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倪国良 |
释义 | 倪国良,人名,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24日生,江苏无锡人,1985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002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省委咨询专家组成员,省委宣讲团成员。省拔尖创新人才,省555创新人才,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另有同名人物湖北省洪湖市第二中学校长倪国良,1967年10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徐闻籍华侨倪国良,湛江最早引种菠萝的人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倪国良,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24日生,江苏无锡人,1985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002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省委咨询专家组成员,省委宣讲团成员。省拔尖创新人才,省555创新人才;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省高校优秀青年成才奖;曾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参与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8项。出版专著 10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曾多次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 一、主要研究方向: (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3) 国际问题与边疆学研究; 二、承担主要教学课程: (一)本科生: 1、《国际政治概论》 2、《国际关系理论》 3、《世界经济学》 4、《思想政治教育学》 (二)研究生课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3、《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 4、《世界政治专题研究》 5、《世界经济专题研究》 6、《外交理论与实践》 三、主要科研项目: 1、兰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关系研究》1995年 2、国家九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黄河文化丛书.黄河人》1997年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甘肃少数民族小康文化建设研究》1998年 4、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甘肃贫困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1998年 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人文精神重塑: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的现代转型与西部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2001年 6、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研究》2001年 7、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创新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 8、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甘肃与东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条件模式和对策选择研究》2003年 9、985工程项目:《西部边疆发展研究》 2003年 10、福特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中国西部与中亚》2003年 11、横向委托项目:《社会和谐与司法公正》2005年 12、横向委托项目:《地方行政分区设置的可行性研究》2005年 13、横向委托项目:《全球化时代的西部边疆安全问题研究》2005年 14、横向委托项目:《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构建》2006年 15、横向委托项目:《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研究》2006年 四、专著: (一)《向西开放: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关系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二)《百年沧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三)《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中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四)《甘肃贫困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五)《合作与竞争:走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副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七)《摆脱贫困:甘肃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八)《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九)《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 边疆学理论丛书(2007年——2008年国家级权威出版社出版) 1、《边疆政治学》 2、《边疆经济学》 3、《边疆文化学》 4、《边疆安全学》 5、《边疆关系学》 (十一)《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现代转型与西部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国家级权威出版社(正在出版中) 五、译著 : 《君主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六、合作: 1、《联合走西口,建设大通道》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 2、《黄河文化丛书·黄河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西部大开发中的中国西部与中亚》昆仑出版社 2005年 4、《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七、论文(部分): 1、《九七后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展望》(《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论》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人民大学《文化研究》1999年转载) 3、《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非障碍因素分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 4、《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边境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年) 5、《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 6、《西部大开发中的南北差异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2年 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变革》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 8、《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条件模式和政策选择》(《人文》2002年) 9、《对西部资源优势战略的重新认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 10、《民营企业的国际化》2004年1月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乡镇企业》转载 11、《资源优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 12、《中亚局势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困境分析》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 共计发表约60多篇学术论文。 