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牡蒿 |
释义 | 南牡蒿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70厘米。瘦果矩圆形,微小,无毛。花果期6-11月。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林缘、路旁、草坡、灌丛、溪边、疏林内或林中空地,也见于森林草原与山地草原地区。有渤海滨南牡蒿、圆叶南牡蒿等变种。它的全草可用于风湿关节痛,头痛,浮肿,毒蛇咬伤。 中文学名:南牡蒿 拉丁学名:Artemisia eriopoda Bge. 别称:牡蒿,拔拉蒿,黄蒿,一枝蒿,米蒿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目:菊目 科:菊科 亚科:紫菀亚科 族:春黄菊族 属:蒿属 亚属:龙蒿亚属 种:南牡蒿 命名来源:Mem.Acad.Sci Petersb2:ill.1833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70厘米,单生或数个簇生,近无毛但基部被密绒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花序枝。基部叶有长柄,全长5-10厘米,叶片宽2-5厘米,有时匙形而边缘有齿或浅裂,但通常羽状深裂,裂片5-7个,宽倒卵形,基部楔形,顶端又掌状分裂;全部叶上面无毛,下面被微柔毛;上部叶三裂或不裂,裂片条形。头状花序极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无梗或有短梗,有条形苞叶;总苞卵形,长约2毫米;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背面绿色,边缘稍膜质,内层矩圆形,边缘宽膜质;花外层雌性,能育,内层两性,不育。瘦果矩圆形,微小,无毛。花、果期6-11月。 生长分布产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北部);朝鲜、日本、蒙古(东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郊区平谷县盘山。 生长习性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林缘、路旁、草坡、灌丛、溪边、疏林内或林中空地,也见于森林草原与山地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种。 相关变种渤海滨南牡蒿与南牡蒿原种区别在于渤海滨南牡蒿的基生叶与茎下部叶质地稍肥厚,每侧具3枚裂片,每裂片先端具3枚规整的浅裂齿。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产山东省烟台及荣成等海边沙地。模式标本采自山东烟台。 圆叶南牡蒿与南牡蒿原种区别在于圆叶南牡蒿的基生叶与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倒卵状宽匙形,不分裂或仅先端有疏而浅的裂齿或锯齿。 产河北、山东与江苏(北部);生于田边、路旁与坡地。模式标本采自山东烟台。 甘肃南牡蒿与南牡蒿原种区别在于甘肃南牡蒿的植株矮小,高仅10-30厘米;根状茎粗短。叶小,中部叶羽状全裂,每裂片具2-3枚浅裂齿。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 产甘肃南部及西南部;生于海拔2 100米以下地区的田边、路旁及山坡上。模式标本采自甘肃南部(康县)。 山西南牡蒿与南牡蒿原种的区别在于山西南牡蒿的茎上部分枝,枝长3-4厘米。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或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长1.5-3厘米,宽1-1.5毫米。头状花序直径1.5-2毫米,在茎上排成狭窄的圆锥花序。 产山西中条山。 药用价值来源以南牡蒿的全草及根入药。夏季采收全草,切段,鲜用或晒干;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甘,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头痛,浮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