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画
释义

内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基本介绍

元代蒙藏地区已有吸闻鼻烟的习俗,

到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带入意大利鼻烟始,鼻烟便作为礼品在中国流传。清道光年间出现内画工艺。我国内画工艺在发展中形成京冀鲁三大流派。

其中冀派对内画创作影响最大,在肖像和摹画古名画方面尤见功效。其立意深远、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淡雅丰富、气韵生动等艺术特色,在“婴戏图”、“百子图”中得以充分体现。冀派创始人王习三19岁投师京派名师,并博采众长,终成中国当代内画艺术之泰斗。在他的倡导下,衡水冀派内画已成为当代内画队伍中最有实力的一支。鼻烟壶内画艺术为中国独有,是集民族艺术精华的袖珍艺术品。它因在水晶或磨砂呈乳白色鼻烟壶内壁上绘画而得名。掌心般大小的烟壶,只有笔杆一样粗细的壶口,艺术家们凭着精湛的书绘艺术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细小的特制勾笔伸入壶内,反向绘画和写字,人们从外观赏,深感精妙绝伦,不知方寸之内何以致此,疑是鬼斧神工。

鼻烟壶内画

是由明清时吸鼻烟发展而来的。吸鼻烟的习惯最先起源于烟草的发明者印地安人。烟经过特殊的加工后,具有解疲劳、明目祛病、医治创伤等功能。吸鼻烟无须火种,只需用手指拈起烟,用鼻子轻吸入即可,因而深得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印地安人的喜爱。

发展状况

明万历年间,西方人把鼻烟传到中国。清康熙年间,鼻烟壶开始盛行,并把鼻烟壶内画发展成为一门艺术。60年代,内画艺术有北京的京派,山东的鲁派,广东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艺人用竹笔、柳木笔作画,以画面厚朴、古雅见长;山东派用毫毛笔作画,以画面纤巧、艳丽取胜。王习三在继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艺人叶仲、三技支的基础上,融合内画名家流派之特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冀派”。

代表人物

王习三

的作品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浑厚质朴,线描富于变化,设色协调雅致,布局严谨得当,款式高雅工秀。他画的鼻烟壶不仅技巧精湛,而且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卉、虫草等应有尽有,扩大了内画壶的取材领域。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风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准确、逼真,形神兼备,气魄宏大,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近年来,王习三在工艺美术上不断创新,产品由内画壶一种,增加了外画壶和内、外画壶两种,绘画题材由山水、人物、虫鸟、花草,扩大到长城、山海关、故宫、颐和园、正定大佛寺、赵州桥等名胜古迹。作品销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购的珍品。

内画家一丁

人物简历

一丁,原名聂磊,字瑞之,号桃城居士,1974年生。自幼秉承家学,在父亲指导下习文练字,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画功底。后又多次到西安碑林和孔庙碑林观摩临习,书艺大增。其内画曾得到王习三大师指点。其壶内书法在内画史上是继清代马少宣之后崛起的另一位书法奇才,他的内书小楷《千字文》每个字大小只有一毫米左右,难度之大至今无人能够企及。被誉为“内书一绝”,“当代内书第一人”。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员

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家

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成长经历

内画在海内外被誉为“鬼斧神工”、“中国一绝”,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内画的创作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艺,它区别于外画的是:首先作画顺序相反,内壁反着书画,外壁才能是正顺序;其次壶口小限制书画的操作,内壁绘画时不容易看到笔的位置。所以内画不但要有扎实的外画基础,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正是因为内画创作的不易,故而当一件精品呈现出时,才俞显珍贵。

