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倪德江 |
释义 | 倪德江(1966年12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湖北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扶贫先进个人。中国茶叶学会理事,湖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倪德江教授1989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茶学系,获硕士学位;2003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华中农业大学从事茶学的教学、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 中文名:倪德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省名山县 出生日期:1966年12月 职业:湖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毕业院校: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茶学系 个人履历学习经历1985-1989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农学学士学位 1989-1992 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农学硕士学位 2000-2003 华中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2010-2011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学系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茶叶学会理事 湖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 茶叶科学编委 技术顾问红河州人民政府科技顾问(2003-2011年) 湖北宣恩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顾问(1999-2003年) 湖北英山县茶叶产业发展顾问(2005-2010年) 湖北竹山县茶叶产业高级顾问(2004-至今) 湖北竹溪县茶叶产业技术顾问(2005-至今) 湖北夷陵区茶产业高级顾问(2007-至今) 湖北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顾问(2005年-至今) 保康荆山锦有机茶有限公司技术顾问(2005年-至今) 浙江绿峰茶机公司技术顾问(2002-至今) 湖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和联盟专家组副主任(2011-至今) 恩施州硒茶研究所所长(2011-至今) 研究方向及主持课题研究方向茶叶加工与功能化学: 茶叶加工理论与工艺; 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与智能化设备的开发; 以多糖和儿茶素为主的功能及营养分子研究; 以氟的形态、结构与活性变化为主的茶叶安全研究 主持课题绿针茶和绒球茶研制,湖北省八五攻关项目(主持),1994~1995 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全程机械化加工技术,湖北省九五攻关项目(主持),1996~1998 湖北省主要类型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湖北省九五攻关项目(主持),1998~2003 三峡茶区名优茶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移民局(主持),1999-2003 高活性乌龙茶多糖的形成机理及构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2002-2005 高活性乌龙茶多糖的形成机理及构效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2002-2005 有机茶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湖北省十五攻关项目(主持),2002-2004 藤茶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农业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主持),2006-2008 云南省元阳县茶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品牌建设,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主持),2002-2006 竹溪、宣恩、来凤、红安、远安县藤茶、名优茶开发,横向(主持),2004-2008 云南省红河州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主持),2007-2011 湖北省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推广与示范,国家星火计划(主持),2008-2009 黄鹤楼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横向(主持),2008-2010 针形名优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中试与示范,农业成果转化基金(主持),2008-2011 湖北省茶叶技术路线图,湖北省软科学课题(主持),2009-2010 部分在研项目: 一种抗氧化活性的多糖与特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2010-2012年 名优茶品质形成机理与连续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2010-2012年 获得荣誉成功研制华农绿针茶和绒球茶,其中绿针茶获1995年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2001年国际茶文化金奖,1997年第三届农博会湖北名牌产品,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1年湖北省名茶评比金奖、优质奖。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华中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6年“恩施州茶叶优良品种、丰产栽培及加工技术推广”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1998年“绿针茶、绒球茶研制”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年“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全程机械化加工技术”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年获农业部、总参动员部、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2002年“茶树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获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5年“湖北省主要类型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5年获云南省红河州政府“红河州十大杰出人才”称号 2007年“元阳县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获云南省红河州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9年获科学技术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2009年“主要类型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成套技术研究”获衢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 2010年“武当道有机箭茶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取得成果主编行业标准“机制针形名优茶”、湖北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42/t360-2006); “机制条形名优茶”、湖北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42/t359-2006); 获得专利一种卷曲形名茶做形机,1996年获国家专利(倪德江、陈玉琼、田波平、周继荣),专利号ZL96239680.X 一种针形名茶做形机,1998年获国家专利(倪德江、陈玉琼、田波平、周继荣),专利号ZL98236089.4 一种弯月形绿茶的制作方法,200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陈玉琼、周继荣、倪德江、孙娅、余志),专利号ZL200410060951.4(课题主持人) 一种珠形藤茶的制作方法,200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陈玉琼、倪德江、向班贵、周继荣),专利号ZL200510018819.1(课题主持人) 一种扁形绿茶机械化加工方法,200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倪德江、陈玉琼、封晓峰、郭承君、廖光伦、周继荣、余 志),专利号ZL200810197168.0 一种蜡梅花茶的制作方法,200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周继荣、倪德江、陈玉琼、郭承君、吕先奎、廖光伦),专利号ZL200810048769.5 研发的加工设备热风式整形平台烘焙机 进风式滚筒连续杀青机 针形名茶自动控温整形操作平台 代表性论文1. Chunlei Li, Yanan Zheng, Jirong Zhou, Jing Xue, Dejiang Ni*. Changes of antioxidant defence system, photosynthesis and leaf ultrastructure of tea plant under the stress of fluorine. Biologia Plantarum, 2011,55 (3): 563-566 (SCI) 2. Chunlei Li, Dejiang Ni*. Effect of fluoride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ea leaves. Fluoride, 2009,42(3)237–243.(SCI) 3. Min-Hui Cao, Jun Zhu and De-Jiang Ni*. 3-Benzyl-1-butylimidazo[1,2-a]benzothieno[3,2-d]pyrimidine-2,5(1H,3H)-dione. Acta Cryst. (2008). E64, o10 (SCI) 4. YU Zhi, NI De-Jiang*. The research on the antioxidant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from tea(meeting abstract). GLYCOBIOLOGY, 2006,V16(11):1116~1117(SCI) 5. NI De-Jiang,CHEN Yu-Qiong,XIE Bi-Jun ,ZHANG Yun,ZHOU Ji-Rong.Spectrum,Morphological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OTPS2-1 in Polysaccharides from Oolong Tea.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04,V25(12):2263~2268(SCI) 6. 倪德江,陈玉琼,余志,张芸,谢笔钧,周继荣.乌龙茶加工过程多糖的变化、组分分离及特性研究. 茶叶科学,2005,V25(4):282~288 7. 倪德江,陈玉琼,谢笔钧等.绿茶、乌龙茶、红茶的茶多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作用研究.营养学报,2004,V26(1):57~60 8. 余志,杨艳,周继荣,倪德江*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茶叶科学,2007,27(4) 9. 倪德江,封晓峰,陈玉琼,周继荣.热风式整形平台烘焙机,中国茶叶加工,2007,(1),38 10. 倪德江,封晓峰,陈玉琼.进风式滚筒连续杀青机的研制,中国茶叶,2007,(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