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开大学 |
释义 |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郭永怀、刘东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主页: 中文名:南开大学 外文名:Nankai University 简称:南开,NKU 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创办时间:191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龚克 知名校友:周恩来、陈省身、曹禺、吴大猷等 所属地区:中国天津 主要院系:文学院、数学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44个 硕士点:231个 博士点:172个 院士:11人 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创始人:张伯苓、严修 名师与知名专家(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聘任院士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南开文化(南开校名 南开校徽 南开校训 南开校歌 南开校花 南开镜箴 南开校钟) 发展历史(私立时期 国立西南联大时期 国立复建时期 解放后新时期) 综述南开大学本部位于渤海之滨,天津市卫津路94号,与天津大学毗邻。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 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现在,南开大学也是国家“珠峰计划”高校,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南开大学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南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南开大学占地210.2万平方米(合3154亩),建筑面积124.2万平方米。校园网络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347万册。除主校区外,还有迎水道校区(天津市内)、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市内)、泰达学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一校多区、合理配置、协调互动、全面发展的格局。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595人,其中本科生12669人,硕士研究生7820人,博士研究生3115人。此外,有留学生1845人,成人教育学生5808人,远程教育学生26373人。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7%,一些基础学科的读研率比较高,有的专业读研率达到75%左右。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知名的一百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即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本次版本数据截至2011年9月底) 南开精神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先生是南开精神的阐述者,他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而“爱国、敬业、科学、创新”是现代南开精神的精髓。 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办学特色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21个专业学院,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拥有77个本科专业,231个硕士点,172个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35个二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9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8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4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已达3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共4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列全国高校前十位,由于南开大学小而精的学科设置,所以南开学科精度更是名列国家前茅。 水平评估排座次 2007—2009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新一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显示,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化学学科并列全国高校榜首。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历史学在38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二;理论经济学在36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二;数学在61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三;社会学在30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三;工商管理在50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三;政治学在33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五;中国语言文学在47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69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在16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六;植物保护在16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六;应用经济学在68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七;物理学在55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八。公共管理在44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十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在35个参评单位中位居第十五。 24个一级博士授权点名单 哲学 理论经济学 (1998) 应用经济学 (2000) 政治学 (2005) 社会学 (20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6) 中国语言文学 (2000) 历史学 (2000) 数学 (1996) 物理学 (1998) 化学 (1996) 生物学 (1998) 光学工程 (1998) 电子科学与技术(2009)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5) 工商管理 (2003) 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 公共管理(2010) 法学(2010) 临床医学(2010)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20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0) 外国语言与文学(2010) 名师与知名专家简介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目前,南开大学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在2052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19人,教授723人,副教授78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含双聘院士6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选者120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8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陈茹玉: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家 程津培:有机化学家 葛墨林:理论物理学家 母国光:光学物理学家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 宋礼成:有机化学家 张伟平:数学家 龙以明:数学家 周其林:化学家 陈永川: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家 聘任院士卢世璧:骨外科专家 黄志强:肝胆外科专家 盛志勇:烧伤外科专家 陈香美:肾脏病学专家 王士雯:著名心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 付小兵:创伤外科专家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优秀科研成果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科研成果。