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观
释义

名词解释

佛家内观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是通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等无处不在的真理。自然就慢慢离欲,从中可以体验安详、满足和愉悦。

道家内观

内观指用意念或慧光照耀体内各种景象。有二种层次的修炼。一为观形之内观,即以“无中立象心定识神”,由此锁住心猿意马,使耳不闻,目不见,心不狂,意不乱。《钟吕传道集》称内观“阳升之象”,内观“进火烧炼丹药之象”,如为男、为火、为天、为云、为鹤、为日、为马、为金鼎、为执薪燃火等;内观“阳降之象”,如为女、为虎、为水、为地、为雨、为龟、为月、为牛等;内观“龙虎交媾而匹配阴阳之象”;内观“采取进火之象”。所看到的景象有仙人引金童玉女相会、天雨奇花、仙娥乘彩凤祥鸾来献玉浆、祥风瑞气起于座前等。二为观神之内观,指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强调绝念无想,以无心为心,最终达到“内观起火,炼神合道”。《清静经》曰:“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历史

内照正观(Vipassana),简称内观,是由释迦牟尼佛所传下,在阿育王时期,由须那迦及郁多罗二位尊者传至缅甸。二十世纪初期缅甸最有名的论师雷狄·萨亚道将此法门依次下传(1)萨亚·乌铁(2)萨亚基·乌巴庆(3)S.N.葛印卡。一九六九年起葛印卡大师将此法门反哺印度,其後遍传欧美、日澳、泰国、尼泊尔等地。此法门直接对治烦恼习气,效果甚佳,广受欢迎。

内观观习

内观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技巧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首先,藉由观察自然的呼吸来使心专注;接着以敏锐的觉知,开始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的实相。此直接的体验了知实相,是净化的过程。整条(法的)道路,是对治普遍性的问题的治疗妙方;与任何宗教或宗派没有关联。因此,它没有任何限制,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不会因为种族、团体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而且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

勿误解内观

内观不是基于盲目信仰的一种典礼或仪式。

内观不是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

内观不是静养、度假或社交的良机。

内观不是逃避日常生活上的考验与磨难。

内观真正的含义

内观是能根除痛苦的技巧。

内观是生活的艺术,每一个人因而能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 。

内观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及困难。

内观静坐的最终目标是证得完全的解脱和全然的觉悟。它的目的决不是仅仅只为了治疗身理上的疾病。可是许多由心理或情感因素所引起的病症都会被根除,是因这些均是心净化过程的副产品。事实上,修习内观可以根除三大苦的根源,亦即:贪爱、瞋恨与愚痴。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静坐可消缓日常生活上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对愉悦或不愉悦的境遇而生起不平衡的习性反应的旧有情结一一被解开。

虽然内观技巧是由佛陀所开展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只限于佛教徒才可以修习。也绝对没有必要改变信仰。此内观技巧建立于此基本要素,那就是全人类都遭遇与面对相同的困难与问题,而能根除这些问题的技巧必定要是普遍性适用的。很多来自不同宗教的人都已体验过内观静坐所带来的利益,亦发觉和本身的信仰毫无冲突。

一、导入期

先由内观指导员利用播放内观法的录音带让内观者确认内观的目的与方法。第二天说明察觉自己的意义、过程及可能产生的抗拒,然后导入内观。

二、初期

初期阶段的特征是痛苦、杂念与内在抗拒因而无法集中。内观疗法称此情形为初期的困惑状态,其原因如下:

1.课题与目前的苦恼脱节:内观的第一个课题是要省察「幼小时候的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与当前的苦恼似乎无关系,在毫无心理准备或并无明确答案下勉强接受此课题,难免感到困惑。

2.思考模式不熟悉:设身处地去想,或者把过去认为是想当然的事情要从借贷关系、负债、否定自己的角度去看,当事人很不习惯此种思考模式。

3.唤起记忆的困难:日常生活的思考并不需要重视太早的记忆,内观疗法要求对过去做系统而具体的回忆,诚非易事。

4.生理上的痛苦:在狭窄的空间静坐,早晨至夜晚,很不舒服,伴随生理上的痛苦。

5.自我防卫机制与抗拒:内观思考是把自己错误的待人感情或事件暴露出来,因此,在潜意识里表现对于杂念、记忆追溯之困难。

三、中期

第三天至第六天左右属于中期。内观加深,痛苦也随之增加,能够忍受这个痛苦,继续进行内观,就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得到别人恩惠的事实,由衷觉得自己的存在完全被接纳。 内观思考的确立或内观所达成的人格变化是相当戏剧性地展开,它是可以观察的。内观疗法称它为「转机」。改变的契机或类型是多种模式,并且是很微妙的。其因素或条件如下:

