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中山植物园 |
释义 | 南京中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定为现名,实行了园、所一体的体制。1970年划归江苏省领导,1993年实行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园林简介南京中山植物园坐落于南京市东郊的国家级钟山风景区内,占地186公顷,背倚苍翠巍峨的钟山,面临波光潋滟的前湖,傍依古老壮观的明城墙,遥对闻名中外的中山陵。园中气候温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秀色天成,风光旖旎,既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又是一个奥妙无穷的植物王国。 七十年来,经过植物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京中山植物园已成为一座享誉中外,集科研、科普和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植物园。作为中国中、北亚热带的植物研究中心,植物园保存植物3000种以上;建成专类园(区)10个;拥有馆藏标本70万份;设有观赏植物中心、药用植物中心、植物信息中心、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华东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自八十年代以来,植物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600多个单位保持着种苗、标本和图书资料的交换关系;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建立了我国第一对国际友好姊妹植物园,该园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雷文博士被聘为南京中山植物园名誉主任;还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园等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是中国最早加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植物园,为IUCN濒危植物委员会成员;成功地主办了亚洲史上第一次国际植物园学术讨论会及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 南京中山植物园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四大植物园之一,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亦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为“植物阆苑”,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游览者30万人次以上。这是为了纪念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9年破土动工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国家植物园。位于紫金山南簏,依山临水,景色天成。创建以来,几遭破坏。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现以逐步发展成为以北亚、中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为重点的研究机构。园内珍藏有腊叶标本70余万份。以资源植物的发掘、利用和改造为方向,先后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推广。近年来开始重视了植物种子资源保存的研究。 南京中山植物园又分为北园和南园: 北园是老园区,是我国中、北亚热带的植物研究中心,拥有专类园(区)10个;设有观赏植物中心、药用植物中心、经济植物中心等以及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还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拥有馆藏标本70万份。南园是中山植物园于1999年起开始建设。 目前拥有以热带植物宫(三片叶子造型)为主体的11个区域,分别是展览温室、禾草园、水生园、城市景观植物区、岩石园、森林休闲区、孢子植物区、竹园、经济植物展示区、植物迷宫和原有的盲人植物园,收集活植物共3000余种。南园于2007年国庆对社会开放,并命名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博览园”,以展示植物景观为主,兼顾科学普及和休闲游览的功能。 地理交通南京中山植物园坐落于南京东郊的国家级钟山风景区内,占地186公顷,背倚苍翠巍峨的钟山,面临波光潋滟的前湖,傍依古老壮观的明城墙,遥对闻名中外的中山陵。园中气候温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秀色天成,风光旖旎,既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又是一个奥妙无穷的植物王国。 交通:乘游3路、20路、315路车可达。 传承与发展八十年来,经过植物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京中山植物园已成为一座享誉中外,集科研、科普和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植物园。