2009年度被SCIE收录论文1120篇,被EI收录论文610篇,被ISTP收录论文163篇。目前承担的国家和教育部社科项目数、获得的科研经费数以及获奖成果数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6项,包括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有1篇入选(累计19篇)。南开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国APEC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 南开文化南开校名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 南开校徽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标志和宇体标志两部分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由来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当日夜里,洪水涌进天津南开中学。10月,在张彭春亲自指挥下,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为同其他学校学生区别开来,每名学生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纸制的紫 白色临时校徽。紫白是南开校色(紫色意取“紫气东来”),正是这枚紫白校徽,使学生们念念不忘自己是南开人。以后,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学校都要在饭厅里举行一次“水灾纪念会”。全体学生坐在饭桌前喝粥纪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开”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当年那个一样,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国六年水灾纪念”。 变化 后南开大学校徽由盾徽改为圆形校徽,与现用校徽不同之处在于底部的字样为南开大学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现在“TIANJIN“标志又改为了"1919",标志着南开大学的建校时间。 南开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现实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开大学的校训始创于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南开校歌由来 为巩固团体精神,南开在五四运动前就创制了校歌,编校歌的动议,是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南开同学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茶话会上,由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诞之歌——《oh Christmas Tree》。 歌词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校花西府海棠 南开校园内遍植西府海棠,每年四五月份,海棠盛开,色彩尤觉夺目,蔚为壮观。且西府海棠是南开校友周恩来总理最喜欢的花,总理在中南海的故居——西花厅,也以海棠而闻名。所以南开广植海棠亦含缅怀总理之意。 南开镜箴南开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容止格言,是流传于南开体系的大中学校,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镜箴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开学时节,新生们都会被要求背诵镜箴,不忘张伯苓老校长的谆谆教诲。 原文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来历 张伯苓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适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说校门入口处一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一直流传至今。 影响 镜箴一直流传于南开体系各所学校中,已经成为南开教育的一部分。南开的教师,都以镜箴来要求学生,使其着装合适、仪表得体,例如在重庆南开中学,每周一各个年级的班主任教师都会组织“着装检查”,对着装得体的学生予以嘉奖,对着装打扮不符合中学生风貌的学生给予训诫,检查的具体标准正是源自镜箴。每一位进入南开学校学习的新生,都会要求背诵镜箴,而且不时抽背。南开学生的入学手册上也专门印有镜箴,以及其来历和解释,接收新生的老师也会详细逐字逐句解释镜箴的含义。至今,南开学校的走廊、通道、寝室等处都设置有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刻有镜箴,既方便师生,也惊醒师生。 “四十字镜箴”不仅在南开流传开来,甚至还引起外国教育家和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来南开学校参观时,觉得南开学生的仪态和精神面貌与他在其他学校中看到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就特意询问校长张伯苓其中的原因。张伯苓颇为自豪地将伊利奥博士带到了镜子旁边,并将镜子上的箴言加以翻译和解释,伊利奥博士听后大加赞叹。他返回美国之后,特意将这个箴言告诉他人。美国罗氏基金会还特意派人来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寄回美国,刊诸报端,加以传扬。镜箴的影响是深远的,1916年,周恩来在南开《校风》报上发表了一则通讯:“我校事务室前所悬之大镜及上列格言,原为资警励全校师生之用。前次美人白崔克博士Dr.Buttrick来校参观时,睹之甚以为善。今格瑞里先生Mr.Greene致函校长索斯镜之撮影,并请将格言译作英文,同行寄去以为纪念,藉俟归美时,公之彼邦人士。”(《南开校风》,第26期) 南开校钟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着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沧桑感。每年新生入校,必到此钟处举行仪式。南开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的后广场,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斗换星移,沧海桑田,南开校钟虽非当日之钟,但对南开人来讲,南开校钟已经从有形之物化为一种无形的寄托,永驻在人们的心中。 当年的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我校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开旧时的照片,当时那口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为学校添色不少。九一八事变1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每日连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用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声震方圆数里。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而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则将炮口直接对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罹难,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野蛮劫掠,而万斤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张伯苓校长曾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在日本几个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但都杳渺无音,校钟终难逃被毁的厄运。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是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的。大钟的钟槌与南 京警世钟的钟槌共同出自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一对孪生姐妹。 