1.内观思考的增强:并非在某一段时间的瞑思、祈祷或借助他人力量,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靠自己的力量去改革自我的意志为前提。集中思考训练,亦即时间上的连续、反复、查验指导、回忆的数量等增强学习,即使反复相同的主题,也应具备在质的方面有求变的意志。

2.粉碎概念:内观的命题不只是要否定自己的过去,也要否定自己的思考模式。吉本称此为「粉碎概念」,即粉碎并改变陋习的自我训练。起初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和厌恶自己的感觉。到了饱和点之后,反而觉得舒适与放心。

3.记忆的重现:旧记忆的重现非常困难,不仅在数量方面很难回忆,并且不切实际。及至内观进行到某一阶段之后,回忆的数量会增加,时间的隔绝也随之缩短,现实感觉增加,存在的确在接踵而至,然后才会有「转机」的出现。

4.洞察与情绪经验的出现:其特征如下:

(1)自我批判带来伴随情绪激动的自我否定,可能因自我厌恶、自我怜悯、自卑而哭泣不已,于是有呆然若失或落魄的状态产生。

(2)生理上会有疲劳。

(3)心理上呈现一片空白状态。

(4)精神上是非常苦闷。

(5)同时伴随着安乐的心境,亦即大欢喜、非常肯定的经验。

(6)精神上摆脱一切重担--怀疑、否定感情、不统整--感激自己生存的事实,对于社会有奉献的心情。

(7)刹那间虚脱或落魄的状态消失,充满活力。

(8)他人眼里也认为整个人都改变。

(9)以上的情形或者短暂就经过,或者同时发生几种现象。

四、结束期

如果是集中内观,通常会有1小时左右的结束座谈会,互相交换内观体验。辅导员也会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继续进行内观。

内观文化的诞生

在中国的千年文化中从来不缺乏内观的意识,无数的智者沉入生命的深处,在获取个体生命性的同时,确立了项度各异的文化取向,并将不同的文化取向在真诚的实践中予以实现。作为众经之首的《易经》学说,它同样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伏羲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内观中总结出来了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并赋予了这种衍生、变化规律以人文的解释,以指导人类实践走向理性和智性。老子在其《道德经》第一章就明确告知体道的方法:“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指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无欲”与“常有欲”就是内观哲学的方法论,是通达天地运演之理、事物生、长、休、囚之理以及生命因生与衍生之理的内观结果。这些智者不仅仅在内观中发明了某一实相真理,他们的内观成果也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所在。

可是东方传统文化也没有最终带领人类走向智性的发展之路,内观智慧仅仅在医学、易学等文化体系中获得了较为彻底的实现,而真正支持文化理念、文明意识的儒学、道学等诸子百家并没有将内观智慧发展到极致,而仅仅成了个体与政治关系的调和者。当自身无法获得实相存在之理的时,是谈不上“文化”的,当发展理念、实践理念以及个体精神素养等仅仅处于自为状态,或受制于某一现象意识的引导时,社会的基本要素以及文化的基本要素之间无疑缺少因文明本体所迸发出的自觉的整合力量,缺少个体素养和群体实践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没有抵达生命实相,没有认识到现象因同源而具有的平等,以及因平等而绽放出的生命价值的全然。东方传统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内观”修证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先哲为我们留下了中医学、易学以及儒学、道家思想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将佛学思想发扬光大。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懂得内观的真谛,也不清楚内观修证能为个体与群体带来什么。当先哲们在内观修证中积极构建人文思想的同时,当我们炫耀着先祖留下来的灿烂文化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对传统文化的消解的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息。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儒家学派,更是遭受了无数次的灭顶之灾。我们欣赏不到孔子思想的真面目,欣赏不到易学思想的真面貌。个别学者只是捧着被恶意删改、篡改后的文献做着所谓的学问。我们不忍仔细分析传统文化各个分支的具体命运。人们似乎已经无从欣赏到由内观修证所得来的伟大思想了。思想的凋零始于恶意的政治操作和因私欲引发的篡改。没有人去追问古籍文献的真实性和真理性,也很少追问这些思想产生原因。然而,这一切并不能代表中国失去了文化竞争的机会。事实上,文化典籍并不代表文化之根本,先哲即使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文字,但只要为我们留下了“内观”修证理念和修证方法,也就抓住了文化的根基,顺延这个根基,可以窥见文明本体和文化价值。现在,立足“内观”修证方法,去尝试分析传统文化典籍的真伪性,去尝试鉴别文化典籍的文明性……顺着内观修证的探寻之路,我们可以窥见或重新走上探寻存在实相的道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直缺乏对“存在本体”的完整认识,人们不是围绕着存在本体而阐发了思考,就是在触及到存在本体的时候局限住了对存在本体价值的全方位认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为代表传统思想就属于前者,道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天道”,儒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人道”, 儒家没有将人看成是生命本体中的,看成是生命性的。而仅仅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人的秩序属性、道德属性,看到了人的国、家属性或民族属性、社会经济属性等等。道家仅仅看到了“天道”的伟大和不可超越,但他还没有清晰地把握住天道,也没有立足人的生命性、人的存在本体的角度去思考个体以及群体实践的本体,没有真正地将“天道”与“人道”实现有机的整合。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还没有期待来将天道和人道在价值和意义上予以整合的思想,从而为人类实践指出存在本体和依存在本体而产生相应方法论的实践模式。不同的是,中国禅学看到了人的生命性,它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中国禅学文化的价值在于释放生命性,承载不同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路径潜入生命智慧,开启生存智慧。海明先生创立的内观文化就是使个体的生命修证和社会文明发展之间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

