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通灯笼 |
释义 | 历史名家南通的灯笼铺最早的有李、戴、吴三家店铺称雄于东、南、西三城门。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腊月二十四以后,灯笼生意到达顶峰。买者丢下几只铜板,算已留下了定规(定钱),制灯作坊日夜操作仍供不应求。南通三家灯笼铺,要数南门“戴云记灯铺”年代最久(距今约有60余年历史)、技术最好,由哑巴戴松林(现健在)掌店剪字,动作极快。一般姓氏为正方宋体,堂名为扁长方形。1956年原城南粮店为参加国庆游行,请戴松林用全张纸剪出“粮食”二字,他拿起尖刀,一挥而就。 制作材料灯笼原料是用三毫米左右的篾丝编织成高约27—28厘米,对径约2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一般是苏州小镇编织而成,相当精细。制作时剪去篾刺做成圆柱形,将灯体上浆(浆糊),然后用上乘毛太纸贴上,待干后贴上规定的姓氏及堂名,再用桐油上光,然后配上铁丝、底盘及竹杆而成。 品种、分类、习俗灯笼分为“红字”灯笼、“蓝字”灯笼,极少用“黑字”灯笼的。客栈、澡堂、结婚、建房、贺寿、收租、走夜路都使用红字灯笼。办丧事使用“蓝字”或“黑字”灯笼。另外还有“天灯”、“福字”及“狮子灯笼”之别。灯笼的正反两面根据用途的不同,用红色或蓝色的蜡纸剪字贴上,灯笼正面为姓氏,反面为堂名。姓氏不同则堂名也不同。如姓黄为“四德堂”,姓王为“三槐堂”,姓张为“九世居堂”,姓戴为“瑞国堂”等。这主要是根据“百家姓”工具书所传下的堂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