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京理工大学
释义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南京理工大学,现已建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占地311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81.5万㎡。南京理工大学系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主页:

中文名:南京理工大学

外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UST)

简称:南理工

校训:团结 献身 求是 创新

创办时间:1953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王晓锋

知名校友:韩延林,潘培泰,任新民,刘烈宏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

主要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9个

硕士点:110个

博士点:39个

院士:5人

主要奖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13个

学生人数:29409人(2010)

教师人数:1779人,教授341人(2010)

现任党委书记:陈根甫

概述

学校概述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1998年9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在五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中,学校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凝练出“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提高质量,现已建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校园占地3118亩。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8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5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9个,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2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00万册;拥有2个标准运动场和室内体育场馆等完备的体育设施。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等13个专业学院,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达9个),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0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4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1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14个硕士点,以及分布于工、理、文、经、管、法6个学科门类的64个本科专业;此外还具有EMBA、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现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可自评增列博士生导师。拥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7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入选者2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

学校立足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五十多年来,学校以严谨的学风和执著的创新精神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7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中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设有科学研究院和3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建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成果。2010年,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科技活动经费达到7.11亿元;被SCI/E、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推进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构建了一个新平台。

学校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每年选派学生赴法、德、日、韩等国攻读学位或短期进修。1994年,学校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董事单位在学校设立奖教金、奖学金40余项。

学校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包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海外近百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每年邀请数百名海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或开展科研合作,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学校与多所海外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以及学生海外学习体验活动。同时,学校注重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设立各类奖助学金百余项。

学校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7所工信部直属高校之一。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1998年9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秉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提高质量,现已建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

院系设置

南京理工大学于2010年7月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最后设有以下13个学院。分别是外国语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

历史沿革

1953.9-1960.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中央军委,哈尔滨)。

1953.11-1960.6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中央军委总军械部,武汉) 。

1960.6-1962.9 两部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军委炮兵,武汉)。

1962.1.5 步兵兵器专业49名师生调往后勤工程学院,军械勤务系407名师生调往后勤学院。

1962.9-1965.6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军委炮兵,南京)

1965.7-1966.3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国防科委,南京)

1966.4-1969.12 华东工程学院(国防科委,南京),退出部队编制。

1970.1-1984.9 华东工程学院(兵器工业部,南京)。

1971.8 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调入,

1978.8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调入。

1984.11-1987.10 华东工学院(兵器工业部,南京)

1987.11-1988.6 华东工学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南京)

1988.7-1990.12 华东工学院(机械电子工业部,南京)

1991.1-1993.3 华东工学院(兵器工业总公司,南京 )

1993.4-1999.3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工业总公司,南京)

1999.4-2008.4 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工委,南京)

2008.6-今 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南京)

学校环境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校园占地3118亩。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7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6个,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4.4亿元;学校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175万册;拥有2个标准运动场和室内体育场馆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建有全国高校首家大学生电视台,定期播放电化教学和新闻、文体类节目。

学科设置

南京理工大学设有外国语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面达9个二级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1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16个一级学科的40个博士点、覆盖36个一级学科的110个硕士点,以及分布于工、理、文、经、管、法6个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此外还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共有在籍生29409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990人,博士研究生1335人,专业学位2871人,本专科生14735人,外国留学生379人。

师资力量

教职员工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可自评增列博士生导师。现有教职工3112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779人,高级职称教师1657人,博士生导师247人,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3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获“江苏省教学名师奖”9人,入选2006年度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科技带头人二期培养工程”48人,入选200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9人。

两院院士

李鸿志

北京市人,男,1937年5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2000年3月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弹道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弹道学报》主编、 “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61年以来,一直从事国防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气体动力学及相关学科――弹道学、高速发射技术及工业爆破灾害力学等。完成论文、报告、教材80多篇(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生30多人,先后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8项、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金牌1项。个人曾荣获光华基金特等奖(92年)、兵器工业功勋奖(91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89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6年)、江苏省先进工作者(79年)及南京市劳动模范(79、81年各一次)等奖励。从事12年的高校管理工作,在教育和科技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学科建设,实现学校快速发展方面,做了有效地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报告。

