敬老爱幼。自1978年以来,全村无偷盗,无赌博,无重大案件,无超计划生育。1984年获省三八红旗集体,198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党总支书记李天荣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慕华、宋健等领导视察倪家村时,对倪家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白景中为绍兴平绒总厂题词:乡镇企业的楷模,中国农民的希望。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倪家村

简介

倪家村位于石村镇政府以西8公里,预备河以南,与博兴县相邻。全村耕地面积36.3公顷。有居民82户,301人。

历史

倪家村早在西汉时期就形成居民聚落,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倪家村为西汉御史大夫倪宽故里。

古迹

倪宽墓:

位于广饶县城西1.5公里。唐史学家颜师古注《汉书》亦云:“倪宽,千乘郡千乘县人”,唐太宗令修《贞观氏族志》,把倪姓郡望定为千乘。倪宽墓今存积土高达6米,占地面积达1260余平方米。旧时墓地有祠堂庙宇多间,古树郁郁葱葱,被旧县志列为境内八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称。

倪宽(?~前103),西汉武帝时人,武帝时的御史大夫,掌管副丞相事务,被誉为带经而锄的汉相。汉制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位居上卿。官俸与丞相同,故世称汉相倪宽。

倪宽是千乘郡千乘县(今广饶县城倪家村)人。幼曾跟随同乡儒生欧阳生学习今文《尚书》。因家境贫寒,曾以为人烧饭、打短工锄地等养家糊口。因酷爱学经,每当下地干活时,便将《尚书》挂在锄钩上,休息时诵读。为其乡里所称道,“带经而锄”的故事流传至今。由于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加之性情温和,恭谨谦让,被荐选为博士。先后被汉武帝任命为掌故、廷尉文学卒史、侍御史、中大夫、内史、御史大夫等职。在任期间,廉洁奉公,明法断狱,兴修水利,勤于耕战,成为一代名相。在相位9年,卒于官邸,太初三年(前101年)归葬千乘县(即今广饶)故里。据《汉书.倪宽传》载:“倪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以郡国选诣博士,后为御史大夫。”著作有《倪宽》9篇,《倪宽赋》2篇,《封禅颂》等,均已遗失。今广饶城1.5公里处有倪宽冢,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乘故城:

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之司家村西,故称司家村遗址。这是春秋时期建立的县邑之城。《元和郡县志》载:是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而得名。战国时期,在其城西与博昌县的交界处,乐毅率燕军与齐师在此进行过一次恶战。《战国策》周赧王三十一年:“夫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即指此。千乘城向西距博昌城仅有13公里,《战国策》说“方数百里”,与此相合。

汉置千乘郡:

其治所在千乘县,为御史大夫倪宽和经学博士、今文《尚书》传人欧阳八博士故里。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汉文帝时为掌故,受《尚书》于伏生,后传给同郡的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至欧阳生曾孙欧阳高。欧阳高,字子阳,为博士。欧阳高的孙子欧阳地余,汉宣帝时,以中庶子授太子经,后为博士。元帝即位后,欧阳地余升为少府。欧阳地余的少子欧阳政为王莽讲学大夫。东汉初年,裔孙欧阳歙复因传《尚书》显名,在郡教授数百人,后官至大司徒。

欧阳八博士墓:

欧阳生著有《欧阳章句》41卷,《说义》2篇。自欧阳生治《尚书》起至欧阳歙,凡八世,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世称“欧阳尚书学派”。今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

云南省玉溪峨山县甸中镇大寨村倪家村

乡村概况

倪家村隶属于甸中镇大寨村委会,位于甸中镇南边,距离甸中镇4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3.09亩,海拔1520米,年平均气温17℃,适合种植烤烟、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647亩,林地3420亩,人均耕地1.6亩。全村有农户107户,共348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347人,劳动力18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

倪家村今后的发展重点: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2、大力发展林业、养殖业。

3、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自然资源

倪家村位于甸中镇南边,距离甸中镇4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全村国土面积3.09平方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647亩(其中:田264亩,地383亩),人均耕地1.6亩,主要种植烤烟、水稻等作物。全村拥有林地3420亩,有水面48亩。

基础设施

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全村有94户通自来水,94户通电,不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的农户9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1户。

该村进村道路已硬化,村内主、支干道均已硬化。全村共有44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25户;装有太阳能的农户23户;建有小水窖3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64亩。

农村经济

2010年倪家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51.0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83.8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3.23%;畜牧业收入40.7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6.24%;林业收入3.7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49%。外出劳务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4764元,人均纯收入4646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89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的农户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户

2010年底全村拥有农用运输车3辆,拖拉机27辆,摩托车18辆。

特色产业

倪家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业和养殖业,产品主要销售于省内,无完善的销售渠道。2010年全村种植业销售总收入183.8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3.23%。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除虫菊和林业,计划大力发展林业。

人口卫生

倪家村现有农户107户,共348人,其中:男性170人,女性178人。农业人口总数为347人,劳动力总数1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165人,外出务工人数13人。

倪家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345人,汉族3人,其他民族2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88户,共计330人,参合率94.83%。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设在距离该村4公里的大寨村委会,该村距离镇卫生院4公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