作为我国中、北亚热带的植物研究中心,植物园保存植物3000种以上;建成专类园(区)10个;拥有馆藏标本70万份;设有观赏植物中心、药用植物中心、植物信息中心、植物迁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华东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自八十年代以来,植物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600多个单位保持着种苗、标本和图书资料的交换关系;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建立了我国第一对国际友好姊妹植物园,该园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雷文博士被聘为南京中山植物园名誉主任;还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园等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是中国最早加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植物园,为IUCN濒危植物委员会成员;成功地主办了亚洲史上第一次国际植物园学术讨论会及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 既有艺术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四大植物园之一,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亦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为“植物阆苑”,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游览者30万人次以上。 门票信息成人票15元 儿童身高1.3米以下免票,本地老人证和军官证免费 园内设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南京中山植物园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在我国植物物种保护、科普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中、北亚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也是南京市环境优美的风景点之一。。通过省市各有关方面的多方协助与支持以及植物园本身的不懈努力,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建设项目从1999年起开展。 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按照景观侧重点分为11个区域:展览温室、禾草园、水生园、城市景观植物区、岩石园、森林休闲区、孢子植物区、竹园、经济植物展示区、植物迷宫和原有的盲人植物园,收集活植物共3000余种。这11个区域均以展示植物景观为主,兼顾科学普及和休闲游览的功能。南园于2007年国庆对外开放,南园项目已经正式命名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博览园”。 (一)展览温室位于前湖西北部,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造型似三片晶莹的绿叶飘落在紫金山下、前湖之畔。温室内主要收集热带地区植物2000余种,按照植物的原产地、生态习性及营造景观的需要,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Ⅰ区收集和展示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热带果树、、热带观赏植物400余种;Ⅱ区收集展示热带潮湿地区植物近千种,游客在这里可看到藤蔓悬垂缠绕和附生植物形成的等热带雨林中的奇特景观;Ⅲ区保存引自美洲、非洲和澳洲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600余种,收集有澳洲特有的植物瓶干树(Brachychiton rupestris),原产南非的珍稀植物龟甲龙 (Discoria elephantipes) 和拟态植物生石花 (Lithops) 等。同时,结合植物的种植,在温室内部通过地形塑造、小品建筑等手段营造具有植物原产地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展现地球上广大热带地区的美丽风情。 展览温室向游客们展示了自然界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市民和青少年在游览中了解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强化“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环保意识,它不仅是江苏省物种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实验中心,也是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禾草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在草坪和地被植物种质资源及育种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南京中山植物园禾草园是国内第一家以收集展示禾本科植物的专类园。 禾草园将以草坪和观赏草为主进行整体造景,并对粮食作物、牧草、草坪草、观赏草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种类等进行集中展示。计划搜集禾本科植物100余属400余种(品种)。建成后的“禾草园”不仅作为该所研究成果的展示基地,也将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的科普基地和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 禾草园位于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东侧三角地位于新的主入口东侧,地势平坦,略具起伏,非常适合建设以草坪、观赏草和地被植物为特色的专类园区。在这里,可以展示中国东部独一无二的“四季常绿、四季花开”的草坪及地被植物景观。 禾草园分为矮墙小院区、草坪休闲区和品种展示区三个主要部分。 1、矮墙小院区 。 