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脑血管性痴呆 |
释义 | 脑血管性痴呆是指脑血管损害引起痴呆的总称。而多梗塞性痴呆是脑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特殊表现,多由反复发作的梗塞灶致脑组织累积性损害,个别病例亦可1次发作引起。 多梗塞性痴呆多见于老年人,是老年期痴呆的一个常见原因。其发病文献报道不一。日本报告为60%,国内报道为24.6%~68.6%,说明该病并非罕见。 病理多梗塞性痴呆的发病机理,目前认识尚不统一,有人认为是由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血流量减少,大脑半球平均血流量低于36·100-1g/min-1?,而且范围广泛之故(对照组则为56me)。并经1213例老年尸检证实,脑梗塞灶的数目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也有人认为多梗塞性痴呆除了脑循环障碍外,也和梗塞灶的部位有关。因为梗塞灶多位于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等处,该区和乳头体、杏仁核、边缘系统有广泛的联系,引起病人记忆、情绪、饮食障碍等。多梗塞性痴呆多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说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脑供血不足,是发生多梗塞痴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诊断多梗塞性痴呆可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萎缩在临床上大多也以痴呆为主要表现,故说明多梗塞性痴呆是一组综合因素的结果。 多梗塞性痴呆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1)中老年以上发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2)有卒中发作史。 (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近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计算困难、定向力障碍、强哭强笑、假性球麻痹、运动及感觉障碍、病理征等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4)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可见多发性梗塞灶。 治疗多梗塞性痴呆彻底治愈目前尚较困难,但通过治疗多能改善症状。其治疗原则是: (1)激活脑代谢,间接抑制痴呆的发展。可用脑循环促进剂和脑代谢赋活剂。脑循环促进剂是直接扩张脑血管的药物,而脑代谢赋活剂指通过促进葡萄糖吸收、代谢等,使脑血管继发扩张,改善营养代谢的药物。二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①脑代谢促进剂有:脑益嗪、氟桂嗪、苄呱酚胺及麦角碱制剂等。禁用单纯扩血管药物,因为只扩张血管反而会引起血压下降,使痴呆加重。 ②脑细胞赋活剂有:脑复新、氯酯醒、海特琴、辅酶Q10?、胞二磷胆碱、脑活素、都可喜、卡兰片等。 (2)神经传递组织障碍的治疗 ①高泛酸钙 可促进葡萄糖的脑内吸收和代谢,增加脑组织与5-羟色胺浓度和脑血流量,对改善神经症状明显。用量250毫克,每日3次,饭后服。 ②金刚烷胺 能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其重摄取。每日100毫克,2周后可使痴呆病人食欲增加,灵活起立,穿衣,步行等,提高情感活动和兴趣能力。副作用有头痛、嗜睡、胃肠代谢紊乱。大剂量可致惊厥。 ③胆碱能药物 主要指胆碱脂酶抑制剂(毒扁豆碱、四氢胺基吡啶)和乙酰胆碱前体药(卵磷脂、氯化胆碱、二甲胺乙醇),可以增加乙酰胆碱系统的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④神经肽 能改善老年人认识记忆能力,减轻抑郁情绪和无力。用量:ACTH25μ加5%葡萄糖250~500毫升静滴,速度要慢,不可久用。 ⑤中药黄连解毒汤 能使全脑平均血流量增加,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回周围增加更明显,增加缺血灶周围血流量,缩小梗塞灶。目前日本已用于治疗多梗塞性痴呆。 (3)对症治疗 临床上常应用抗精神病、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特别是抗精神病药可能最有用,能恢复正常睡眠——醒觉周期,控制急躁和过激行为,改善自理能力。常用甲硫达嗪、氟奋乃静、氟呱丁醇等。对抑郁者也可用兴奋剂,如利他林、氯酯醒。对焦虑者给予安定等。 (4)支持疗法 对患者除应给予充足的营养和生活照顾外,还应与病人多接触,多交谈,并让其多看电视和书报杂志,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避免病人与社会隔离,以减少孤独。 预防脑血管性痴呆,重在早期预防。脑血管病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的疾病,造成脑血管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度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等都是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所以,为了预防脑血管性痴呆,必须积极地防治上述疾病,注意合理饮食,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注意心理健康。饮食宜少盐、低脂、低胆固醇,多吃些鱼、豆制品、牛奶、新鲜蔬菜、水果、核桃、芝麻等。要忌烟忌酒、适当运动,以改善体质,提高全身的抗病能力及免疫功能,避免过度劳顿。运动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运动量以既锻炼了体魄又不感觉疲乏为度,要量力而行,掌握分寸,从而达到延缓衰老进程的目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