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蒙古天然草地沙漠化标准 |
释义 | 内蒙古天然草地沙漠化标准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监测管理站起草的一份关于草地沙漠化的地表环境破坏标准。它的制定澄清了过去对于草地沙漠化的模糊认识,为荒漠化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提供专业标准的程度分析。 1、范围本标准仅限于荒漠化范畴中的沙质荒漠化类型。 本标准规定了天然草地沙漠化的类型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沙质、砂砾质草地,固定沙丘(沙地)活化草地。 2、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 2、1 荒漠化 是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中指出: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 2、2 沙漠 是指地球风成沙物质和沙丘覆盖地表的特定区域。风沙活动是主要特征,地表呈现起伏的流动沙丘为其显著的景观标志,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 2、3 沙漠化 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2、4 沙质、砂砾质草地 是指发育在天然草地沙性、砂砾性母质土壤上的草地类型。 2、5 固定沙丘(沙地)活化 是指原系固定沙丘(沙地),主要因人为活动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固定沙丘(沙地)流动。沙丘(沙地)活化的过程也就是固定沙丘(沙地)演变成沙漠的过程。 3、沙漠化特征及含义沙漠化的特征,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及其所造成的风蚀地、粗化(砾质化)地、吹扬灌丛沙堆、片状流沙及沙丘等景观标志。本质含义是: 3、1 时间上,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 3、2 空间上,凡是具有疏松沙质地表、干旱季节与大风季节在时间上同步的地区,是沙漠化极易发生的潜在地区。 3、3 成因上,以风力作用和人为过度的利用为主要因素。 3、4 在景观上,地表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 3、5 沙漠化的结果导致地表逐渐成为风蚀地、粗化地、片状流沙及流动沙丘等所侵占,造成地上生物产量急剧下降。 4、天然草地沙漠化类型及分级原则4、1 原则 沙漠化程度是沙漠化发生地区环境退化程度的客观反映。本标准根据综合性、主导因素、定量化三个原则进行划分。 4、2 类型 两大类型:沙质、砂砾质草地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 4、3 分级 本标准中将天然草地沙漠化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5、沙质、砂砾质草地沙漠化5、1 轻度沙漠化 地表景观为斑点状流沙或风蚀地斑点状出现。地表流沙面积占5%~25%,植被盖度为31%~50%,地带性优良植物开始减少,植物组成发生变化,耐旱植物种增多,出现划、不等的灌丛沙堆,地上生物产量较沙漠化前下降30%。沙漠化面积占该地区面积小于或等于10%,沙漠化年扩展速率为0.26%~1.0%。 5、2 中度沙漠化 地表景观为2m~5m高流动沙丘稀疏可见或片状流沙出现。地表流沙面积占26%~50%,植被盖度为11%~30%,旱生植物种与沙生植物增多,开始出现硬质灌木,并形成小型沙堆,地上生物产量较沙漠化前下降31%~50%,广泛分布有粗化砂砾地表。沙漠化面积占该地区面积11%-30%,沙漠化年扩展速率为1.1%~2.0%。 5、3 重度沙漠化 地表景观为5m高以上密集的活动沙丘或风蚀地。流动沙地占50%以上,植被盖度小于或等于10%,植物种以沙生植物为主,出现类似于固定沙丘的大型灌丛沙堆,地上生物量较沙漠化前下降51%以上。沙漠化面积占该地区面积大于或等于31%,沙漠化年扩展速率为2.1%以上。 6、 固定沙丘(沙地)活化6、1 轻度活化 地貌景观上固定沙丘群中有斑点状流动风蚀窝(坑),固定沙地有风蚀痕迹和粗化地表,局部地段有积沙。表土有较完整的结皮层,呈弱团块状结构。植被盖度大于等于31%,风沙活动不明显。 6、2 中度活化 地貌景观上固定沙丘群中沙丘活化显著,固定沙地有明显的风蚀洼地和风蚀残丘,沙丘表面稍紧实,有薄结皮形成。植被盖度11%~30%,且分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 6、3 重度活化 地貌景观上以流动沙丘为主。多年生植物定居困难,仅在沙丘间洼地生长一年生沙生植物,植被盖度小于等于10%。风沙流动速度快,土壤表层无结皮形成,通层无结构,土壤处于成土过程的最初阶段。 附注说明: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提出。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监测管理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美荣、乌力吉、于佳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