王泽山

吉林省吉林市人,男,1935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装药技术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199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工作于含能材料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对含能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成果。在火药性能、燃烧、装药设计和理论与实验方法等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80多篇,有20多项发明专利。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各30名,获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作为学科带头人,其研究成果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及其它九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由于在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获光华基金特等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国良

陈国良((1934.3-2011.5.25),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去世于2011年5月25日。195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历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材料系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并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田纳西大学、德国马普所担任高级研究人员。被聘为美国金属学会“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委员会委员和“INTERMETALLICS”杂志的编委。陈国良教授58年开始一直从事高温合金及力学性能研究,80年得到美国第四届国际高温合金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八十年代中开始致力研究新型金属材料及材料制备技术的新发展,以发展新型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及普通铸造大块金属玻璃结构材料研究新领域为研究重点。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温合金及新金属材料工程各个发展时期,陈国良教授能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不断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陈国良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其他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物理金属学基础》、《高温合金》等著作8本。学术论文320篇,申请专利8项,已得到授权4项。

刘怡昕

刘怡昕院士,男,1941年3月生, 1959年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学习,1964年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等;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共十四大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刘怡昕院士作为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精确制导武器运用、模拟训练系统和检测器材研制、提高武器作战效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武器运用与研制相结合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部队和军队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主编教材12部,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苏哲子

苏哲子( 1935.12.8 -),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县(现咸阳市),1959 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曾任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尔滨北方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1992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哲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炮武器系统专家,1962年成功地造出了我国第一代轻型坦克——131轻型坦克,并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任 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课题总体设计组组长和武器设计组组长,成为1984年国庆 35周年受阅的新式武器装备之一,并获兵器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他的领导和设计下,陆续开发研制了122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762履带式火箭扫雷车、改进型653坦克抢救牵引车、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底盘、履带式军用挖掘机、155毫米自行火炮等6个军用新产品。从1985年到1989年,在苏哲子领导参与下,连续开发出了3个支柱新民品:wy125全液压回转式挖掘机,被誉为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履带式三支点打桩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进口替代产品;160马力机动平地机,国产自制率达40%,部分零件返销美国。 30多年中,经他参加和领导开发研制的大型复杂产品有14个,其中5个获得部级和国家级奖。多项产品出口外国,为国家创汇数亿美元。

崔向群

崔向群,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12月生于重庆市万州。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任国际天文学会(IAU)光学红外技术分会(Division IX)组委、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江苏激光与工程光学学会理事。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科学院第三届十大杰出妇女、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崔向群院士主学科研究方向为天文望远镜与仪器、主动光学技术、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科教成果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设有科学研究院和3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技经费逐年上升,2010年非涉密项目科研经费达7亿元。“十五”期间,完成科研总经费13.82亿元,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28项,发表学术论文7235篇。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推进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构建了一个新平台。

国际交流

学校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五”期间邀请来校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的国外专家学者600多人,派出留学、合作研究和访问的教师400多人次。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中英格兰大学开展了研究生、本科层次的联合办学,已有五届共300余名学生顺利赴英深造。近年来,学校每年选派数十名学生赴法、德、日、韩等国攻读学位或短期进修。1994年,学校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董事单位在学校设立奖教金、奖学金40余项。

新世纪,新征途,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并重,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兼行,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含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4个二级学科)

光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应用化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光学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热物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

近程高速目标探测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

智能弹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功能纳米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

国家级:

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兵器工业弹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检测中心

国家微多蛋白素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

原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民爆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大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弹药自动装药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教育部:

