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男性女性化
释义

站在繁华喧闹的街头,人们常会看见戴着发箍、绑着马尾或长发飘飘的男人,他们时髦,喜欢打扮,香粉秀发、花绉领、耳环钻饰、羽帽彩履,凡是女人喜欢穿戴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放眼当今屏幕影视,同样是“花样美男”的天下。他们长得俊美俏丽,喜欢涂脂抹粉,极其注重外表,说话甜腻腻、开口娘娘腔,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喜欢像女孩子一样拍精美的写真集。

基本认识

“伪娘”的娘和帅哥的俊秀帅气是很不同的两个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在呼唤中国的男子汉,可是到现在都没有成效,反而情况越发恶化:现在青年一代的男性,无论从心理和个性层面上,还是从思维方式上都更接近于女性。

甚至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性们从生理上也出现了女性化倾向,尤其是城市和高收入家庭表现更为突出,这种情况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还可能造成长期的家庭和社会的混乱现象。中国如果缺乏一大批智慧、坚毅、富于挑战性、勇于承担责任、胸怀宽广的真正的男子汉,我们的民族会缺乏真正强大的竞争力,也很难实现我们“和谐社会”的要求。

被排挤原因

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很难被社会期待

社会再发达、再宽容,也不能摒弃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些女扮男装、带有英气的女中豪杰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人物,花木兰、穆桂英都是从历史传颂至今的英雄人物。再看看那些“娘娘腔”的男子们,在传统文化中更多地成为人们口中的笑柄,同样是对自身性别的“叛逆”,却产生不一样的社会效应。

男女有性别差异,社会期待对男女早有分工,男性就要有男子气概、刚强、有社会担当、有责任感,只要符合这个社会数模才不会把自己的角色搞混。阴气太重的男子对自己的性角色不认同,对社会角色更是分不清楚,太过看重利益就失去了“男儿本色”,和社会期待背道而驰。对于这样的人不只大众看不过去,传统文化就更不能接受了。

表现方式

生理变化

男性进入青春期以后,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在雄激素的作用下,逐渐具备男性特有的第二性征:胡子长长、喉结隆起、声音低沉、皮肤粗糙。如果外在的因素打乱了男性的激素分泌,使男性体内雌激素过多,有可能使男性的第二性征不明显,甚至变得女性化。

如泰国人妖,服用女性激素药十多年之后,男性生理特征便逐渐萎缩,胡子及体毛不生长,阳具变得又短又小。皮肤变得细腻、有光泽、白皙娇嫩。胸部、臀部很发达,富于弹性,尤其是胸部,比普通女性还高耸、挺拔、浑圆。社会角色变化

在农业时代,“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对男女有明确的规定。如今,社会分工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日渐缩小,变得越来越模糊。过去许多只有女性才从事的工作,现在许多男性也参与其中,小到家政保姆、缝纫裁剪,大到护理接生、空中服务。过去,“张飞绣花”被当成笑话,如今,“超级奶爸”被搬上荧屏,被人津津乐道。

这种女性社会角色的男性化,直接决定了男性的女性化,否则,现代的男性就很难去胜任这些过去只有女性才能胜任的社会角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男性女性化,便成了某些现代男性的谋生之本。

形成原因

社会环境

在如今这个温情时代,男性越来越少有机会来表现他们的威武强悍,他们并不需要彪悍的体形,更无须举手投足都显示出“块”状肌肉。比如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韩国男性,已经很少有机会参加战争或从事大量重体力劳动,生活的富足和优越,让男性越来越追求细节上的高质量,从而淡化了男性与女性间明显的性格差异。

现代社会男女的互补性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差异也越来越小,导致审美标准模糊化,这就是男子“中性化”的根源所在。在历史上,男女的分工很明确,彼此存在互补性,而按当时的男女分工,一方所缺失的正是对另一方的审美标准,比如男性缺柔弱但却成为美女的标准之一,女性所缺的刚硬则是对男人的要求。

传统观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文治大于武功。中国人看重的,是谋士在帷帐中轻摇羽扇,运筹帷幄,弹指间灰飞烟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这样的历史浸染下,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很容易溺爱子女,形成所谓“男性女性化,女性宠物化”的社会性别倾向。