内观文化(Vipassana Education )2010年由中国心理学家海明先生创立。海明先生认为:“内观是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存在实相的方式,是超越身心模式,获得自在的存在过程。这整条道路,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是解脱心灵开启智慧的钻石途径。”海明先生通过重新整理南传北传日传内观的教法和义理,采取“法于唯识”的学术方法,融汇佛教哲学优秀成分,发挥量子哲学和心理学义理,为探索揭示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结构与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大道'打开方便之门.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往往采用多种方法,但其中必然有一种最重要的,它与该哲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和思想特质相一致,既为方法论,又是宇宙观和认识论.那么为内观哲学所特有,并直接导致其本体论哲学的框架形式的学术方法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这种方法,海明先生在唯识根本律中说得很清楚,即"万法唯识"。内观哲学首先解决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内观哲学的物质存在观是全维的观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④所以,内观哲学的特质观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比较完满概括了世界的本质.因为它是从"心与境 "的人性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这也是内观哲学物质内涵的根本实质。人类的发展模式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心灵之外。心与境的关系就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纷繁世界中最普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物质做了最本质的规定,高度概括各种物质形态同一的本质基础就是八识的互生互存的关系。人类一旦把握了一切唯识的秘诀,人类就能获得高层次的身心解放。 这就是内观哲学的存在之理,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为人类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内观不仅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更是一种生存方法。事实上,每个个体都处于宇宙之内,都处于 环境之内。个体也都处于心灵之内,精神之内。同样,个体都处于群体之内,而群体也同样处于个体之内。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事实,人们太多的将目光投注于现象、认同现象,并塑造现象的过程中走的太远,所以,原本的存在实相反而陌生了。当因现象、表象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备受挫折的时候,当因遗忘、忽视生命实相而导致价值理念日渐颓废的时候,我们应该借助内观方法,在存在真相中重新拾起生命的自觉。

在100多年以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历史的天枰已经顷向了心理学一端,谁能掌握以心理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观察方法,谁就具有了时代文明属性的意识和责任。我们相信内观哲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能够让我们看清自我,超越身心的所有模式,解脱烦恼,获得正念的存在方式。内观文化是中华文明再次复兴的朝霞,在寥廓时空中,预示着心灵解脱生命方成的自觉正念之道。内观文化的价值在于释放生命性,承载不同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路径潜入生命智慧,使个体的生命修证和社会文明发展之间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内观文化系统由八大体系构筑而成:

“内观哲学”是内观文化的宇宙生命观和方法论,它继承、整理和吸收了人类认识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悟道,抽出了字宙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真理观、物质观、伦理观、人性观等。内观哲学体现了内观文化的精髓及理论的基点,是内观文化赖以创制和发展的内核。内观文化的其余体系正是内观哲学体系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