由南园主入口进入并右拐,可以看到一组由石砌矮墙与绿篱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其间并有木板平台与水池等,各种观赏草和地被植物以矮墙为背景、以花镜的形式布置在院中,向游客们展示多姿多彩的观赏草世界,也为人们在生活中布置自家庭院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 2、草坪休闲区。 位于禾草园的中部区域,盲人植物园东侧。以大面积较为完整的草坪和树姿优美的散置的乔木形成宁静、安逸的疏林草地景观,充分发挥草坪、观赏草及地被植物的观赏特性。大草坪周围安排较为密集的乔、灌、草立体配置树丛及花镜,把园外道路上的喧闹隔开,为休息的人们创造更为幽静的氛围,同时也丰富了草地景观。 3、品种展示区 。 禾草园的北部,集中展示国内外禾草植物100余种,以自然弯曲的小径把展示区分为若干小区,把草坪、牧草、经济作物等不同种类的禾草植物分门别类予以安排,同时兼顾观赏性及科学性。 (三)水生园中山植物园多年来一直对水生观赏植物、水生经济植物、自然湿地系统以及水生和湿地人工生态工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推广运用,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在南园中建设水生植物园,不仅可以利用前湖广阔的水面和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创造以水生植物为中心的优美的休闲、游憩场所,还可以建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水生观赏植物和水生经济植物研究中心。 水生植物园位于前湖及周边的月牙池和溪流等区域,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应用特点分为自然水生植物区、水生花卉区、水生经济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展示区,面积为2公顷。 1、自然水生植物区。 利用前湖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近10公顷的水面和曲折多变的湖岸线,形成景观丰富、充满野趣的自然植物观赏区。主要安排在前湖的南侧,在沿湖的浅水区布置芦苇、茭草、菖蒲、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及萍蓬草、水浮莲等漂浮植物,在较深的水区植苦草、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等沉水植物。自然水生植物区布置错落有致,疏密的当,力求自然天成,着重表现水生植物的自然野趣。 2、水生花卉区 。 在月牙池内及两侧湖岸,重点展示植物园已收集的260种荷花、16种睡莲以及有“莲中之王”美誉的克鲁兹王莲(Victoria cruziana) 和亚马逊王莲(Victoria amazonica) 。王莲原产南美亚马逊流域,不能在南京露地过冬,植物园科技人员早春在繁殖温室里育苗,当室外温度达到其生长要求时才能把王莲种植到露天的王莲池里。王莲具有硕大的绿叶、雍容华贵的花姿,被称为水生花卉中的王者,待到夏季花繁叶茂时,王莲池中百株王莲竞相开放的壮观场面,可谓全国之最。荷花的风姿绰约,睡莲的楚楚动人,加上各种浮水水生花卉在水面形成一片片亮色,区内沿湖岸、堤岸布置黄菖蒲、马蔺、溪荪等水生花卉,还有王莲巨大的盘形叶片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承载能力让游客大开眼界。水生花卉区是水生植物园的观景重点,同时也为毗邻的大型展览温室增色不少。 3、水生经济植物区。 位于月牙池的东南,成片有序地布置水生经济植物如菱、茭白、席草、慈姑、荷藕、芡实等30余种,可让游客了解形形色色的水生经济植物。 4、湿生植物区。 位于月牙池的北部,现有部分沼泽地,模拟自然湿地植物群落布置池杉、垂柳、河柳、枫杨、两栖蓼、水蓼、苔草、芒苇、海芋、芦竹、毛茛等湿地植物50余种,形成十分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和景观效果。湿地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鸟类、鱼类以及其它水生和湿生生物的生活和栖息地。在湿生植物区以木栈道和汀步的形式,使游客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湿生植物的板状根、膝状根等等特殊的生态特征,从而领略到自然界的奇妙。 (四)城市景观植物区作为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中山植物园多年来一直从事着植物的引种驯化和培育新品种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适合江苏乃至华东地区在城市园林绿化当中推广及应用的植物种类的研究。 城市景观植物区位于展览温室西北部空间开敞的位置,主要向广大游客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展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种类,比如七叶树、银鹊树、紫茎、乐东、拟单性木兰、美国山核桃、连香树、秤锤树、南方红豆杉、粗榧、山茱萸、绣球荚蒾、火炬花、石蒜等等,其中一些植物种类目前在城市园林绿化当中应用不多甚至还未得到应用。通过采取城市园林绿化时常用的植物配置方法及造景手段,运用独具特色的植物种类,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拓宽了思路,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多更好的植物种类应用到实际当中去,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岩石园位于展览温室北部,因有自然高差的存在并且在修建展览温室的时候又加开挖,这里形成高达4米的土坎,在景观设计时将护坡以自然置石的方式进行搭建,避免了面目呆板的挡土墙的出现,同时也为各种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自然块石之间留有种植空间,种上藿香蓟、匍匐婆婆纳、老鹳草、白芨、石蒜、桔梗、沙参、淫羊藿、酢浆草、水仙、各种石竹、景天类等植物,为光秃的石间带来勃勃生机,石台阶穿过其间,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这些形态小巧而又造型奇特的植物种类。 (六)森林休闲区位于南园北部,太平门路南侧。这一片区域原本就有繁茂的植被,幽静的氛围,所以规划为森林休闲区。对林下原有的杂乱植物进行适当清理,以组团的种植方式配置林下灌木和耐阴地被,如八仙花、八角金盘、洒金东瀛珊瑚、厚皮香、石蒜、蝴蝶花、连钱草、吉祥草、沿阶草、诸葛菜等,重点区域适当丰富植物种类,同时,修建木栈道穿林而过,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木平台,游客的活动路径遵循木栈道的导向,游玩之余还可在木平台上小憩片刻,这样既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大自然的保护。 (七)孢子植物区孢子植物是一大类特殊的植物的总称,它们以孢子而不是种子的形式进行繁衍。孢子植物主要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五类。 大多数孢子植物需要庇荫并且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因此孢子植物区也选址在展览温室与明城墙之间的密林中。这里的林下光照较少,并有形成多年的小溪流穿过,经过适当的小幅度改造,增加一些林中小径,在林间增加雾喷设施,既增加了植物所需的空气湿度,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以各种方式种植和培养本地区适生的孢子植物,主要是蕨类和苔藓植物,如鳞毛蕨、星蕨、凤丫蕨、蹄盖蕨、仙鹤藓、绢藓、青藓、灰藓等,将游客引入到又一个奇妙多姿的孢子植物世界。 (八)竹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有多年研究竹类的历史,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利用中山植物园在竹类研究中的优势,在前湖西侧新建一个竹专类园,展示华东地区的观赏竹类,如毛竹、金镶玉竹、桂竹、乌哺鸡竹、茶杆竹、紫竹、淡竹、苦竹、孝顺竹、鹅毛竹、菲白竹、菲黄竹等,竹林间环绕小径,营造出安静清幽的氛围。 (九)经济植物展示区位于南园西部角落,主要收集和展示南京中山植物园有研究基础的十字花科、伞形科、薯蓣科植物等有重大经济利用价值的植物。 (十)植物迷宫用修剪绿篱分隔开的小径构成植物迷宫,在植物迷宫的周围布置儿童游戏器具,作为儿童的活动场地。 (十一)盲人植物园是国内首家、规模最大的盲人植物园。按照盲人的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设置盲道、护栏,并选择叶形奇特、质感鲜明、具有香气、树干和枝条光滑无刺的植物,使盲人可以通过触觉、嗅觉来认识植物,再结合盲文和语音介绍使盲人能够学习和了解植物。 历史1925年3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愿望,在南京东郊钟山主峰南麓建造了肃穆、宏伟的陵寝。为了保存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团体向中山陵园所赠送的名贵花草、树木,1929年在中山陵西侧、明孝陵附近划地建立了"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曾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炮火摧残的中山植物园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但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风景名胜,而且成为国内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植物学研究方面,在1934年7月中央研究院建立的动植物研究所的基础上,经过合理调整,于1950年10月调集以植物分类学家裴鉴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在南京建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1954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将工作站迁到南京东郊与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进行合并、扩建,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该园背倚钟山,面临前湖,占地186公顷(合2800余亩)。为了使植物研究的方向任务有应有的体现和发展,1960年6月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并保留中山植物园名称和功能。此后一直保存了所、园一体的建制,使植物研究和植物园建设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南京植物研究所和中山植物园的初步成长和发展首先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建造科研办公大楼、试验研究温室、购置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创造了必要的研究工作条件,我们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几次来园视察并作指示,极大地激发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新老几代植物科学工作者和广大园林职工在建园初期,尽管物质资源相当匮乏,十分艰苦,然而干部和员工的劳动热情却十分高涨。经过十几年的忘我工作、辛勤劳动,到1966年"文革开始时,已建立起"苗圃试验区"、"药用植物园"、材用树种园"、"松柏园"、"树木园"和"分类园"共700余亩,建成了温室2000多平方米,科研大楼拥有植物标本40余万份,在开发利用药用植物、速生树种的引种驯化、木本粮 油选种育种和植物植被资源调查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志》、《江苏植物志》 、《江苏药材志》等数十部志著和大量研究论文。