新的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 如今伴随着悠悠钟声,一批批新生走进校园,一批批毕业学生离开南开,而张伯苓在南开被毁时所言的警句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则长久地驻留在历代南开人的心中。 发展历史自1919年创建以来,南开大学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有许多不平凡的经历。而在1919年到1949年这三十年间,她走过了艰难崎岖的历程。建立之初,她只是一所规模很小的私立学校,在严范孙先生和张伯苓校长的多方努力下,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日军蹂躏中华,南开热血儿郎岂可坦然坐视,纷纷投入火热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中去。1937年7月,天津沦陷之后,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此次“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语)。流亡南迁之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湖南长沙成立临时大学,继而再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7月至1946年7月西南联大最后结束,历经九年磨难,成为南开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1946年,南开复员之后遂改立为国立大学。复员之后,南开园得以重建。 私立时期南开大学孕育于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教育得不到重视。作为私立大学的南开大学在其成立的最初几年,是最艰难的一个时期。 1919年开学的时候,南开大学只有一所二层楼校舍,楼上办公,楼下吃饭。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这一时期,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北方私立大学中为第一家。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址不广、屋舍狭隘成了突出矛盾,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1923年6月,教学楼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学楼提名“秀山堂”,并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 1923年学校有新的发展,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1923年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至1937年,南开大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设备更加完善;办学方向开始有了变化,从照搬外国教育逐步走向适合国情的办学轨道;基本形成了南开大学的学风和校风。在校园建设上,1927年卢木斋捐资10万元,开始兴建“木斋图书馆”。1931年陈芝琴捐资建成“芝琴楼”。三十年代初,南开大学已经成为天津有名的风景游览区。 这个时期,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设备更加完善。1927年,学校成立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为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30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到抗日战争前夕,南开大学已经成为拥有3个学院、12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高等学府,学生429人,教职员110余人。 南开的学制和教学,开始时照办美国,这存在很大的弊端,引发了“轮回教育”事件的发生。1928年春,学校指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地提出以“土货化”为本校今后发展的根本方针。“土货化”方针的提出,是南开大学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南开大学的校务管理,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效益,在当时的全国私立大学中都是比较好的学校之一。当时,天津流转一种说法,“天津卫有三桩宝:永利(化工厂,华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南开和《大公报》”。 1937年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中央通讯社当时从天津报道:30日下午2时“日炮队亦自海光寺向南大射击,其中四弹,落该院图书馆后,刻已起火。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学校“门外桥头,有日军数名,荷枪而立”。从此,南开大学校园遭受了日军侵略者八年的蹂躏。南开大学被毁,是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初步统计财产损失300万元(法币),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30日下午,张伯苓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31日,蒋介石约见张伯苓等人,张即席表示:“南开已被日军烧掉了。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只有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建一个南开。”蒋以明晰诚恳的话语安慰张:“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 国立西南联大时期1937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校址位于长沙城东的韭菜园,主要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1946年5月4日,联大全校师生举行结业典礼,西南联大正式结束。接着举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碑文中写到:“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国立复建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 重建南开园的工作,从接受校产开始,复校以后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修理了芝琴楼作为女生宿舍,修理了思源堂并提前竣工胜利楼,作为教室和校部办公室,修理了原日本中日中学作为男生宿舍,建设东南百树村平房作为教授宿舍。为复员后的南开大学初步奠定了基础。 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先生代理校长。 解放后新时期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 、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 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学校领导创办人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1949年拒绝去台湾,留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曾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严修(1860-1929)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出生。汉族。世业盐商。幼年受传统教育,饱读经籍。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清翰林院任职。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但他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史,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 严修大力推进民间办学,热心于乡里兴学。开始以学馆为基地,改革旧式教育,推进“西学”传播。先约张伯苓来教家塾(时称“严馆”),习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开津门西学之先。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堂,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研究所等多种教育机构。 严修提倡女子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女学倡办者之一。1902年创办的严氏女塾,被《大公报》称为“女学振兴之起点”。1905年将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成为一所正规的民办女子小学。并在私宅创办了“保姆讲习所”(幼儿师范)及严氏蒙养园(幼儿园),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骨干。 