“内观心理学”“内观治疗学”与“内观减压学”“内观禅修学”是内观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内观教育学” “内观礼规学”和“ 内观实业学”是内观文化价值观的具体表达。内观心理学的建构与发展、将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科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改变健康环境,可以用新的条件进行新的尝试和新的变革。内观心理学在群众广泛实践基础上应用于心理咨询事业便形成神奇的 “心医”。

“内观实业学”是内观礼规学与内观教育学实体性价值的终端实现,通过课程培训而形成卖家市场的价值联盟,实施一套新型教育传播方法.而达到培训载道的终极目的。内观礼规学内观教育学和内观实业学三位一体构成内观文化性格:

(1)为了生存就必须解决物质文明的根本问题。为此必须创造实现物质文明的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创造为进行物质文化生产及分配的组织形式和财产制度等文化特质,这是文化系统的第一性格,对它的反思就产生了物质生活观念。创业观念、营职观念、财产观念、分配观念、守成观念等,随着经营范围扩大和商品经济的深入,又产生产品观念、成本观念、价格观念、利润观念、市场观念、效益效率观念以及组织领导和管理观念等等。所以,内观实业学中的独一无二的中道管理体制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最佳状态的观念是从物质文明创造中派生出来的。

(2)人还需要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地超越自然,包括人自身,这就要创造满足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的文化,这是内观文化的第二大性格,它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发展和超越而建构出来的。心理要发展.心理要发展.就要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分析的临床实践,及内观治疗的开展,因此又发展出“心医”观念。这个性格属于通向第三性格的中介(心理)性格,较之第一性格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心理文明的价值观念。

(3)第三性格就是"正念自觉,解脱心灵"。世界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事乃是个人的生命——人的心灵解脱生命方成的自觉正念之道,超越“诸有”超越存“在”,活在当下。只有这时伟大的转变才首次发生。内观文化禅修学为人类超越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通天之路和人类了解自己、认识宇宙的方法.这个性格属于精神性格,是人类获得觉性智能的"唯一途径",是精神文明属性的终极体现。

经典依据

杂阿含第47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空中狂风卒起,从四方来:有尘土风、无尘土风,毗湿波风、脾岚波风,薄风、厚风,乃至风轮起风。身中受风,亦复如是种种受起: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受、苦贪受、不苦不乐贪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 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 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

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第479经

以我於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故,於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为脱、为出,为脱诸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图书信息

出版信息

书 名: 内观

作 者:(美)哈特

出版社: 海南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9787544330640

开本: 16开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的教导

内观(Vipas sana)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

编辑推荐

“内观,可使众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自在。”

——葛印卡

往内观察身心实相,安详面对生命起伏

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实相的一个方法,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从中解脱;内观是开展内心智慧及发展爱心的一种过程,使人能以安详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内观是对治身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使内心达到完全的净化,对一切众生充满爱与慈悲。

往内观照,洞察真相,净化身心。

S.N.葛印卡:“世界之上师”

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印度内观大师,曾在联合国、达沃斯经济论坛、伯尔尼发表著名演说。

觉知与平常心

修习内观以培养智慧而达到解脱。一颗纯净的心,总是对他人充满了爱。

作者简介

S.N.葛印卡(S.N.Goenka),祖籍印度,1924年出生于缅甸,是一位遵照缅甸已故佛教大师乌巴庆长者传统的内观传授老师。l955年,葛印卡开始跟随乌巴庆长者学习内观技巧。后经乌巴庆长者长达十四年的指导,葛印卡于1969年开始移居印度传授内观法门。 葛印卡在印度及其他东、西方国家传授了三百多个课程,学生数以万计。自从印度开始传授课程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内观中心。1982年起,葛印卡开始委任助理老师协助他指导课程,以应付课程日益增长的需求。 葛印卡所传授的内观方法,体现出佛陀时代的传统,深刻吸引了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人来修习。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葛印卡演讲

一、生活的艺术

二、由内在安详到世界和平

三、快乐的真谛

简介

故事:游泳学

第一章 探索

故事:自己走这条路

第二章 起点

故事:佛陀与科学家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故事:种子与果实

第四章 问题的根源

故事:石头与奶油

第五章 戒的训练

故事:医生的处方

第六章 定的训练

故事:弯曲的牛奶布丁

第七章 慧的训练

故事:两只戒指

第八章 觉知与平等心

故事:就只是看

第九章 目标

故事:买油

第十章 生活的艺术

故事:时机已到

附录

一、佛法中感受的重要性

二、佛经中有关“感受”的章节

三、重要巴利文词汇一览表

四、各章附注

五、全球各地内观中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