当在晶莹剔透的水晶鼻烟壶里,看到一丁(聂磊)清雅流动,圆润古朴的书法作品,是那么的富有神韵,宛若新鲜的生命汁液在莹润的壶壁上流淌,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审视愈久,愈感觉他的书法中有着“清风出袖”、“揽月入怀”的生命意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如此高超的艺术竟出自一个儒雅书生之手,后生可畏,诚哉斯言!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两晋和隋唐时书家辈出,达到巅峰。宋、元、明书法继以晋唐法度,不断创新。清代书家,崇尚北碑之学,也熔凝出新的风格。一丁能在毫厘之大的壶内作书,又能够做到笔法不苟,点画清晰,还能在结体、布局方面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而卓然自成一家,实属当代书法艺术之奇迹。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才能算一件完整的作品,对一个中国画家来说,不懂书法意味着艺术前途是黑暗的。自决定从事内画艺术之初,一丁就立志要把内书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天地。

自幼酷爱书法的一丁,从小便随父亲练习书法,他的父亲在当地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家,在家父严格的教导下开始从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练起,逐渐延伸到永字八法,欧阳询36法,黄自元92法。他在临摹学习过程中,不避寒暑,心摹手追,日日临池,坚持不懈,不敢有半点马虎,努力体悟楷书的精微与奥妙,从中领会欧体楷书笔法结构的真谛。即使在吃饭和上厕所间隙也不忘练悬腕悬肘,平时吃饭时把拿筷子都当做练习的机会。在此期间,他遍学欧阳询的《化度寺碑》、《皇甫君碑》以及《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

在长期的练习中,一丁体悟到:书法以用笔为上,形者次之。楷书贵在静中求动,点画向背,纵横有象。如果说金文天真烂漫,浑然天成,还有之取法乎自然具象得话,那么,楷书更是取法乎自然得抽象和规范。为此,在学书之余,他的师法对象也不仅限于欧阳询一家,而是广集诸家。他还学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得其空灵飘逸,高情远韵。学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以得其高古的庙堂之气,学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得其秀劲灵动,醇厚自然之风。

在进行内书创作时,一丁对写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进行认真揣摩,努力掌握运笔的奥妙,力求运笔要圆润、挺拔,而避讳状如算子。在下笔时努力用好中锋,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考虑到内画鼻烟壶的造型,一丁在创作中认识到,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就会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一丁在练字的同时又深知字外功的重要。他从学习哲学、古诗词、散文、音律、舞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照观书法,以揣摩和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才情。为此,他的一笔一画中深见其书法富有技巧和修养,看似信手写来,轻松优雅,实则是学养丰锤炼所得。

一丁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磨砺,终于将中国欧体字的间架结构惟妙惟肖的书于壶中,结构整齐而不板滞,紧密而不局促,用笔看似横平竖直,然略有倾斜,起、收笔干净利落,撇、捺圆润饱满。字字求生动,行行有活字。如虎踞龙盘之态,如苍鹰将展未展,如鸟之伧忙回首,刚健秀美,完全把内书艺术在鼻烟壶里完全体现了出来,把这种高难度,高技巧的艺术发挥到了极限,继清代内画名家马少宣之后把内书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成就及荣誉

近年来,一丁书写的作品有《兰亭序》,《心经》,《岳阳楼记》,《百家姓》,《千字文》等,其壶内书法在内画史上是继清代马少宣之后崛起的第二位实力派大家,“真、草、隶、篆”无一不精,他的内书小楷《千字文》每个字大小只有一毫米左右,难度之大至今无人能够企及,堪称内书之最,是现存内书作品中的稀世珍品。因此,一丁被藏界誉为“内书一绝”,“当代内书第一人”。2011年其事迹被衡水市委宣传部载入《衡水文化概览》,2011年由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江山代有人才出。内画如今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联和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历史赋予内画这一伟大的民族艺术既要继承而又必须发展的使命,有继承才有发展,发展了就是最好的继承。一丁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志存高远,功苦同铸、德艺双修,不断进行着内书艺术的探索!相信属于他的内画和内书艺术天地会更加广阔。

