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基氏小体 |
释义 | 内基氏小体(Negri bodies)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 介绍内基氏小体是狂犬病病毒聚集形成的包涵体 检出位置观察办法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出现位置最常见于海马角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 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 实验室检查内基氏小体检查法 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作触片,用塞莱(seller)氏染色剂染色,镜检,内基氏小体呈樱桃红色。 2.荧光抗体法 取可疑病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触片或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荧光颗粒者为阳性。 3.血清学检验方法 常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血清学检验方法进行病毒鉴定、患病动物诊断及疫苗效果检查等。 病因-狂犬病狂犬病简介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狂犬病特征该病以神经调节高度障碍,表现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为特征,最终发生麻痹而死。 狂犬病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海马角、大脑皮层、小脑等)细胞和唾液腺细胞内;可在胞浆内形成特异的包涵体——内基氏小体,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感染方式除羊外,人和犬、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主要传染源有患病的家犬及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如野犬、狼、狐等)。患病动物主要经唾液腺排毒,以咬伤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损伤的皮肤、粘膜传染;另外,经呼吸道及口腔传播也已得到证实。以散发性流行为主。 治疗羊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动物咬伤时,应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1%升汞、碘酒或硝酸银等处理伤口,并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有条件时也可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对被狂犬咬伤的羊和家畜一般应予扑杀,以免危害于人。 预防扑杀野犬、病犬及拒不免疫的犬类。养犬必须登记注册,进行免疫接种。 疫区与受威胁区的羊和易感动物接种弱毒疫苗或灭能菌苗。 加强国境检疫,未接种疫苗的犬及易感动物进入时须隔离观察6个月,并接种疫苗。 临床症状狂犬病在临床上分为狂暴型和沉郁型两种病型。 狂暴型狂暴型病畜初期精神沉郁,反刍、食欲减少;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出现兴奋和冲击动作,冲撞墙壁,磨牙流涎,性欲亢进,攻击动物等,常舔咬伤口,使之经久不愈;末期发生麻痹,卧地不起,衰竭而死。 沉郁型沉郁型病例多无兴奋期或兴奋期短,而且迅速转入麻痹期,出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等症状,最终卧地而死。 剖检变化尸体无特异性变化;消瘦,有咬伤、裂伤,口腔和咽喉粘膜充血或糜烂;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炎,可在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 类似症状狂犬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易与日本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等相混淆。鉴别诊断主要靠实验室检验。人畜有咬伤病史时,对可疑病犬拘禁观察或扑杀,取病料进行内基氏小体的检查、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