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严修的重大贡献是筹设南开学校。1902年到1904年间曾两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1904年春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之后与张伯苓决定将严馆和王(益孙)馆合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1904年10月,中学正式开学,聘张伯苓为监督(即校长)。这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严修作为校董,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资助学校发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对南开也有很大影响。1918年与张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学教育。1919年二人又共同创办南开大学,此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到1928年,独具特色的南开系列学校(小学、中学、女中、大学)终于全部建成。 严修晚年还在天津倡组了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等多种,现辑录出版的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著作。严修不仅通经史、习数算,还研究泰西之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其书法秀逸浑雄,颇有功力,为当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其还善诗歌,与赵幼梅、王守恂同被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 1929年3月15日南开“校父”严修在天津病逝,享年69岁。遍及全世界各地的南开校友捐款,在南开中学建“范孙楼”,并塑造了铜像。1992年,南开大学又塑铜像于校园,以此来纪念严修一生矢志新学的功绩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历任校长张伯苓(1876-1951),字寿春,著名教育家,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何 廉 (1895-1975),字淬廉,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创办人,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杨石先(1897-1985),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23年加盟南开大学,1949年至1950年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7年至1969年、1979年至1981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臧伯平(1913-2005),又名臧树棠,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滕维藻(1917-2008),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世界经济博士导师。1981年10月至1986年1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母国光(1931- 2012),1986年1月至1995年8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侯自新(1941- ),1967年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数学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至2006年5月任南开大学校长。 饶子和(1950- ),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执行理事。2006年5月26日至2011年1月10日接替侯自新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12月19日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龚 克 (1955- ),原籍湖南长沙。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2011年1月11日起接替饶子和任南开大学校长。 历届党委书记王金鼎(1920-1997),河北定州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5月担任校党委书记。 楚 云(1923-),原名李家辉,河北束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臧伯平(1913-2005),又名臧树棠,汉族,河北省唐县人。建国后先后担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朱子强(1919-1984),河北辛集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张再旺(1918- ),江苏南京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西藏自治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滕维藻(1917-2008),汉族,江苏省阜宁人,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2年9月-1983年9月代理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李 原(1921- ),山东平原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建国后,历任《云南日报》副总编辑,省委常委,昆明市委第一书记,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温希凡(1929- ),辽宁法库县人。1950年毕业于东北行政学院历史系。1988年调任南开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后任党委书记。 洪国起(1937- ),回族,北京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4月至2002年4月,历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薛进文(1956- ),山西大同人,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2002年4月至今,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何廉和他的经济研究所(一) 南开经济研究所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历史悠久的高层次经济研究机构。其前身是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经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何廉建议,并在张伯苓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于1927年9月10日成立。何廉作为创办人,兼任委员会主任。只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中,南开就拥有何廉、方显廷两位。 南开元老、南开大学已故秘书长黄钰生先生对于经济学教授何廉在南开大学扬名海内外过程中的作用,格外看重,反复强调:“何廉对于南开大学的整体,对于张伯苓个人的影响,比任何其他人都大。虽然何廉半路上做官去了,但他和南开大学的关系始终未断。抗战期间不也是何廉把经济研究所恢复起来的吗!就学校的财政上说,有许多事情是听何廉的主张。” 1927年7月,在何廉的提议下,南开大学设立的社会经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何廉担任主任导师兼财政学和统计学教授。这一年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中,何廉提出了“土货化”的发展方针,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突出强调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国情。何廉在南开满怀热情地开始了他的经济学教学“中国化”。 1928年1月,创办《统计周刊》,每周一随天津《大公报》发行,后曾更名为《经济研究周刊》(1930)、《经济周刊》(1933),至抗战爆发后停刊。1928年 英文版《南开统计周报》(Nankai Weekly Statistical Service)创刊,后曾更名为《中国经济月报》(Monthly Bulletin on Economic China,1934)和《南开社会经济季刊》(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1935)。 