引种成功了岩蔷薇等取代进口的工业原料植物,特别是在裴鉴所长领导下,以薯蓣科为对象,进行了综合研究,为国内同行运用多学科手段进行植物系统演化研究率先做出了成功的样板,此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了甾体原料药的生产,结束了我国激素类药物依靠进口的历史。还与4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植物园建立了种子苗木交换关系,引进了油橄榄、速生柏和优良绿肥等植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植物学界和园林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林彪、江青、康生这一类带着政治野心和私人欲望的野心家的阴谋活动,造成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极度混乱。园、所也一无例外地陷入了无法正常工作的状况。老专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年轻一些的被说成走白专道路,连研究对象--树、草、花也被划为资产阶级"成分",而大批职工亦被按照"敌我"界线排了队。就在这种敌我混淆,黑白颠倒的极左思潮的冲击下,中山植物园的厄运接踵而来。1969年某"机关"决定"借用"植物所房屋,1972年又进一步强令植物所搬迁,把全部房屋让给该机关使用,而该机关也对办公大楼按照"干部休息"的要求作了改造的计划。在这"蚕食"过程中,植物所全体职工,带着"斗、批、改"的任务,又重演了一次抗战时出现过的"辗转迁徙"。他们先是被赶到南京师范学院,继而又下放到六合农村,后来又到江浦老山林场锻炼,接着要与省农科所合并,最后又搬到停办了的南京农学院进行名目繁多的政治运动。这期间还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1972年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史》一书作者,80高龄的李约瑟先生来到南京,指名要看看中山植物园。接待人员只好以"植物园人员外出斗、批、改"为托辞而婉言谢绝。可是,李约瑟说,"我研究中国科学史数十年,早就想亲眼看一看世界闻名的中山植物园。人员去斗、批、改了,植物不去斗、批、改,能不能让我去看看植物?"结果还是遭到拒绝。他只好抱着终生遗憾,心酸泪溢地离开了南京。以后又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等外宾指名要看植物园,有关部门仍以"维修"为名,谢绝参观。在国际交往上很被动。 1969年所谓"借房",实质是某机关的少数人看中了植物园这块风水宝地,借口"战备需要",采取先借用房屋,后强令搬迁的政治权术致使植物园遭到毁灭性破坏。"借房"初期,植物园的办公用房被全部占用,植物园里的大批树种被砍伐,试验苗圃被辟为水稻田和菜园,高大的温室种上了黄瓜、茄子和辣椒等蔬菜,大量名贵的热带花卉苗木被扫地出门,唯一剩下的是一棵高悬屋壁上的薜荔。在700多亩的中心区域内,被占用的土地达200多亩。在试验区内放鹅、牧羊、人畜践踏,致使植物园无法管理。占领人员随便摘吃杂交试验树的果实,使科研成果付诸东流。连种植了周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油橄榄的园地也不能幸免,水土保持被严重破坏,还间种着农林部规定不准间种的作物,使这一从国外引进的树种的成长、发育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总之,即使 在"借房"期间对科研工作的损害也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至于强令搬迁所造成的各方面损失就更令人痛心了。 由于限时限刻强令搬迁,研究工作全部停止。在搬迁过程中,浸制的生药标本经颠簸运输基本上作废。植物标本搬到新址,由于房屋不合适,雨季一到,发霉变质。从国内外引种的植物大量丧失,名贵树种被破坏,如全国岩蔷薇原料的良种基地(已为国内摆脱定香剂进口作出贡献)被全部砍除,60多亩药用植物园损失巨大 。"亚、非、拉"植物引种区变成了进驻者的菜园;试验苗辅成了水稻田。由于新址无适宜的试验场地,人员无法落脚,造成人分两地,园分两摊,首尾不能相顾,一般栽培尚且困难,科研工作更难开展。近二十年辛勤栽培的植物,本来正是进行科学研究为工农业生产作出贡献的良好时机,却因少数人的极左、愚昧加私欲而丧失殆尽。此外,占住园内的各部门为了争种蔬菜,提出"见缝插针"的口号,肆意砍树种菜。如在一处苗圃地,一次被挖除的苗木竟达一千多株,他们甚至竟派人放哨,偷砍竹子,有时一次就达数百根。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人们从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中考虑了一系列极具尖锐性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被林彪一类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了,完全搞得"走了样"(当时仅能认识到这个程度)。尤其是1971年底和1972年初,毛泽东同志为"二月逆流"错案平反、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要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在这期间周恩来同志在许多场合指出要把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和批判极"左"思潮结合起来。在文化教育方面,周总理又提示有关人员,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人民日报》也作了相应的宣传报道,这一切都反映了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的心声。自从林彪反党集团被揭露以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职工强烈要求所领导向上反映情况,植物研究所领导多次向上级提出报告,要求归还被占用的房屋和园地。可是,一封封信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之后,植物研究所从领导到员工由气愤变成了气馁,再由失望变成了绝望。眼看全国上下都对极"左"思潮有所认识,而当时江苏省少数头面人物却仍在处心积虑地要搞掉中山植物园,解散这支科研队伍,这一切不能不使人们义愤填膺。 