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释义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开始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并于2006年解体,成为塞尔维亚及黑山两国。科索沃并于2008年单方面从塞尔维亚独立。

中文名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简称:南斯拉夫

所属洲:欧洲

首都:贝尔格莱德

主要城市:萨拉热窝

国歌:《嗨,斯拉夫人》

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货币:第纳尔

政治体制: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铁托

人口数量:10,337,504(1992年)

人口密度:101.2(1992年)

解体时间:1992年

国家沿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sh)、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 (mk)、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sl))(1963年-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63年建立,1992年解体。

分裂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并于2006年解体,分裂成为塞尔维亚及黑山两个独立的国家。

2008年,科索沃又从塞尔维亚独立出来。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

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

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及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国家概况

国歌

"Hey, Slavs"《嘿,斯拉夫人!》

首都

贝尔格莱德

语言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全国通行), 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阿尔巴尼亚语, 匈牙利语, 及其他语言.

政府

社会主义共和国 南斯拉夫总统:

- 1945–1953 Ivan Ribar

- 1953–1980 铁托

- 1991 Stjepan Mesić (末)

历史

- 宣布 1943年11月29日

- 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1945年10月24日

- 宪法 1974年2月21日

- 解体 1992年

面积

- 1953年 255,395 km²

- 1981年 255,804 km²

- 1991年 102,173 km²

人口

- 1953年 est. 16,927,275 人 密度 66.3 人/km²

- 1981年 est. 22,424,687 人 密度 87.7 人/km²

- 1991年 est. 10,337,504 人 密度 101.2 人/km²

货币:南斯拉夫第纳尔 (YUD)

政治体制

政府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为贝尔格莱德,由六个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Socijalistička Republika, SR)以及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Socijalistička autonomna pokrajina, SAP)组成。除此之外,南斯拉夫还有一个联邦中央政府。

1949年以前,这个联邦政府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实行行政社会主义。

1949年开始的改革,引导联邦走向成熟与正常的阶段。1953年通过第二部宪法,共和国与自治省的权力明显扩大,联邦则关注于国家统一的部分。[1]

在後续的1971年宪法修正案当中,共和国及自治省获得了主权,具有国家性。联邦仅掌握国防、外交、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经济关系等全国性权力,其他职能,则要各共和国、自治省一致同意才能执行。并且,当时已年迈的铁托,为了减缓进入「后铁托时期」的冲击,设立联邦主席团(Predsjednik Predsjedništva),设委员23人,包括各共和国的议长,用以解决共和国之间的争端。

1974年的新宪法,更进一步的确立联邦制度,同时将联邦主席团减为9人,每个共和国及自治省都有一个代表,另外加上南斯拉夫共产联盟主席。 除共产联盟主席外,主席团成员都拥有否决权,并且轮流担任主席,

1988年再取消共产联盟主席,改为8人。铁托过世之后,这个主席团成为联邦的领袖,主席团轮值主席为国家元首。1947年的宪法亦设立了联邦执行委员会为联邦议会的行政机构,也就是南斯拉夫联邦政府的行政机关。[2]

国家元首和执行机构

南斯拉夫总统:

- 1945–1953 Ivan Ribar

- 1953–1980 铁托- 1991 Stjepan Mesić (末)

1971年之前南斯拉夫联邦最高主席团总统共同行使国家元首权力。铁托过世后设联邦总统团,其轮值主席为国家元首。1947年之前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部长会议,联邦中央政府部长会议由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成员选出代表组成,1947年后改为联邦执行委员会。

政党

除了中央和各共和国、自治省的9个政府,南斯拉夫也可以说有9个共产党。二次大战后,南斯拉夫共产党(KPJ, Komunistička partija Jugoslavije)专政,为国家唯一政党。1952年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将党改名为「南斯拉夫共产联盟(SKJ)」,设立共和国及自治省的共产联盟组织。1964年到1971年之间,各共和国共产联盟的独立性及权力皆有所增加。1969年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更进一步将南斯拉夫共产联盟带往真正的联盟方向。从九大之後,往後的代表大会,各共和国及自治省在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先召开党代表会议,然后再将决议带至全国代表大会进行协调及确认。并且党的主要机构成员也不再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改由党代表会议选举,全国代表大会加以确认。不过直到1971年,公众评论才领悟到共产联盟开始变成一个联邦制机构。[3]

民族

依据1971年宪法,南斯拉夫联邦内的民族有两种类别,第一类为「主体民族(narod)」,这些民族的母国为组成联邦的共和国;其他则为「非主体民族(narodnost)」,这些民族的母国在联邦之外。