八、科研获奖: 1、《向西开放: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关系研究》获1996年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2、《百年沧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获1996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二等奖 3、《合作与竞争:走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获1996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4、《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获1997年兰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5、《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中经济与文化研究》获2001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二等奖 九、学术兼职 1、西北大学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2、省地州市党委中心学习组联络员 3、国际政治学会理事 4、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理事 5、甘肃省政治学学会副会长 6、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 7、甘肃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8、西部论坛理事 9、甘肃省咨询业协会理事 10、《政法论坛》编委 湖北省洪湖市第二中学校长倪国良:1967年10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荆州师院物理系,1987年参加工作任班主任。96-98任政教主任,99-2002任副校长,2002任洪湖市第二中学校长,湖北省骨干教师。荆州市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优秀会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1990年,获洪湖市高考先进个人。 1993年获洪湖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1996——1999年被评为荆州市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优秀会员。 1996——1997年度被评为荆州市教育先进工作者。 2000年被授予“荆州市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1997年被评为洪湖市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 1998、1999年连续被评为洪湖市高考备考先进教师。 1999、2000年连续被评为洪湖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1996和1997年、2000和2002年被评为洪湖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2002年获“荆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3年中央党校校长培训班结业,入选《湖北省百名优秀校长录》。 徐闻籍华侨人物侧记 80年前,祖籍湛江徐闻县龙塘乡北平村的倪国良以逃难的身份来到新马,在种植园工作,他种植的菠萝没有毛眼,清甜似蜜,故被当地人尊称为“菠萝王”。1926年倪国良带着菠萝种苗返乡,在愚公楼推广种植(广东省有关农业史志上记述最早的台山人区尊让的1929年还早三年),可以说倪国良是湛江最早引种菠萝的人。今日湛江能够成为全国闻名的“菠萝之乡”,倪国良功不可没。 时局混乱山贼作乱 背井离乡闯荡南洋 北平村位于徐闻县龙塘镇西部,土地肥沃,这里的数十户村民大部分务农。1897年,倪国良就出生在这个位于雷州半岛南麓的小山村。本来拥有很多土地的倪国良家庭在当地尚属小康,然而,民国初期徐闻县时局混乱,山贼作乱,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和平静的生活! 据倪国良的后人介绍说:“当时家乡的治安虽然不是很坏,但是万一不幸遇到土匪,那就遭殃了,轻者惨遭劫掠,一无所有;重者家破人亡,生灵涂炭!北平村当时人口不多,而且村人比较忠厚,土匪经常来村里滋扰村人的生活。 1921年春天,一次土匪来村中劫掠,一位和倪国良自小一起成长、辈份为倪国良侄子的村民,由于惊惧转身躲进屋内不肯出来,匪徒竟放火烧屋。倪国良的这位堂侄在匪徒的哈哈大笑中被放火活活烧死!倪国良在怒火中烧、忍无可忍之情况下,躲在荆棘丛林中,用自制的火药打猎枪向山匪袭击,散弹砂石射伤其中一名匪首。土匪事后得知扬言要杀死倪国良。当时国家无治,政府腐败,对村民没有丝毫的保护作用,村民是弱者,面对惨淡的境况和毫无希望的未来,倪国良不得不决定背井离乡,跟其他乡人一起闯荡南洋。 异域捱成“菠萝王” 思母心切返故乡 倪国良刚到新加坡时,生活十分艰苦,在一间徐闻籍华侨开设的种植园里做杂工。早上起床开始在种植园区工作,晚上七八点后才能吃饭。于是在同乡老板的指导下,他懂得种植菲律宾“番麻”(菠萝)的方法,也学会了一些知识。历经数年的种植经验,已成为“番麻”行家的他,种植的菠萝没有毛眼,清甜似蜜,故被新马当地人尊称为“菠萝王”。 这段经历,虽然工作辛苦,报酬低微,但倪国良却认真工作,毫不言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数年披星戴月的苦捱,倪国良终于有了少许积蓄。1926年初,倪国良听从家乡来的水客说,原先他开枪射伤的那个匪首已在内讧中被仇家杀死,省府也已派出军队围剿匪徒,徐闻家乡的局势已有好转。又因思母心切,于是倪国良决然谢绝众多种植园主的极力挽留,带着200多株“番麻”的种苗,从新加坡启程,坐红头船经海南清澜港返回广东雷州府徐闻县龙塘乡的家乡。 “南洋种”推广种植 “菠萝王” 驾鹤西归 回到家乡后,倪国良用从南洋带回的“番麻”种子在家乡试种,当时他从新马带回来的菠萝品种是“巴厘”,一开始他在愚公楼水尾桥以南的一片空地中试种,种后倪国良发现这些“巴厘”品种的生长速度还比较快,种出来的菠萝株高达70—80公分,叶片较宽,叶片中央有红色彩带,叶面呈黄绿色,叶边缘有刺,果实呈筒形或微圆锥形,果重达0.75至1.5公斤,也有少数果重达2至3公斤,基本接近在新马地区的种植水平。于是倪国良又在现徐闻县龙塘大小埚村、龙塘深井村及曲界愚公楼、顶岭等地推广试种。由于菠萝适宜鲜食,一般菠萝成熟期正值6月中旬,倪氏种出来的菠萝果肉色深黄、软硬适中稍嫩,肉量较密,果汁特多,香味浓、清甜可口,这在当时天气炎热的徐闻地,深受群众喜爱,很快就被群众传播开来,种植范围也很快从愚公楼开始,传到全县乃至雷州半岛、海南、北海等地广为种植。倪国良回到家乡后娶妻,生育一女,其女而后远嫁海南,倪国良夫妇遂过继倪国良弟弟的一个儿子为嗣子,并为其娶妻生子。1958年,儿孙满堂的倪国良在家乡因病逝世,享年61岁! 中国菠萝谁第一 徐闻跃上龙头县 而在1930年前后,外出谋生的徐闻县愚公楼村人魏于平又从菲律宾引入“千里化”(无刺卡因)这个菠萝品种在徐闻县愚公楼村附近种植,这个品种株直立高大,一般株高达80—90公分,叶缘无刺,田间管理又比较方便。它的果型比“巴厘”大,一般单果重达1.5至2公斤,个别个果重可达4至6公斤,较“巴厘”迟熟。至1948年前后,菠萝的种植面积扩大至徐闻县龙塘、下桥、锦囊(现在的锦和镇)、前山等地,所产的菠萝果实,除用牛车运到全县各地销售外,还用船运到西营(霞山)、合浦(广西北海)、海口、汕头、广州等地销售;1949年全县种植达8066亩,部产量达950吨。50年代全县菠萝生产又进一步发展,种植达1.5—2万亩,总产量达1500—2200吨了。最高的1957年总产量达3721吨,比解放前大大提高。1969年种植达到以52510亩,总产量达到10091吨。1985年开始,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1988年是102692亩,总产量51362吨,1989年总产量55454吨……现今菠萝是徐闻县的大宗经济作物。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之首。菠萝生产在徐闻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04年统计为例,种植面积2.1万公顷,总产量40万吨,总产值5亿多元,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强,是全国最大菠萝生产基地。被命为“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徐闻产的巴厘菠萝果曾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