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砂乡 |
释义 | 南砂位于东经116度48分,北纬23度32分,地处韩江下游支流义丰河南岸,澄海市区北面,距市区十一公里。北隔河与东里镇相望,东与云英村毗邻,南与银北村接壤。国道324线从乡西北面穿过。1960年夏兴建东里桥闸;1989年春,又在东里桥闸下游约三百米处建起东里大桥,使南砂乡水陆交通更加便利。 面积耕地面积1952年土改时,全乡耕地面积约6235亩,以后锁溪为田、围海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现为7224亩。 居住面积解放初,本乡居住面积约250亩。由于人口激增,原住宅区容纳不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南、北社均向周边扩展住宅区,兴建新居住宅用地约454亩。现新、旧住宅区总面积约700亩,相当于解放前旧住宅区面积的三倍。 气候南砂南边靠近北回归线,地处海滨,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四季变化不很明显。雨热一般同季,雨量十分充沛。季风十分突出,东风最大,秋冬两季常午后末时刮风,到夜半子时才停息。霜期年常约十天左右有霜,也有无霜期年份。南砂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气温年差小,常年平均气温在21℃--22℃左右。最高气温为36℃--37℃,最低气温0.4℃--1℃。平均年日照2254.2,日照率51%,平均湿度83%,年降水量约1300--1400毫米。 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日平均气温为12℃左右。从立春至清明,约80天左右。 夏季。日平均气温为28℃左右。从立夏至大暑,历时90--100天左右。夏季天气主要特征是:热、温、湿,雨量较多,常年受台风的袭击,或其边缘的影响,是风灾较多的季节。 秋季。日平均气温25℃左右。从白露至立冬前,历时约45--50天左右,天气逐渐转凉,经常出现“黄昏东风,早晨北风”的天气。 冬季。冬天寒冷的时间最短,一般从小雪至立春前后,约50天。常温在18℃左右。在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的寒流期间,常伴阴冷天气,但有时也会出现寒冬回暖的“小阳春”天气。 置村建寨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南砂这南隅沙洲已有少数人从福建莆田等地移来这里定居,从事捕鱼、养鸭、种植。后来人数逐渐增多,形成村落。为御盗寇,村民以土筑寨,称义积寨,又称沙后仔汛(现于东社梅祖祠前、西社三房祠前遗有残留寨墙)。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林世忠为义积寨改名南砂寨,并分为东、西、南、北四社。至民国才称南砂乡。 南砂居民从事农业耕种,多为滨海沙田,位于叶厝园片。随着人口增多,为解决居住和便于渔、耕生产,人们逐步向外迁徒。清初(约1671),林氏三房于大围沙洲地方建保安村,因建成寨状,又称寨内村。清中叶(约1770),林氏六房再建大洲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林氏二房林仔肩又择地“狗舌尖”建新村,取名南砂新村“明德里”,后因居者增多,改名“明德庄”。民国6年(1917),南砂林氏又于头冲河濒临出海口的滨海沙滩上创村,取名“敬业里”,民国11年(1922)8月2日,因遭台风海潮袭击,房屋扫荡殆尽,仅仔几十根石柱直指苍天,故名石丁,现称石丁村。 明德、石丁、寨内、大洲等自然村都隶属南砂乡,1954年从南砂乡划出,与南畔洲合称新联乡。1961年寨内、大洲、环洲等小村落合并成大村,统称大围村。同年,析新联乡,遂恢复明德、石丁、大围村名,现属东里镇。 历史沿革南砂地方在远古时还处于大海之中,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由于江河泥沙冲积,后来才逐渐成陆。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扬州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南砂地属南海郡之揭阳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砂地属南海郡之揭阳县。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析揭阳县置海阳县,属义安郡。南砂地属海阳县。 唐改义安郡为潮州,唐、宋、元,南砂地属潮州之海阳县。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析海阳县8都置饶平县,南砂地属饶平县,隶潮州府。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海氛不清。为抗拒倭寇、海盗对沿海的侵扰和加强边陲防御,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析海阳县怀德乡之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揭阳县延德乡之蓬洲、鳄浦、鮀江;饶平县之苏湾,总7都置澄海县,取“澄清海氛”之义。南砂地属澄海县。 清承明制。顺治初年,郑成功进行反清,常活动于闽、粤沿海一带。清廷为断绝郑成功与沿海人民联系和镇压反抗者,于康熙元年(1662)在东南沿海开始实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徒50里,制造无人区,称“迁界”或“斥地”。澄海县境均为迁斥范围。康熙三年(1664)四月,澄海除留苏湾的“南洋一围”(称两河中间,即莲阳河以北至东陇河南砂以南之间,其余地方人民均被强令迁入内地。至康熙五年(1666)才迁出,全县毕裁,建制撤销(这是澄海第一次撤销建制)。南砂也被毁撤销。到康熙八年(1669)才奉文展复县治,澄海县开始恢复建制,另属潮州府。南砂也随之恢复。 民国元年到32年(1943)11月,南砂地属澄海县。 民国32年(1943)11月16日至民国34年(1945)8月,樟东沦陷期间,南砂成为沦陷区,隶属伪澄海县政府。 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至解放后1959年1月23日,南砂地属澄海县。 1959年1月24日至11月12日,因县地并入汕头市郊(澄海第二次撤销制建)。南砂地属汕头市郊。 1959年11月13日,澄海县恢复建制,南砂地属澄海县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