联邦设立之初存在有五个主体民族,分别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埃西亚人、蒙地内哥罗人、斯洛文尼亚人以及马其顿人。此外,联邦内还有其他的非主体民族,包括构成两个自治省主体的马扎尔人(匈牙利人)与阿尔巴尼亚人,以及其他诸如意大利、保加利亚、罗姆人(吉普赛人)等的少数民族。在共和国成立当初并不存在波士尼亚人(Bošnjaci)这样的民族,只有波士尼亚籍(Bosanci)。在1963年以前,对官方来说,这些波士尼亚籍的人只能以塞尔维亚人或克罗埃西亚人自称。在1963年到1973年之间,用「未定(neopredjeljeni)」或是「穆斯林民族单位(muslimani u nacionalnom smislu)」,在之後到1993年之间,则使用「穆斯林人(Muslimani)」,波士尼亚的穆斯林也是在这段期间才被认可为第六个主体民族。[4]

宗教

南斯拉夫地区的三种宗教信仰,大约也可以以族群来区分,或是换句话来说,以不同信仰区分族群。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埃西亚人以及马札尔人传统上信仰天主教;波士尼亚穆斯林与阿尔巴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蒙地内哥罗、塞尔维亚及马其顿人信仰东正教。

语言

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主要有三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Srpskohrvatski)、斯洛文尼亚语Slovenski jezik)、马其顿语(Makedonski jezik)三种官方语言。其中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为克罗埃西亚、塞尔维亚以及波士尼亚三个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依其使用的人或地方,有两种可能的名称,每种名称还有两种不同的字母形态。在将塞尔维亚作为主的时候,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srpskohrvatski),书写上偏向以西里尔字母;若是以克罗埃西亚为主,则称为克罗埃西亚塞尔维亚语(hrvatskosrpski),书写上偏向拉丁字母。 斯洛文尼亚语以拉丁字母书写,而马其顿语以西里尔字母书写。[5]

在联邦分裂的过程当中,语言也产生了变化。在原先使用称为克罗埃西亚-塞尔维亚语的各族群当中,克罗埃西亚人主张其语言为不同于塞尔维亚语(Srpski jezik)的克罗埃西亚语(Hrvatski jezik),波士尼亚人也开始称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波士尼亚语(Bosanski jezik)。即使在与塞尔维亚关系密切,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的蒙地内哥罗,也有部分门的内哥罗人认为其实自己讲语言应该称为「门的内哥罗语(Crnogorski jezik)」。

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察;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1.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2.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历任政要

历任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

伊凡·里巴尔Ivan Ribar 29 December 1945 - 14 January 1953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Josip Broz Tito 14 January 1953 - 16 May 1974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Josip Broz Tito (1892 - 1980) 16 May 1974 - 4 May 1980

拉扎尔·科利舍夫斯基Lazar Kolisevski (1914 - 2000) 4 May 1980 - 15 May 1980

茨维耶廷·米亚托维奇Cvijetin Mijatovic (1913 - 1993) 15 May 1980 - 15 May 1981

谢尔盖·克拉伊盖尔Sergej Kraigher (1914 - 2001) 15 May 1981 - 15 May 1982

佩塔尔·斯坦鲍利奇Petar Stambolic (1912 - 2007) 15 May 1982 - 15 May 1983

米卡·什皮利亚克Mika Spiljak (1916 - 2007) 15 May 1983 - 15 May 1984

韦塞林·久拉诺维奇Veselin Duranovic (1925 - 1997) 15 May 1984 - 15 May 1985

拉多万·弗拉伊科维奇Radovan Vlajkovic (1922 - 2001) 15 May 1985 - 15 May 1986

锡南·哈萨尼Sinan Hasani (1922 - )15 May 1986 - 15 May 1987 Kosovo

拉扎尔·莫伊索夫Lazar Mojsov (1920 - )15 May 1987 - 15 May 1988

拉伊夫·迪兹达雷维奇Raif Dizdarevic (1926 - )15 May 1988 - 15 May 1989

亚内兹·德尔诺夫舍克Janez Drnovsek (1950 - 2008) 15 May 1989 - 15 May 1990

博里萨夫·约维奇Borisav Jovic (1928 - )15 May 1990 - 15 May 1991 ,

塞吉多·巴伊拉莫维奇Sejdo Bajramovic(acting) (1927 - 1994) 16 May 1991 - 30 June 1991

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c (1934 - )30 June 1991 - 3 October 1991

布兰科·科斯蒂奇Branko Kostic (acting) (1939 -) 3 October 1991 - 15 June 1992

历任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政府首脑) 1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945-1953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953-1963

2佩塔尔·斯坦鲍利奇,1963-1967

3米卡·什皮利亚克,1967-1969

4米特亚·里比契奇,1969-1971

5杰马尔·比耶迪奇,1971-1977.1

6韦塞林·久拉诺维奇,1977.2-1982.5

7米尔卡·普拉宁茨,1982.5-1986.5

8布兰科·米库利奇,1986.5-1988.12

9安特·马尔科维奇,1989.3-1991.1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