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乡子·秋雨 |
释义 | 作品名称:南乡子·秋雨 创作年代:清朝 文学体裁:词 作者:徐灿 作品原文秋风试初寒,一片乡心点滴间。滴到湘江多是泪,珊珊,染得无情竹也斑。 百和夜烧残,唤起征鸿行路难。梦里江南秋尚好,般般,皎月黄花次第看。 注释①试寒初:试,初、始之意。由各种香料和成的香。 ②百和:百和香,种类。 ③般:样寒初:即初寒。 ④次第:依次。 作品赏析这首《南乡子·秋雨》程郁缀先生揣摩以为“作于随被贬谪的丈夫流落北方期间”(《徐灿词新释辑评》)。徐灿《拙政园诗余》编成于1650年(顺治七年),此后小词“绝不以一字落人间矣”,故不可能作于1656年(顺治十三年)陈之遴遭贬之际,应定于顺治初北上京师定居时为较妥当。 徐灿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踏上这次旅程的。一方面,她与陈之遴琴瑟谐鸣、伉俪情挚,其势不可能高蹈独居,如龚鼎孳的元配童夫人一样(见余怀《板桥杂记》);另一方面,家国之悲又不能令她欣喜若狂,如陈之遴咏唱的“且喜余生犹在”、“同心长结莫轻开”(《西江月·湘苹将至》)。在作者的心中,既充溢着对家庭、对爱情的憧憬,也充溢着山河沦亡、离乡背井的凄苦,百折千回诚难以言喻。 于是,“秋雨”成了作者倾泻深心的最佳意象。“秋风秋雨愁煞人”,在凉风飘起的点滴之间,作者一片“乡心”化作泪水,将本来无情的竹子染作点点凄怨。在这个百和香烧残的秋夜,北上的脚步是 艰难沉重的。江南故园的秋天,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那么美好,看过了中秋月,还可看重阳菊,其实,作者是在回忆那些美丽的无忧的年华。末尾数句以乐写哀,一片凄凉,声闻纸上,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徐灿(生卒年未详),女,字明霞、明深,号湘苹,原籍江苏长洲(苏州)。陈之遴继室。能诗善画,尤工于词。与林以宁、柴静仪、朱柔则、钱云仪合称“蕉园五子”。晚年因陈之遴获罪,随同流徙塞外。陈死后,她奉骨南归,因盐官陈氏故居籍没,改居新仓,长斋念佛而终。著有《拙政园诗余》、《拙政园诗集》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