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蒙古电力学校
释义

内蒙古电力学校始建于1958年,与内蒙古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管理体制,隶属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业务指导。学校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训设施完备,是国家级重点中专、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职业技术院校。

简介

内蒙古电力学校始建于1958年,与内蒙古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管理体制,隶属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业务指导。学校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训设施完备,是国家级重点中专、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职业技术院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中专生2882人,全日制高职生426人,函授中专生831人,函授大专生443人,是全区发电运行培训基地、全区电气运行培训基地、全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人员培训基地、全区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带电作业培训基地、全区电力营销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等级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外语培训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职业技术学校。

建校48年来,学校从严治校、严把教学质量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以“为学生负责,为家长着想,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创业”为目的,为区内外的电力系统和各大、中型企业培养了数万名本科、大专、中专等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现在很多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行政领导和全国劳模、技术能手、发明专家等。

近年,学校根据市场经济需要,积极进行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普通中专为主,兼有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职前职后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长短期培训兼行,全日制与函授相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

目前,学校正以邓小平理论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为指导,把适应社会需求,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和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业务技能精良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走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多层次办学的发展之路,为把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电力培训中心)建设成为覆盖电力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专业工种,理论与技能并重,后勤服务设施完备,培训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管理水平一流的电力职业培训和教育基地,争取早日跨入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电网文明单位的行列而奋斗。

办学特色

办学宗旨及奋斗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为指导,把适应社会需求,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和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业务技能精良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走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多层次办学的发展之路,把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电力培训中心)建设成为覆盖电力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专业工种,理论与技能并重,后勤服务设施完备,培训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管理水平一流的电力职业培训和教育基地,争取跨入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电网文明单位的行列。

办学特色

建校48年来,学校把适应社会需求,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和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业务技能精良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从严治校、严把教学质量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以“为学生负责,为家长着想,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创业”为目的,为区内外的电力系统和各大、中型企业培养了数万名本科、大专、中专等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很多人已成为技术、管理、行政领导和全国劳模、技术能手、发明专家等。

近年,学校根据市场经济需要,积极进行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2003年,学校开创的“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让学生一毕业即进入企业,实现了校企合作的“零距离”,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满足了企业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国家教委组织的国家级重点学校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在区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2005年,为满足内蒙古电力事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内蒙古电力学校向内蒙古自学考试中心申请,并被批准建立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两个专业的自学考试专科学历助学点,使中专学生在校期间可读自考大专。这也是自治区第一个电力类专业自考助学点。

目前,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普通中专为主,兼有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职前职后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长短期培训兼行,全日制与函授相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

历史

创建时期

(1958年-1962年) 1958年7月,面对内蒙古电力工业高速发展对大批电力建设人才的需要,内蒙古电力工业管理局在包头筹建内蒙古电力工业学校。1958年9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58)蒙办秘逸字210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管理局电力工业学校。学校属中专和技工两种教育体制。中专部分专业设置有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系统和发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及其系统两个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技工部分专业设置有锅炉、汽机和电气运行三个专业,招生对象为高小毕业生,学制二年。建校初期,教职工人数为41人,其中教师27人。

1959年暑期,学校参加了自治区统一招生,共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05人,加上预备班共计205人,分电、动两个班。

1960年,在国家大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方针指导下,根据内蒙古电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60)蒙编鲁字第347号文件批准,学校升格为内蒙古电力学院,附设中专部。

1961年,根据内蒙古党委5月6日(监112号)文及9月(监157号)文批示撤消内蒙古电力学院,经调整后,学院与水利学校合并为内蒙古水利水电学院。1961年9月,内蒙古水利水电学院又改名为内蒙古水利电力学院。校址设在呼和浩特市小府街8号。

1962年10月学院恢复为中专,校名为内蒙古水利电力学校。

内蒙古电力学校从1958年建校到1962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虽然经历了上马、合并、搬迁、下马等四次大的变动,但是,学校全体教职工能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大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电力建设人才,保留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以后电力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对稳定、初步发展

(1963年~1966年5月)

1963年5月14日,内蒙古水电学校上划归口水电部领导,由内蒙古电业管理局代管。学校设置专业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发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农田水利、水利工程建筑等四个专业。每年招收180名学生。教职工总数为174人,其中教师92人。学校从这一年起开始步入正规,纳入国家统一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全部由水电部颁发。1963年9月起招生,招生对象为自治区内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学制为四年。这一时期,教职工比例适当,师资队伍较强,实验室建设逐步达到部颁要求。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了电、动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生产服务,是办学的较好时期。

