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陶行知纪念馆 |
释义 |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南京市中央门外晓庄行知路。馆舍为崇一学堂旧址,主要有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烈士纪念碑等。 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陶行知纪念馆。陶先生创导生活教育运动的发祥地南京晓庄师范,又是陶先生墓地所在,陶母,妹文渼,纯宜夫人也葬于此。该纪念馆已成为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习研究陶行知的基地。 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闪耀着博爱和奉献的光辉,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 中文名称:南京陶行知纪念馆 外文名称:Tao Xingzhi Memorial Hall in Nanjing 类别:教育先驱纪念馆 地点:南京市中央门外晓庄行知路 竣工时间: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建立 开放时间:1980年3月15日该馆重新整理对外开放 馆藏精品:周恩来同志赠送的毛线衣, 邓颖超为育才学校捐款四百元的收据 馆址位置南京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南京市中央门外晓庄行知路。邮编:210038 馆舍介绍纪念馆最初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建立,由于馆内面积较小,仅陈列数十幅照片和一些实物,但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的亲属把五箱子遗物和近千张照片存放在馆内。十年动乱中,由于妥善保管,幸免损失。 展览设置1980年3月15日该馆重新整理对外开放。展出照片120多幅,遗著、遗物100多件。1985年,在省市有关领导支持下,陶行知纪念馆得以重建。新馆为两层楼房,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建筑呈长方形,奶黄色外墙,墨绿色铁窗,显得庄严肃穆。门厅上方古铜色的六个大字"陶行知纪念馆",系陆定一同志亲笔题写。 理想学校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提出要创立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7年3月,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1926年底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募集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以"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为办学宗旨,把实验主义教育推向发展。 实现理想,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登愚等一起,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3月,晓庄师范正式开学,陶行知任校长。他以"教学合一"为校例,带领师生用自己的双手盖起茅房校舍,并把大礼堂题名"犁宫",将图书馆名为"书呆子莫来馆",还写了一首《自主歌》与师生共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该校全部课程都与劳动生活有关,院务教学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日常生活事务,全校只用一个校工挑水,其余活计,像文牍、庶务、会计、做饭、种菜,全部由学生轮流担任。征服天然环境课要求学生亲自去种田,做木工活。 学员自己动手饲养动物,收集动、植物标本,还深入农村创办小学,并担任教学工作。晓庄学校还设立中心幼稚园,招收农村幼儿;开办民众夜校,教农民识字;办乡村医院,为农民治病;组织晓庄联村救火会和联庄自己团,以预防火灾、防备盗匪;还有晓庄剧社演出话剧等。 4月,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 在《中华教育界》发表。陶行知指出:过去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必须另找生路。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以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文章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的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 著文主张改造乡村教育 1927年4月,陶行知在《中华教育界》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作者指出:过去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必须另找生路。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文章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的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 陶知行大声疾呼改造中国教育现状 1930年3月,《乡村教师》刊登陶知行的《生活即教育》一文。陶在文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作者疾呼:"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教育家陶行知病逝1946年7月25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陶行知1891年生。曾留学美国。推广平民教育运动,主张教育与实际相结合,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著有《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行知宏远少年壮志 陶先生少年,就读于家乡的万安私塾和崇一学堂。在崇一学堂时,他在自己的床头墙上题词:“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贡献”。以后留学美国,尽管靠勤工俭学维持生活和学业,但先生时时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时刻系念着祖国的发展和命运,美国同学都称他是“最中国的学生”。1930年3月,在晓庄师范建立三周年纪念会上,他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他爱农人只是从农人出发,从最多数最不幸的出发。他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晓庄可毁,爱不可灭!”