女性更脆弱,需要呵护,这些观念在东方各国普遍存在,一些男子希望以此来减少个人在社会上所承受的压力,即不去承担过多的责任,同时也能受到外界更多的关爱。

流行文化

选秀文化盛行,阴盛阳衰,导致性别混乱。作家韩寒:“‘超女’选出来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来一个‘女’的。”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感到担心。选秀文化,可谓是商业社会和媒体制造出来的怪胎,此风长行,后果将很严重,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男孩越来越缺乏阳刚,排骨男越来越多,肌肉男越来越少。在性别形成过程中,模仿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缺乏正确榜样的情况下,许多男孩直接把这些所谓“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因而阳刚不再,阴柔有余。

不仅如此,随着极端女权主义的泛滥,各类媒体似乎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打压男性的阳刚之气,过度关注女性的问题,忽视男性面临的问题,正如美国哲学家克里斯蒂娜·霍夫·萨默斯所说,女权主义正在酝酿一场“针对男孩的战争”。

环境污染

根据一项研究,近年来,人类和野生动物所暴露的环境中的新化学品种类超过10万种。欧盟也承认,其中99%的化学物品没有经过充分监管。许多化学物品被科学家视为“环境激素”,它们会严重干扰内分泌系统。这其中就包括邻苯二甲酸盐(被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儿童玩具中)、在家具和电子产品上使用的阻燃剂、虽然被禁用但是仍被广泛使用于食品和环境中的多氯联苯(PCB)以及多种杀虫剂和除草剂。

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男子精子的数量在过去的50年间几乎减少了一半。美国有研究显示,那些在怀孕期间接触化学品的女性,生下的男婴儿阴茎较小,而且生殖器有雌化倾向。荷兰一所大学的研究发现,暴露在受PCB污染的环境中的孕妇所生育的男孩长大后喜欢玩女孩们玩的洋娃娃和过家家的用品,而不是传统上男孩喜欢玩的玩具。

激素使用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人动辄就“进补”——殊不知,这些补品均或多或少含有雌性激素成分;另一方面,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者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往往给养殖品投食雌激素,或在饲料添加剂中掺入雌激素。如果人进食了这些养殖品,就会使得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

化妆品的大量应用,包括间接应用与直接应用。前者是指男性尚在母腹时,其母大量使用化妆品。后者是指男性直接使用化妆品。这些化妆品又或多或少含有雌激素成分,譬如羊胎素、维生素E、人参等,均具有类雌激素作用,从而使得男士越来越缺乏男性的生理特征。

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下楼有电梯、出入以车代步,很多体力活也逐渐由机器替代。也就是说,现代人四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结果,肌肉越来越少而脂肪堆积得越来越多。而脂肪组织具有将雄激素转换为雌激素的能力,使得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

应试教育

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本质上对我们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样是一种伤害。不过相对而言,女孩要比男孩要能够适应一些,也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男孩们在我们这个几乎是为女孩设计的教育体制面前,一开始就处于完全的劣势,一开始就不是女孩的对手,男孩们不得不设法去适应有利于女孩的游戏模式,学会像女孩一样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得分。

如果是非常典型的男孩,则更难适应这个制度,他们会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成为这个社会的教育失败者被淘汰出去。而那些愿意放弃自己部分天性的男生,则可以在冷酷的应试丛林中生存下来。因此,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是造就我们成为一个阴盛阳衰社会的最大功臣。

家庭因素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必须承担孩子们的教育职责并对教育的后果负责,至于母亲,主要是关心孩子们的生活问题,并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心理平衡,这就是古人的“养”“教”分开,阴阳互动,其实是极为科学的,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个性问题的协调很好。

可现在的中国父亲们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中退却,母亲们则站了出来,负责孩子从生活直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少不得逼孩子们面对应试教育。特别明显的表现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于是,中国传统中“严父慈母”的阴阳平衡被打破。

作用影响

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改变了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泾渭分明的划分和规定,使个体的人格塑造、角色成就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同时,这也推动了男权社会的瓦解,有利于真正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而对男性女性化个体的包容与理解,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消极影响

男性女性化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不同性别的个体各自履行自己的角色,并各自承担其角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如果男性女性化的个体只是少数,那就属于性别的常态分布,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大。

危害后果

如果男性女性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则有可能打破两性间的和谐,到那时,男性也许无法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哀。

日本早稻田大学一名教授表示,日本这种男不男、女不女的现象让他很担忧。从长期来看,这会影响日本的国家竞争力。2010年2月,CNN也曾报道过一本中国的新书——《拯救男孩》,并引述书中的话说,中国的男孩模仿李宇春等中性偶像,这会影响男性的发展,“中国男孩的体质在变弱,情感上则比女孩更脆弱”,并称“流行文化和教育体系正在扼杀中国男生们男子汉气概的发展”。