1963年9月,学校组织部分教师进行实验室建设。到1966年6月,热动专业实验室有固定资产10万元,电专业实验室有固定资产27万元。

“文化大革命”十年

(1966年6月~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除办学思想被搞乱以外,学校的各项制度、组织纪律受到严重破坏,图书、设备、实验室损失很大,校园陆续被侵占,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的教师调走近30人。

调整恢复、走向正规

(1977年~1988年)

从1977年-1984年,内蒙古水利电力学校电、动专业招收7届各7个班共654人,毕业10个班共473名学生,其中热动专业233人,电专业240人。

拼搏进取、创办重点

(1989年~1994年)

深化改革、适应市场

(1995年~2002年)

加快发展、打造名校

(2003年以后)

教育任务

以就业为导向,出口畅、入口则畅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有两点,一是培养合格人才为企业服务,二是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服务。

2002年,内蒙古电力学校在对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国职业学校招生和就业市场的情况,根据2000年以来,内地许多电力类职业学校停止招生,而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即将到来的形势,预测到发达地区首先会出现电力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把开拓就业市场的第一战役放在区外发达地区。同时,学校根据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家庭没有经济实力供子女读高中、上大学的国情,把开拓生源市场定位在广大农村、牧区的乡镇中学和城市下岗职工子女,确立了以“出口”带动“入口”,把管理学校调整为“经营”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依托行业,抓住机遇,全面进入市场,把学校做大做强。由于定位准确,措施得力,在国家的电力大发展形势下,内蒙古电力学校2003届毕业生成为区内外争抢的对象,全部提前就业,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被内地发达地区的发电企业抢走,在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校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每走一批毕业生,学生都自发的燃放鞭炮。很多企业在招不到毕业生的情况下,与学校签订了次年毕业生的用人协议。学校实现了以“出口”带动“入口”的预定目标,为自治区的就业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进入200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成为瓶颈行业,缺电已严重制约了区域乃至全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在被列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加速能源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后,先后有七家电力集团前来投资办电厂。同时,外资、合资、股份、民营电厂也纷纷上马,新装机和即将上马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000多万千瓦,是建国50年以来全自治区装机容量的总和。几千个岗位急需大批人才,电力技能型人才告急,这对我校来说是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后,决定及时抓住时机,分头带领招生工作人员到各地开辟就业市场。常常是派出人员尚未返回,招聘订单和区内外用人单位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没有立刻让学生应聘,而是冷静地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调查用人单位的资信,切实做到了让企业、学生和家长三方都满意,而且这些企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令许多大学生都羡慕不已。

随着一系列的改革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人们惊呼,内蒙古电力学校火了。2003年,在大好的就业形势拉动下,学校招生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报名期间,我校所处的中专路一度出现了行人驻足、交通堵塞的情景,学校被前来报名的学生及家长围的水泄不通,甚至出现了许多其它院校的大中专毕业重新来我校读中专的现象。为此,内蒙古电力学校采取了紧急措施,限时限额报名,并在乌兰浩特设分校,以满足考生上电校的愿望。年初确定1000人的招生目标,而实际全年招生人数超过2100人。每天接到的报名咨询电话数百个,报名热线应接不暇。2004年,在学校招1000名学生的情况下,有6000多人报名。学校所在的街区几度发生了交通堵塞。在全国各院校为多招生使尽浑身解数,而众多考生争相报考内蒙古电力学校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电力学校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限量招生,并且由自治区招办统一组织,按考试成绩录取新生。中专招生实行考试录取,这是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全自治区中专学校的第一家,内蒙古电力学校要的只是——打造职业教育名校品牌、培养一流电力人才。

走产学结合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用工制度给企业提出了如何使人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也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成为可能。2003年6月,“非典”疫情刚刚解除,霍林河电厂来我校招聘毕业生,当时的应届毕业生早被企业预订,学校已无毕业生可招。厂方既惋惜又着急,如果招不到毕业生,电厂一期工程将无法投运。我校急企业所急,与厂方签定了148名2004届毕业生提前就业的协议,并用周六和寒暑假为这些学生补课。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该电厂二期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将于2006年投产发电,届时急需大批能直接上岗的技能型人才。而我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都是大机组内容,该厂是小机组,学生学的内容是否能在该厂的小机组上用的上?另外,厂方担心大量外地学生到霍林河后,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能否留得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认真思考厂方要求后提出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和“港人治港”的建议,即从企业所在地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根据厂方机组和设备情况,设置相应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写对应的教材,并且安排学生到该厂机组上进行现场实习,毕业后即入厂上岗。厂方一听非常赞同,当即与内蒙古电力学校签订了在霍林河及周边地区考试招收电气、热动、热自、电厂化学4个专业200人的订单式培养协议。这样,在经过自治区教育厅主管部门批准后,校企合作的第一例“订单培养”模式在自治区诞生了。学校在签订这一协议后,立即派出教学和招生人员到该电厂现场调研、考察,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工种要求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这种校企合作使“订单”包含了从招聘职工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内的一整套深层次的培养内容,解决了企业急用人员的问题。