1973年3月,邓小平同志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年底又出任中央军委委员。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邓小平同志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对各方面的整顿工作,使国民经济有了转机。这一切,植物研究所的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并不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内情,却凭着朴素的直觉,认定邓小平同志是值得信赖的。于是,鼓起勇气,抱着一线希望,给邓小平同志写了封长达5000余字的人民来信,并在研究所发起了签名活动。当经办人拿着人民来信到处找人签名时,有的人边签名边叹息道:"又来签名了,有什么用啊!"经办人为了鼓舞士气,毫不含糊地回答:"有用!这次一定有用!"信写 好了,可是怎么把它寄到邓小平同志的手上呢?研究所的领导绞尽脑汁,最后选定了两个途径:一个是由出差人员从石家庄邮局发出人民来信。为了扩大影响,他们把打印好的36封信同时寄给36处负责同志或有关部门;另一个则是通过人托人的办法把信交到邓小平同志的手中。1974年6月中旬,这些寄托着植物研究所干部群众对邓小平同志无限信赖之情的信终于被发出了。 究竟是哪一封信到达了邓小平同志的手中,至今仍然还是个谜。不过根据可靠物证可以推断出如下经过:1974年6月25日上午,邓小平同志接到植物研究所干部职工写给他的人民来信。当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在信上快速扫描时,他的双眉越锁越紧了。随后,他习惯地点燃一支烟,一边仔细地阅读来信,一边陷入了沉思。信中所说的南京中山植物园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身为指挥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京沪杭战役总前委书记,他曾经到过这里。而如今,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这样一座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世界闻名又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植物园,竟然无处安身,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如不迅速恢复,损失将如何估量啊!想到这里,他猛地揿灭了烟头,提起笔来写了一个态度坚决的退房批示,其中明确写道:“如来信属实,应坚决归还”。 当天下午3时40分,国务院值班室人员拨通了江苏省委的电话,查问有关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情况,要求江苏省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很快将邓小平同志的批示连同江苏省植物研究所人民来信的影印件转给下属单位,要求迅速查处上报。7月30日,江苏省委和有关单位在查明情况以后,经过协商,终于落实了归还方案。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这一切在快速进行时,植物研究所的干部群众也隐隐约约的听到一些风声,他们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听天由命的。可是,当归还植物园的喜讯传来时,他们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1974年11月他们带着幸存的几十万份植物标本和成箱成捆的研究资料重返阔别数年的故园时,很多人还觉得恍如梦中。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植物研究所的负责人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么快就落实了政策时,他们得知,是邓小平同志亲自作了归还指示。尽管他们并没有亲眼看到邓小平同志的"如来信属实,应坚决归还"批示,可是,他们坚信不疑地向干部群众传达说,多亏邓小平同志作了"如来信属实,应坚决归还"的八字批示,我们才能够这么顺当地重返植物园。一传十,十传百。紫金山麓、石头城里,成千上万的人们传诵着邓小平同志给植物研究所的批示。其实,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不论是八个字、十个字或者更多字,批示的本身意义又何止是拯救了一个中山植物园呢? 历史价值南京中山植物园是重要的教育中心。世界上有1600多个植物园,它们维护并收集了自然界之外最大数量的植物物种。在野外,多达60000种植物物种在未来30年-40年内可能面临种质枯竭基至灭绝的威胁。威胁的因素包括诸如生境消失和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壤、水源和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工业、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植物园在保护植物方面有显面易见的重要作用。然而,没有教育,保护就不能成功。植物园在教人们懂得植物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对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植物园还通过突出强调植物和生境所面临的威胁,来帮助人们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所有重大的国际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持续生存战略(《关心地球》、《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事日程》)都强调了教育在制止生物多样性流失战略中的重要性。植物园对于贯彻这些战略起着重要作用,而制定这些方针的目的正在于确保这一作用的实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