活动年表

1996年作品在首届“北京旅游书画大赛”荣获一等奖

1997年作品被载入《中国书画藏典》

1998年作品被载入《中国书画家全集》

2001年被河北省轻工业厅评为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家

2003年作品被载入《中国艺术家精品大典》

2004年作品在首届“中国画·画家乡”全国书画大赛荣获二等奖

2007年草书《芙蓉楼送辛渐》获“草圣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并被组委会永久收藏。

2007书法作品被载入《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

2007年内书小楷《千字文》获“习三杯”内画大奖赛银奖。

2007年书法作品被“普阳杯·和谐中国”全国书画大赛组委会永久收藏

2008年被授予“中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坚人物”等荣誉称号

2009年被授予“百名作品最具有收藏价值艺术家”

2010年内书《心经》获“习三杯”内画大奖赛铜奖。

2010年15件作品被载入《中国内画鼻烟壶》

2011年其事迹被衡水市委宣传部载入《衡水文化概览》

2011年20件作品参展 “上海内画鼻烟壶精品展”

2011年6件作品入选《冀派内画图典》

2011年8件作品入选《内画艺术》

2011年8件作品参展《大方无隅》当代内画艺术展

2011年由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鲁派内画

也因其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收到收藏家的青睐。

清光绪十六年,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工艺传到了琉璃之乡——山东博山。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生产的高级琉璃水晶料做壶坯,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成为博山内画艺术的创始人和我国内画史上的一代名师。

1956年,老艺人薛京万、张文堂在博山美术琉璃厂招收艺徒,传授技艺,恢复了内画产品的生产。

1958年,老艺人薛京万发明了内画毛笔,同时发明了不怕水的烤彩内画鼻烟壶。内画毛笔的发明,是内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内画毛笔与原来的竹笔比较,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宜书宜画,极大丰富了内画艺术的表现力,又提高了效率。在此基础上,山东内画艺术家们,从60年代开始创作了《水浒108将》、《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洛阳兴殿图》、《百子图》、《百兽图》、《百美图》、《百鹤图》、《泰山雄姿》等一大批内画艺术珍品。这些作品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题材进行创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刻画细微、工整蕴藉,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各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内画艺术特色,被国内外收藏家、爱好者和国际烟壶协会誉为“山东画派”。

继承传统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几代内画艺人的奋发努力,使山东画派欣欣向荣。他们各显其能,各具风格,造就出了像李克昌、文向君、张广庆、孙即杰、张广忠、王继泉、吴建柱、陈东顺、王孝诚等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多人,作品享誉海内外,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宝。近年来在国内外重大展览评比中多次荣获金、银奖,百花奖,优秀奖等,名副其实的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近几年来,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方面,内画界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面孔。主流内画在不断发展,以其细腻、严谨、精微及通俗的表现形式为世人所熟知。而一些代表新作的理念正在形成,内画大师刘艺子在1994年举办的河北省内画艺术研习班上率先提出了新内画的概念,“新内画”的主旨是强调内画艺术化,旗帜鲜明反叛内画民间工匠传统,以现代人的艺术语言诠释新内画,潜心研艺,不断求变。以自由的创造精神打破内画抄袭摹仿和庸俗化的现状。

改革创新

所谓“新内画艺术”的新,首先应该表现在艺术样式的更新上。另外,更强调了艺术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内画艺术也需要具有“时代精神”。他最终追求的是呼唤内画艺术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发掘艺术创造力。“新内画”所倡导的修改语言是以实现自我为目的。个性语言的形成既有知识层面上的,也有技术层面的,而更多的则表现在思想性上。既有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也有内容与精神的一致性。

“新内画”的倡导发起至今,已经在沉寂的内画界掀起了波澜,影响深远。如今的内画界,从意识到表现手法已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刘艺子的《无题》系列内画作品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在表现形式上更是运用了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诠释了一个浪漫、幽远、如梦如诗的理想王国。其《故园梦》系列则开始回归中国传统笔墨的营造。“气象大度,静溢深远,笔墨雄健。写白山黑石,重感受,写诗境,倡神韵”。索境是新内画艺术的探索者之一,其《太行》系列作品,不仅洋溢着浓厚的山水情怀,生活气息也相当浓厚,而且在笔墨韵律和造诣上大胆尝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通过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新内画艺术展”、1999年在石家庄举办的“艺子内画工作室”作品展和2006年五一期间在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推出的“河北新内画艺术展 ”,共展出了“新内画”大师及倡导者的600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新内画”的蓬勃生机和艺术魅力,使内画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