随后,按照上述模式相继与霍林河煤业集团、乌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汇能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的学历教育协议,与内蒙古特弘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8个月的订单式培训协议。2003年我校订单式培养2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0%;2004年又签订了500人的订单,同时还与区外多家大型企业初步达成订单式培养意向。订单式培养魅力初是,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订单式培养”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找到了最佳途径,是“多赢”合作。(一)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及时、准确的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有利于教师面向生产实践快速更新专业知识,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学生管理,也减轻了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二)对企业而言:毕业生为当地人,能为企业留得住,有利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有利于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制定恰当的招生条件,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制订、监督教学过程实施及结果的考核,有利于保证员工质量;针对本企业设备的教学,有利于上岗人员立即投入生产,省去培训环节;可根据企业的需要灵活安排学生的入学时间和培养时间、教学进度、课时安排和学制等。(三)对学生而言:入校即相当于入厂,甚至已定了工作岗位,有利于安心地投入学习,同时,是针对具体设备学习,能够快速成为企业基层骨干。(四)对社会而言:解决了当地社会和企业职工子女的就业,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

学生上学,就业是关键,内蒙古电力学校首创的“订单培养”模式,是根据企业需要进行改革的重大创举,使学生入学即相当于入厂、毕业就能上岗;使企业用上了根据本企业设备量身培养的新员工。此举满足了企业的生产用人需要,在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2003年,国家教委组织的重点职业学校复评组特别对我校“订单式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此举是与国际职教接了轨,走了国外职教之路,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在全区职教学校中大力推广。

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重

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设置新专业是学校改革的又一步骤。近年来,学校在原有的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运行与检修等10多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火电厂集控运行、热工仪表及自动控制等新专业,2005年,学校开办的全国职教院校第一个“风力发电”专业受到了专家和企业的欢迎。

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来说,实训设施设备是重要的教学条件。内蒙古电力学校从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出发,在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陆续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火电厂发电机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力营销等一系列仿真培训基地和实训场所。2004年,学校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发电机组一机多模仿真培训系统”的构想,并研制完成投入使用,满足了不同机型发电运行人员的培训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内蒙古电力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目标,实行“双证制”,学生毕业时须获得国家教育部门验印的毕业证和国家就业准入制度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学生进一步深造,学校与华北电力大学等数所高校联合办学。2005年,学校又建立了国家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点,为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学子圆了大学梦。

每年完成全区行业内岗位培训2000多人次,行业外及区外相关专业的岗位培训500人次,并进行52个行业内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

为解决电力行业职工的工学矛盾问题,我校在许多旗县农电局设有中专函授站,在校本部设有华北电力大学内蒙古函授工作站。

严格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从以下几点抓好教学质量:一是以培养实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严格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对全校学生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技能、学会创业”的学生之道。二是加强管理,实行了预科、自主招生考试录取、学生操行综合测评、末位淘汰及半封闭式管理等制度。三是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实践性教育环节,每年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实训设施建设,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实习场所。四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注重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五是在三年制初中中专、两年制高中中专、五年制高职的全日制教育中全面实行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近年来,我校不断充实办学实力,致力于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平台和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工作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在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已成为内蒙古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中国电力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以不同的形式刊载了我校的办学成果和成功经验。我们决心学习兄弟院校之长,打造全国一流的职业技术学校和电力培训中心,依托企业、面向市场、办出职业教育特色,为企业和社会培训、输送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

现任领导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王大平

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张东风

教务副校长:曹云

后勤副校长:景中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工会主席:孟有福

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师 96 人 ,其中高级讲师 46 人、高级工程师 10 人、高级实验师 4 人,其中研究生学历 22 人。近年来,教师主编、参编教材 37 种,在自治区、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90 余篇,在国家和国际会议、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有 8 人在 8 个学术团体中任职。

机构设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