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蒙古博物院
释义

内蒙古博物院座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院。全院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也是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领略内蒙古的历史与草原文化的重要“驿站”。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为内蒙古的文博事业、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概述

内蒙古博物馆坐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

内蒙古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是省区综合性博物院,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院之一。博物院全年对外开放,展览主要有“内蒙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近现代文物陈列”和“内蒙古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四部分内容。

院内珍藏品达10万余件(套)。古生物化石标本的藏品跨越时代较全,所属门类较多,为世界所瞩目;还有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多种文物,可使游客充分了解古老草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民族文物中,蒙古族藏品居全国博物院之首。反映内蒙古近现代革命历史的文物,是博物院藏品的又一特色。

该院长期对外开放的有4个基本陈列室,通过实物、图片等展览,展示了内蒙古地区远古时期的自然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该院还经常举办各类专题性展览。

藏品种类

内蒙古古生物化石标本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汇集了内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并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

有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禽龙、剑龙、翼龙、甲龙、蜥脚龙、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动物鼎盛时代,引人入胜的巨型猛犸象、埋藏奇特的两具披毛犀,堪称“中华之最”。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现出时代全、门类多、分布广、保存好的特点,从二十五亿年前到一百万年前,几无缺环。当我们把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入展览陈列中,仿佛把观众带往那遥远而神奇的远古时代,遨游在内蒙古史前生命的王国中。

内蒙古历史文物

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

鄂尔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鹰形金冠饰、虎牛咬斗纹金带饰等,是匈奴文化的瑰宝;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是东胡民族遗物;乌兰察布市发现的金龙佩饰、马头鹿角形金冠饰、牛头鹿角形金冠饰、金步摇冠饰是鲜卑贵族使用过的装饰品;赤峰市出土的双鱼龙纹银盘、鱼龙纹银壶、波斯银壶等是与唐代“草原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一批重要文物;造型各异的鸡冠壶和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玛瑙、银质马饰具,是辽代文物的精品。内蒙古博物院的历史文物对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宣传内蒙古悠久历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内蒙古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各博物院之首,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藏品,从各方面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蒙古族文物系统反映了蒙古族民间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藏品中以制做精致的各式马鞍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蒙古族头饰、服饰最为罕见,有些成组成套的服饰已成绝品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文物突出反映这三个民族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鄂伦春族的各种渔猎工具、鄂温克族的驯鹿、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都突出反映了他们创造的风格古朴、艺术精湛的桦树皮、狍皮文化。此外我们对回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物的收藏,也有相当数量。

内蒙古近现代文物

内蒙古博物院所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历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程。

这些藏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九二二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宣言》中,明确提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深入北京蒙藏学校,培养了乌兰夫、奎壁、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荣耀先、高布泽博、赵诚、佛鼎等蒙古族先进青年。一九四五年党中央派乌兰夫等同志到内蒙古领导各族人民开展自治运动。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宣告成立。

基本陈列

立足于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14个陈列 。

《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现代动物、矿产和航天事业 ;

《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 ;

《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

珍贵藏品

1查干诺尔龙

身长26米,高达12米,体重逾60吨,是亚洲白垩纪最大的恐龙,以其发现地查干诺尔碱矿而被命名为“查干诺尔龙”。

2匈奴王冠

国宝级文物。黄金制成,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3钧窑香炉

高42.7厘米,改变了“钧不过尺”的传统认识。香炉腹颈之间有一块方形题记“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流釉重叠如涕,釉色纯正浓郁,釉纹深沉多变,釉质乳浊莹润;花纹秀丽,别具豪迈的风格和雄浑的气魄,堪称“国之瑰宝”。

珍贵藏品

辽代珍贵文物

契丹民族将草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伴随着辽代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金银器、玻璃器、玛瑙器、漆器等,成为内蒙古博物院大量文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团结宝鼎

民族团结宝鼎位于博物院的正门通道旁,圆形的青铜宝鼎庄重威严,双耳高耸,三足稳固,鼎身和鼎颈分别装饰着象征内蒙古山川地貌特点和牛羊成群景象的精美花纹。形如马鞍的鼎耳和形似马蹄的鼎足既象征蒙古族善于赛马射箭,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宝鼎上有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的“民族团结宝鼎”六个鎏金大字。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内蒙古自治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胜利,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内蒙古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内蒙古而努力奋斗。

特色活动

“欢乐大课堂”智力竞赛:是以陈列讲解内容为主、针对大中小学生的互动活动。活动以参与互动为主,知识问答为辅。竞赛有化石鉴定,现场纺线,蒙古式摔跤比赛,民族服装制作等一系列让学生们亲身参与的环节。

“学生综合实践课”:是旨在依托博物院文物资源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育不足,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而开辟的“第二课堂”,包括化石形成与发掘包装,陶瓷制作,纺线织布,蒙古包搭建,奶制品制作等。

小讲解员培训班: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学生实践活动。小讲解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展厅的参观、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民族礼俗演示内容包括:敬献哈达,演示蒙古族长调,表演马头琴等,使观众以更近距离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内蒙古博物院馆长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塔拉

内蒙古博物院参观时间

开放时间:夏季9:00-17:30;冬季10:00-17:00。星期一闭院。

内蒙古博物院行车路线

在呼市火车站乘坐1、5、13、21、22、24、34、303路可到;或在新华广场换乘旅游观光巴士到内蒙古博物院。

门票免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7: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