1929年1月,方显廷受聘来南开任教,此后成为何廉长期的得力助手和合作伙伴,在他们的领导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的各项工业和农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1931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正式成立,何廉任院长。何廉上任后励精图治,积极推进经济学教学合理化的工作,同时他广泛吸纳人才。抗战前,他的麾下群贤毕至、大师云集,方显廷、张纯明、陈序经等,以及后来的吴大业、李锐、杨敬年等在学术界都是各领风骚。 何廉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不尚空谈,勇于革新;胸怀开阔,诚挚待人。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员阵容和锐意进取的研究群体。至抗战前,先后任教授、研究导师和研究员的有方显廷、张纯明、丁诘、李适生、陈序经、李卓敏、林同济、袁贤能等,可谓群贤毕至,各师荟萃;后来者如吴大业、鲍觉民、陈振汉、杨叔进、李锐、冯华德、杨敬年、傅筑夫、丁洪范、谷源田、钱荣望、滕维藻、宋则行(宋侠)等,多为南开毕业或受过西方教育的少壮经济学者,道德文章,各领风骚。研究所经十年努力,不独在校中独树一帜,而且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之权威机构”,其出版物驰名全球。1935年,南开经济研究所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大学、协和医学院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第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联合组成“华北农村协进会”,何廉被选为协进会主席,方显廷任秘书长。 从何廉初到南开至1936年,这10年间,南开大学经济系和经济研究所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南开大学经济系教学与科研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南开经济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代表着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方向,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二) 当时盛传南开有三宝,经济研究所即为其一。南开“素以经济系睥视国内,尤以经济研究所获得中外一致赞誉”。南开经济研究所“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机构,其出版物驰名全球”。 经济研究所创办之初就开始了对天津物价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编制了在当时极具权威的南开物价指数。其后,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诸如山东、河北两省移民东北问题,华北地区工业化问题,以及当时经济发展中的其他许多问题。他们先后就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出版了英文版的《南开社会经济季刊》,并开始成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35年秋,南开经济研究所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十人,他们在1937年6月毕业时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教育部承认的第一批经济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学生第一学年,在导师指导下读完规定的基本课程;第二学年选论文题目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这种注重实地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高级经济学人才的做法,影响了中国上世纪30年代乃至以后的大学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破坏,经济研究所先随学校迁至昆明。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原先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中断。但物价指数的编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都在继续进行。1946年冬,南开经济研究所从重庆返回天津。除物价指数的编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外,其他研究及出版工作大都没有恢复。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新中国建立。 1959年,周恩来总理回母校南开大学视察,肯定了经济研究所的重要贡献。 组织结构专业学院文学院 ●历史学院 ●哲学院 法学院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经济学院●商学院 数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学院 ●软件学院 ●汉语言文化学院 日本研究院●泰达学院 ●泰达生物技术学院 泰达应用物理学院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药学院 ●旅游与服务学院 科研机构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组合数学研究中心 ●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管理教席 ●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欧洲研究中心 ●虚拟经济与管理中心 ●南开大学老教授工作部 ●南开大学实验室信息平台 WTO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智库研究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 逸闻趣事一堂课换来一幢楼 在南开大学校园内中心花园的南侧,屹立着一幢宏伟建筑物,它就是著名的“思源堂”。思源堂始建于1923年,1925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它是科学馆,也就是理科教学楼,在当时为全校最考究的一座建筑。整幢大楼具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共三层,底层半层“卧”入地下,即地下室。高台上的大门前是六根古罗马大石柱,门旁两盏大灯。灯盖朝天,造型别致;铜制灯架,闪闪发光,显得富丽堂皇。 追溯思源堂的诞生,里面蕴藏着一段有趣而动人的故事。首先要谈一位与思源堂有密切关系的人物,那就是当时的南开大学化学系系主任邱宗岳教授(1890—1975)。邱宗岳出生于浙江省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5岁进私塾,1905年应秀才考试,名列县榜榜首,16岁转学新学。1910年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同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71人一起赴美留学。邱宗岳1920年学成归国。深受张伯苓校长教育救国精神的感染,1921年,他来到建校刚刚两年、待遇较低的私立南开大学任教,并创建了化学系,任主任。这是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建立的第二个化学系。 1922年12月初,美国罗氏基金团(即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南开大学参观考察。他们听了邱宗岳用英文讲授的普通化学课。邱先生授课水平之高,令罗氏基金团十分震惊,认为南开大学教学质量不同寻常,教师治学有方,毅然决定捐款12.5万元,为学校建设科学馆。事情立即轰动了全校师生,大家兴高采烈地相互传递着这一喜讯:“邱先生的一堂课换来了一幢楼!”不过罗氏基金团捐款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国内筹得另一部分。张伯苓校长正在为难时,袁世凯的婶母袁太夫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十分着急,立即命儿子袁述之认捐。一向热心教育事业的河南企业家袁述之奉母命捐款7万元。 南开大学私立时期的建筑几乎都是靠捐赠建成的——张伯苓校长一向自称 “化缘的老和尚”。思源堂的“思源”二字取自成语“饮水思源”,同时也有“思袁”之意,以此纪念两方捐助者。思源堂楼梯的正中,有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这座楼建成的经过。 邱宗岳不仅用他的高水平授课为学校赢得了一座楼,而且他多才多艺,在建筑方面也很有造诣。思源堂就是由他一手设计并且督建完成的。建筑面积3952平方米,供理工系科使用。1929年,邱宗岳兼任理学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化学系师资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我国主要化学教育基地之一。 思源堂是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化学家伉铁镌、植物学家殷宏章、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刘晋年、江泽涵和陈省身等大师级学者都曾是思源堂里的莘莘学子,在那座教学楼内度过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1998年,思源堂被列为天津市重点保护二级历史风貌建筑。