矫正预防

重塑性格

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在《SAPIO》杂志上写道,日本国民正在“食草化”,如此羸弱的男人太多不是好现象,有必要重新打造日本男人。他建议,把所有尚未就读高中的学生都强制送到海外留学,而且“最好是弱肉强食的美国”。

我国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亟须加强男性教师的任教数量和质量,要使男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男性教育、塑造男性性格、建立男性思维。唯有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成为母亲、妻子、儿女和国家足以依赖的男子汉。

家庭培育

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性别认同角色,也就是夫妻双方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同时需要尽可能调整好夫妻关系,避免用争夺男孩爱的方式来攻击配偶。

其次,家长要避免对男孩过分控制、惩罚或溺爱;多让男孩和男孩玩,即使容易打架也不要过于惊慌;男孩进入青春期后多鼓励男孩向男性榜样学习,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同时对男孩的异性恋倾向不要过分抑制。

代表人物

“妖娆哥”董德元

妖娆哥,网络人名。出现在天津闹市区,因着装“妖娆”受到众多围观。远看他动作妩媚俨然一位人到中年却风韵犹存的阿姨,实际上他却是一位中年男性。

“伪娘”刘著

因参加海选时着烟熏妆,蓝色红丝袜和高跟鞋而备受关注。刘著凭借着出位的打扮,女性化的表演,出尽了风头。不过最终入围120强的“个性选手”,只有来自南充的选手刘著。相比其他几位反串的“伪娘”,刘著除了身份证的性别之外,几乎难辨男女。不论是唱歌还是平常说话,都是嗲嗲的女声,让人非常吃惊。

国外情况

韩国趋势

自2009年以来,韩国20至30岁的年轻男性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男性变漂亮”了,而是男人开始穿上“塑身内衣”(塑造腰部曲线的女性内衣),还把臂毛和腿毛剃掉,甚至抗拒男性特征。

首尔大学消费者心理学系教授金兰都说:“随着传统性别划分规范贬得宽松,男性特点被淡化,而女性价值观大行其道,这种现象更是一种全球性潮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追随艺人’。”

日本趋势

“草食男”这个名词诞生自日本作家深泽真纪笔下。但这一概念真正大范围流行还要归功于日本东京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总裁牛久保惠美,她著有《“草食男”正在改变日本》一书,该书2008年11月出版。

牛久保惠美对位于东京和日本其它大城市的100名20多岁到30岁左右的男子进行访问后总结出“草食男”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草食男”和他们的上一代相比对工作不是很在意;其次,“草食男”对时尚比较敏感,吃得不多以便保持身材苗条,这样可以穿紧身衣;第三,“草食男”和母亲的关系比较亲密,经常和母亲一起出去购物;第四,“草食男”对与女孩子约会兴趣不大,对性也没多少兴趣,更别提结婚生育;最后,“草食男”对自己的钱看得比较紧,身上经常会带着多家零售商的优惠卡,他们认为那些不知道如何精打细算省钱的人是傻瓜。从这些特征来看,“草食男”其实和女孩子非常类似,因此牛久保惠美认为“草食男”更准确地说应该被称为是女性化的男人。

美欧状况

在美欧,同样存在这类争议人群。2009年的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就捧红了这样一位亚军。这个名叫亚当·兰伯特的歌手,被称为历史上最富争议的“美国偶像”。他嗓音华丽,常以深色的眼线、妖媚的眼神以及涂了指甲油的双手出现在舞台上。喜欢他的歌迷为他尖叫,厌恶他的人批评他哗众取宠,称其颠覆了美国人的保守价值观。

美国“当代心理学”网站曾刊登认知心理学博士和作家司考特·考夫曼的文章《雌雄同体、创造性和流行文化》,梳理了“中性化”在美国的发展。考夫曼说,早在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就用“Androgynous”(雌雄同体)一词,分析了这一现象。文章特别提到了1984年的格莱美音乐奖在这方面的标志性意义——在那次典礼上,极具“中性”特征的乔治男孩和安妮·蓝妮克丝竞争“最佳新人”的称号,而迈克尔·杰克逊则一举获得7个奖。美国文化学者玛莎·伯曼如此评价当时的杰克逊:“他来得正是时候:当时的美国文化刚开始学会包容并欣赏一个人身上可以融合两种性别特征。杰克逊给人的感觉是他可以融合各种元素:男性或女性,黑人或白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7: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