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脑血栓基因 |
释义 | 在2008年1月8日的《Neurology》杂志上,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研究人员称他们鉴定出一个与脑血栓形成有关的新基因。一种叫做因子XII C46T的基因变异体在脑血栓患者中比健康个体中更为常见。脑血栓患者中的16.7%的人携带这种基因变异体,而健康个体携带这种突变得比率是5.5%。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目前虽然尚需要验证,但是它暗示出脑血栓患者有必要检测这种基因,并且在使用融血栓药物时考虑这个因素。 脑血栓又称缺血性脑中风,中老年人发病较高,据国内外医学统计资料表明:脑血栓的致死率几乎占所有疾病的第一位,有人将其称为“第一杀手”。尤其在我国及日本,此病发生率更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预测能力,对防止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脑血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家族性,这意味着与遗传基因有关。2000年,日本的科研人员曾称,他们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鉴定出1000个基因与脑血栓的形成有关。他们表示,进一步详细分析这些基因的作用,将有助于开发脑血栓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 目前,由于医疗检查技术提高,到有条件的进行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即可确诊。脑血栓发生后,轻者经过治疗后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但多数病人易长期遗留难以恢复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预防脑血栓的发生或捕捉发生脑血栓前的警告信号,尽早采取防病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神经病学专家经过对大量脑血栓病例的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前似有蚊子飞过,医学上叫“飞蚊现象”;也有的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俗称两眼发黑;也有少数人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四肢突然失控,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可完全恢复正常。还有些病人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血压过低或过高、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症状等,也就是说,以上这些症状的出现,均是脑血栓形成前的先兆,如在此时采取预防措施,就可避免脑血栓的发生。 对脑血栓的预防很重要,50岁以上的人可定期测量血压,也可做脑血流图检查了解脑供血情况,发现异常可服用治疗脑动脉硬化的药物,可也应用肠溶阿斯匹林口服,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还发现,一般脑血栓病人多数是在睡觉时或凌晨这段时间发病,其原因是早晨这段时间内机体应激性差,激素分泌处于低潮。最近国外有报道,于夜间12点后饮一杯凉开水并长期坚持下去,可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