2004年,为迎接南开大学建校85周年,经学校研究决定和天津市文物局批准,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对思源堂进行了清洗和修补,使得这幢气度不凡的大楼能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知名人士民族人物张伯苓:教育家 严修:教育家 周恩来:革命家 于方舟:革命先烈 学术人物陈省身:国际数学大师,沃尔夫奖得主,邵逸夫奖得主,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吴大猷:著名物理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刘东生:环境地质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泰勒”奖得主 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江泽涵:著名数学家、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刘晋年:著名数学教育家 殷宏章: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叶嘉莹:古诗词大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范曾:著名画家 邱宗岳:著名化学家 郑华炽:著名光谱学家、物理教育家 李济: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汤用彤: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 吴大任:著名数学家 宁恩承:东北大学奠基人 何廉:著名经济学家 方显廷:著名经济学家 陈序经:社会历史学家,教育家 杨敬年:中国发展经济学之父 何国柱:著名核物理学家 何炳林:著名化学家 申泮文:著名无机化学家 杨石先:著名化学家 母国光:著名光学家 姜立夫:中国现代数学鼻祖 雷海宗:著名历史学家 郑天挺:著名历史学家 汤用彤:著名哲学家 蒋廷黻: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继侗: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 黄仁宇:历史学家,“大历史观”倡导者 饶毓泰:著名物理学家 刘国光:著名经济学家 杨翼骧:历史学家 谷书堂:著名经济学家 陈振汉:著名经济学家 杨恩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滑铁卢大学终身教授、首席科学家 鲍晓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渥太华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首席科学家 牟益斌:世界银行总部高级经济学家、第一位从中国直接考入世行的华人 阮忠进: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算子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张震: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IEEE会员 苏其昌: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教授 王韬: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金守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张国刚:历史学家 李其: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德州奥斯汀大学终身教授 白聚山: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 张俊森: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 秦承忠:著名经济学家、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张俊喜:香港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 赵晓: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 任玉岭:著名经济学家 王一鸣:著名经济学家 政治人物现任: 马馼:中共中央委员,国家监察部部长 徐绍史:中共中央委员,国土资源部部长 王毅:中共中央委员,中台办、国台办主任 罗保铭:中共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 王金山:中共中央委员,原安徽省委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支树平:中央纪委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局长 邢元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天津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王安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叶冬松: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河南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 宋哲:中国驻欧盟全权大使 孙寿山: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 董云虎: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李勇:财政部副部长、中投执行董事 窦玉沛:民政部副部长 历任: 蒋心雄:原核工业部部长 吕聪敏: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田曾佩: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 陈德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 郭树言: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 朱恩涛:国际刑警组织终身名誉副主席,原公安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副部长级)、副总警监 经济建设主战场(金融保险部分) 郭树清:中国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项俊波:中国保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杨明生:中国人寿董事长 万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其他 董守义:中国篮球之父 王振耀:中国的公益事业开拓者、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关牧村: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鲁园:著名演员 关于校址现有校区本部: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校本部始建于1922年3月,当时由于南开大学原址位置狭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改在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租下400余亩土地建设新教学区,后因日军侵华战争被毁,在战后复建。 迎水道校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100号,占地面积207亩,建筑面积8.2 万平方米,距校本部3公里。始建于1983年,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主要承担部分大一新生的培养工作,曾获天津市花园式校园称号。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位于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街23号,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2000年8月投入使用。 新校区津南校区:根据天津市的规划,南开大学在津南区建立新校区。建筑工期始于2011年6月,预计2013年9月完工,投资达32.5亿元。津南校区占地25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全日制学生21000人。一期建设74万平方米,2013年基本建成,满足1.2万人使用需求,学生规模将达到两万人,将有11个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区。二期建设期从2013年至2015年,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进驻学生数将达到3万人。可持续发展建设期从2016年至2050年。 广州校区:增城职大教育奥鹏学习中心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