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南唐二陵 |
释义 | 简介南京南唐二陵位于祖堂山的西南麓,是南唐先主李弁的钦陵和他的儿子李璟的顺陵,若从远处综观群山,形如一条游龙,祖堂山乃龙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龙口位置,显然,这是精心选择的皇家风水宝地。 样貌钦陵规模较大,陵墓上部为一圆形土墩,高约5米,直径30米。墓门外有石灰粉饰的八字砖墙,中为拱形墓门,表面涂朱。墓室分前、中、后3个主室,都仿地面木结构房屋式样,在壁面上砌出柱、梁、斗拱等,平面呈长方形。前、中两室为砖结构穹窿顶,东西各有砖砌侧室1间;后室墓穴为石结构叠涩顶,东西各有石砌侧室3间,主、侧室3进13间,互有券门贯通。墓室全长21.48米、宽10.45米。前室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85米、高4.30米,四壁正中各辟券门1;室的四角和券门两侧分别隐出八角形、方形倚柱1根,柱上施以一斗三升式斗拱,拱承托柱顶枋。所有倚柱、斗拱、立枋等均饰以莲花、牡丹和卷草等图案,采用晕染法绘制。室顶为四壁之上四方合拱而成。地面用砖横列平铺而成。中室长4.56米、宽4.45米。北壁门楣上有双龙戏珠浮雕,门两侧浮雕守门两武士。建筑形制与前室相似。中、后室之间有长1.90米、宽3米、高2.30米的甬道。后室规模最大,宽5.90米、长6.03米、高4.74米。正门为巨大青石板制成的方形石门。室顶彩绘日月星辰,青石板铺砌的地面刻有江河图案,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帝王所统治的天地。室正中为青石棺床,棺座两侧有6条飞龙棺床平面浅刻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边饰。10间侧室均设有陈放随葬品的砖石台。 历史南唐二陵相互毗邻,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南唐二陵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弁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弁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建筑规模李弁钦陵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李弁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辅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弁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俑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和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李璟顺陵在李弁钦陵西侧,长宽与李弁陵相近,有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八间侧室,但均为砖结构,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的浮雕,后室的室顶有天象图,但地面上无石刻地理图,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己衰,并向北周称臣,去帝号改称国主后的情况。但此陵三间主室的壁面仍有砖结构的房梁、枋,柱子和斗拱式样,其上同样绘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画,惜多己被淤泥剥蚀。劫余的随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较多,但质量和品种上均不如李弁陵所发现者。 价值由于南唐建都于金陵(937——975年)又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还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南唐画院亦著称于世。但南唐的遗迹留存者很少,所以这两座地下宫殿的建筑、彩画、雕刻。以及出上的陶俑等遗物弥足珍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