冀派内画

画派背景

1968年,各国收藏家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专家们将中国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派。京派最早,起源于乾隆年间,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内画大师,如:晚清和民国初年擅长人物的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父子,擅画山水花鸟的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不下十几位。京派现代的代表人物是刘守本。京派保持了“叶派”的传统技法和画风,用竹、柳钩笔作画,画风古朴、笔法刚劲清雅绚丽,着色饱满圆润。光绪年间,山东老艺人毕容九将内画艺术带回博山,经过近百年发展,形成了“鲁派”。该派不但改进了内画染料,而且改革了内画工具,以竹、柳毛笔做画,形成了画面丰满,线条纤细、飘逸流畅的鲁派特色。“粤派”内画又称“桃江内画”,文革后期由吴松龄老艺人创建。粤派烟壶轻盈秀逸,壶身饰以描金图案,金碧辉煌,风格独特。

代表人物

“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 ,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五十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后,将猫引入鼻烟壶,他采用工笔“撕毛法”画出了水灵灵的猫眼儿和猫毛茸茸的质感,解决了国画写意技法画猫,形象呆板,缺乏真实感的难题。外国专家鲍伯.史帝文斯说“他画的猫神态那样活泼似乎马上要从壶里跳出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横扫四旧”运动中,王习三被遣回原籍河北省阜城县“接受改造”,他身处逆境,几度沉浮,却以顽强的毅力不懈追求艺术进步,在阜城县杨庄村以副业形式重操钩笔搞起内画,为创建“冀派”内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四批收徒,倾囊相授,培育了几十位内画新秀,使冀派内画发展成“现代最据实力”的画派。目前,无论在艺术风格、工艺技法、花色品种、从艺人员、市场营销、社会影响等方面,冀派内画都暂居领先地位。

画派风格

“冀派内画”的风格可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从绘画工具到绘画技法及绘画形式有三项创新:金属杆钩毛笔、油彩内画、系列烟壶。

“叶派”内画工具是竹柳勾笔,在刻画细微处稍嫌不足。“鲁派”将柳枝或竹枝弯钩后缠上狼毫或羊毫,为内画精细创作开辟了便利条件,内画工具有所进步,但是存在笔头不牢,遇到肩头过于死角的烟壶就操作不便的缺陷。王习三从村里办电剪落的电线头受到启发,自创了金属杆钩毛笔“习三弯钩笔”,笔杆直弯,随创作需要任意改变,此笔比鲁派笔更灵活、牢固、耐用。这种笔也成为冀派的特征性工具。

冀派内画在继承叶派厚朴古雅又揉进了鲁派细腻流畅的传统画法基础上,把国画的皱、擦、染、点、勾、丝等技法引入内画,画衣纹用“皴”法,过度色用“擦”法,衣服本色用“染”法,画猫毛用“撕”法,运笔中快、慢、轻、重、提、按、转折、畅涩、方圆等技法灵活运用,相辅相成,将国画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80年代以前,中国内画鼻烟壶始终是国画统一天下。其追求“意境美”,讲究“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形写神”的风格与西方油画截然不同,尤其在绘制肖像方面。如何使鼻烟壶的内画更富有表现力,成为“冀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新课题。1981年,“冀派”试用油彩做肖像内画,以期达到油画给人的庄重深厚、形象逼真的效果。由于壶壁不吸油,一洇一片原有的内画笔也不适用油彩的皴染。经反复实验,设法用上固定剂,终于摸索并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单一水彩作画的局限,使内画的图、形、神达到炉火纯青地步,被称为“中西合壁”的创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