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脑棘球蚴虫病 |
释义 | 又称脑包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狗绦虫)的幼虫(即包虫)寄生大脑和脊髓,约占整个包虫囊肿的2~3%。好发于与狗、羊等终宿主有密切接触史者,吞食污染有虫卵的食物而得病。细粒棘球蚴绦虫卵在人体肠内孵化成六钩蚴,穿越肠壁经门静脉系统,侵入肝、肺和脑等,少数随血流经椎静脉侵入脊柱。脑包虫病好发于大脑、小脑、脑室和颅底等处。可分两型:①原发型,幼虫经肝、肺和颈内动脉而入颅。多见于儿童,常单发。②继发型,较少见,常由心肌包虫囊肿破裂至左心房或左心室,其子节或头节经血流入颅。往往多发,伴脑栓塞,多见于成人。 包虫囊肿包膜为微白色半透明膜,囊液为无色透明,外观与CSF很相似,但含毒性蛋白。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即包虫囊,含有大小不等的子囊;外层为宿主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两者之间仅有轻度粘连,其中含有血管,供给营养。包虫死后,囊液变浊,囊壁可钙化。包虫囊大小不一,取决于寄生虫的种系及其寄住的组织与宿主等多种因素。囊肿生长速度每年约为1~5cm直径。母囊可产生子囊及头节,由于虫体繁殖力强,子囊和头节可多达数百, 形成巨大囊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