晓庄的办学历史,先生毕生的教育实践,全都可以用“爱”或者“大爱”一词来概括,也全都可以用“大爱”一词去诠释、评述。而且,在认真回顾并分析了先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情况以后,我对先生的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又融进精神血液的“大爱”之心,对我自己的上述判断,更为坚信。 陶行知在1907年秋考入了南京汇文书院,从此,陶行知和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一辈子和江苏连在了一起。南京汇文书院于1910年2月改名为“金陵大学”,先生在一年预科学习期满后直升大学,成了“金陵大学”首届学生。有意思和有必要提及的是,当年的金陵大学得到美国纽约州教育局正式承认,给学生签发美国的毕业文凭。金陵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培养学生的基督化人格,亦即基督牺牲与服务精神,以造就健全国民,发展博爱精神,养成职业知能的根本。”金陵大学的如此教育追求,为在此求学五载的陶行知奠定了终身的思想和人格基础。他是否真的加入基督教组织,史无定论,但基督的“牺牲与服务精神”使他受到了极大感染并终身不二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生从事教育,坚信博爱,主张平民教育和小先生制等等,都是基督精神的具体实践。当然,儒家思想对先生的影响也是极为明显和浓重的。儒学讲“入世”,要求读书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个体人格的完美境界。受益于传统教育,先生一生表现出为信仰、理想、操守和尊重不惜牺牲生命,不惜杀身成仁的“大丈夫”人格。儒家血统,国学根基,基督文化,成就了陶行知这位一代圣人的崇高和伟大。走进南京“行知园”的“陶行知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楼中间横梁上的四个红色大字:爱满天下。两旁石柱上是郭沫若手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幅千古名联。“爱满天下”,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盖世功业都在这四个大字之中。 在陶行知先生去世时,毛泽东同志的悼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永垂不朽”,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宋庆龄誉陶为“万世师表”,以这些当时人的评价来衡量,我们对陶行知的研究、纪念所下的功夫还差得远哩!陶行知纪念馆的工作,必须提到这个高度,这个视角来对待,来认识,来研究,来开展。 今天,全国有五大陶行知纪念馆: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上海陶行知纪念馆、重庆合川陶行知纪念馆和江苏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馆,以及星罗棋布在小型纪念馆(室)。 南京陶行知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陶行知纪念馆。陶先生创导生活教育运动的发祥地南京晓庄师范,又是陶先生墓地所在,陶母,妹文渼,纯宜夫人也葬于此。又有晓庄师范的烈士墓,建有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初建于1951年。1985年扩建,1993年11月22日在晓庄劳山脚下建成新馆,与陶墓、晓庄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成为占地30余亩的“行知园”,江苏省的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山新馆隆重开馆时,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孙家正、中陶会常务副会长方明、江苏陶研会会长罗明、南京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鸿兴与师生、农友代表200多人到会。馆的正面悬挂着张劲夫题写的“犁宫”、陆定一题写的“陶行知纪念馆”两块铜匾。1994年4月1日,应张劲夫之请,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行知园”三个大字,9月12日“行知园”举行揭幕仪式。馆内展出38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陈列陶行知遗著、遗物、手稿250多件,是迄今聚存陶先生的历史文物照片最多的一个地方。这也显示出陶先生的后裔与弟子、亲友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该馆复制与复印了大量宝贵资料,无私支援安徽、上海等地建立陶馆,还为编辑出版二部《陶行知全集》提供珍贵资料。他们多年来积极迎来各地参观者上百万人次,精益求精地以通俗生动的讲解吸引群众,更注重用行知精神教育学生学会求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园”、“校史馆”等和陶行知有关的德育基地是学校学生最好的课堂。成为20世纪对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陶馆。 陶行知先生说过:“晓庄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南京晓庄学院踏上了又一个新的征程。目前, 秉承“与时俱进看晓庄、艰苦奋斗办晓庄、真抓实干兴晓庄”的精神,沿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晓庄”这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精心谱写新的篇章! 馆藏作品新展馆分八个,全面地、生动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伟大、光辉的一生。展出图片约400多张,比原馆增加了三倍,其中有近200张系首次展出,特别如反映工学团、"小先生"活动、环球旅行、育才学校以及陶先生丧仪等方面内容的图片,有了大量增加。这些图片均根据陶行知亲属收藏的原版照片复制,为国内所仅见。展出的陶行知遗著、遗物与手稿等计200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例如:周恩来同志赠送给陶行知的毛线衣,陶行知亲笔写的周恩来、邓颖超为育才学校捐款四百元的收据,何香凝亲笔题赠陶行知的一幅虎图,冯玉祥将军送给陶行知的衣物,以及陶行知生前用过的皮包、笔砚、帽子、衣服等。 纪念馆设有陶行知研究室,1981年编辑了我国解放后第一部《陶行知文集》(全书56万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继而编印了《陶行知纪念文选》、《陶行知纪念馆简介》、《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等内部资料。1987年撰写出版了陶行知与晓庄师范,曾编写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被江苏省教委推荐为全省中等师范学校选修课教材。 开放时间南京陶行知纪念馆除节假日外,全年开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