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亚野鲮
释义

产於印度的鱼,为野鲮(labeo)的一种。产于印度的河流中。南亚野鲮(L. rohita)是很好的食用鱼和游钓鱼,现已能在池塘中饲养。

身体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体形略长,背部拱形轮廓比腹部更为明显;身上有圆鳞,

而头部无鳞;吻部较低陷,前突超过嘴,无侧叶;眼睛位于背侧部,从头的外部看不到;嘴小而靠下;唇厚,而且每片唇均附有明显内层,呈叶状或整个;侧沟内含有一副小颌须;颌上无牙齿;有三排咽齿;上颌未向前延伸至眼睛前缘;背鳍有三或四个简单(不分支)鳍条,而背鳍分支鳍条则有12到14个;背鳍插在吻端和尾鳍基部之间;胸鳍和腹鳍从侧面插入;胸鳍无硬刺;尾鳍深分叉;下唇一般通过一条窄梁或宽梁与峡部相连;背前区有12-16片鳞,侧线清晰,完整并贯穿尾柄中线;侧面有40-44片鳞;在侧线和腹鳍基部之间有6排或6排半侧面横向鳞片;吻尖,无任何侧叶;背部呈蓝色,侧腹和腹部呈银色。南亚野鲮在其生命的初期喜好浮游生物,主要由轮虫和枝角类甲壳动物构成,浮游生物构成了应急食物。在鱼种阶段,积极挑选各种浮游动物和一些小型浮游植物,如鼓藻类、植鞭毛虫类和藻类孢子。在另一方面,成鱼显示出对大部分浮游植物积极有力的选择。在幼鱼和成鱼阶段,南亚野鲮基本上属于食草性水柱取食者,偏好藻类和水下植物。此外,肠内发现的腐败的有机物质和泥沙还说明了它们具有水底摄食的习惯。尖形的嘴和柔软而呈流苏状的嘴唇、颊咽部锋利的边缘且无齿等特点使这类鱼能够食用不需要捕捉和碾碎的柔软的水生植物。经改造的头发状薄鳃耙还表明,此鱼食用来自过滤水的微小浮游植物。在池塘中,鱼苗和鱼种显示出成鱼所没有的集群习性。

生长习性

南亚野鲮是一种广温鱼类,在14 °C以下不生长。该品种生长速度快,在正常养殖条件下,一年时的全长可达约35-45厘米,重700-800克。一般来讲,在混养系统中,其生长率要高于印度鲮,但低于喀拉鲃。

南亚野鲮雌性和雄性首次成熟的最低鱼龄为两年,而雄性完全成熟要在四年以上,雌性则需要五年。在自然生境中,产卵通常在洪泛河流的浅水和边缘地区进行。南亚野鲮的产卵季节通常在4月至9月,正好是西南季风期。通过采用适当饲料喂养进行养殖,该类品种在第二年的年底便成熟。然而,繁育不在如此静止的池塘环境中进行;因此有必要进行诱变育种。根据鱼的规格和卵巢重量,产卵量从22.6万个到 279.4万个不等;平均产卵量为每公斤体重20-30万颗卵。南亚野鲮是一种多偶性品种,而且似乎也是混杂品种。最佳产卵温度是22-31 °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