材料评价与优选设计教育部工程中心

化工污染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

著名校友

任新民院士 1952-1956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副主任。著名火箭专家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李鸿志院士 1961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著名弹道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招集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2000年3月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王泽山院士 含能材料、火炸药专家 研究成果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及其它九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由于在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获光华基金特等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潘德炉院士 海洋遥感专家 负责和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国家863、国家航天、国家卫星重点应用、国家重大自然基金及国家海洋局和国际合作等海洋遥感项目,在海洋水色遥感的应用基础理论、处理方法、应用技术、模拟仿真及新遥感器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创建我国的海洋水色遥感学科和遥感卫星应用仿真学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刘怡昕院士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全军初级指挥院校第一位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的教官

卢柯院士 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中科院金属所所长 。也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德国科学院院士。

王兴治院士 陕西青华机电研究所所长

邢球痕院士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院长

陈志杰院士 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少将

田禾院士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兼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

祝榆生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周胜利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参与并主持制定了“‘九五”、“十五”火工烟火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火工烟火技术发展计划及2020年发展规划。研制成功的某项产品参加了“神舟”一、二、三、四号飞船及五号载人飞船的飞行试验,作用正常,为兵器工业争了光。

陈肇雄78级学生 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副省长。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 ,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十大优秀发明企业家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受聘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当选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任我校及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

范晓光中将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64级火箭弹专业

阮文同 越南留学生 65级 越南政府驻昆明领事馆总领事

段孟交 越南留学生 越南政府办公厅主任

奥夫冈 A 赫尔曼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

刘烈宏86级系统工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成立于2002年3月1日,是经国家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也是国家批准授权的投资机构之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在信息产业部直属的40余家电子科研院所及20余家全资或控股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集团公司注册资本六十余亿元,总资产300余亿元。现有职工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3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

张利刚 嘉信力合(中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树海教授 将军教授 博导 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专家、南京炮兵学院教授

沈善普 加拿大籍华人科学家 科技部海外专家

李贤书 江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

朱宗德 少将 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

高满光 少将 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

韩延林少将 总装备部某部部长

潘培泰少将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

张国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总裁

张维民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蒋定之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

何泽华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何晓东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副总裁、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鲁川长安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西南兵工局副局长、中国南方工业汽车副总裁兼运营管理部总经理

刘志岩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审计与风险部主任、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罗一民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部长

吴冬华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彭宏松江西省委副书记

卢展工河南省委书记

吴瑞林江苏省副省长

王珉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秦正陕西省政府秘书长

杨卫泽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阎立常州市委书记

刘国中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罗群南京市副市长,中电集团十四所所长,江苏省军工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李小平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党组副书记

王正喜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赵长林江苏省审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李光辉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张春福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郭广银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张元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河南省自动化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戴跃伟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宋纪蓉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谢大雄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

白云华艾默生人力资源总监

李建伟金陵饭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卓俭华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交通指南

【3号门】公交理工大站:游2路 5路 36路 49路 51路 55路 84路 121路 142路 163路 314路 315路 805路 814路

地铁下马坊站:南京地铁2号线

【7号门】

公交玄武军休六所站: 51路 115路地铁专线 115路

公交长巷站: 115路 121路 314路

公交胜利村路站:51路 115路地铁专线 121路 314路

公交钟山花园城站: 4路 52路 115路 121路 128路 306路 314路 804路

【4号门】

公交胜利村路南站:51路 115路地铁专线 115路

公交牌楼站:17路 37路 51路 81路 110路 115路地铁专线 115路

公交石林百货站:25路

【1号门】

公交孝陵卫站:游2路 5路 36路 51路 55路 121路 142路 163路 179路 310路 314路 315路 805路 814路

地铁孝陵卫站:地铁2号线一、公路(汽车)

1、南京(新)汽车南站——>南京理工大学

(TIPS:新汽车南站位于高铁南京南站旁,将和高铁南京南站同步启用)

(1)到高铁南京南站的地铁站乘坐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3号口出站。(2)乘坐84路公交车到理工大站下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新)汽车南站:

(1)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1号线至高铁南京南下。(2)在3号门理工大站乘坐84路至终点站高铁南京南站下。

2、中央门汽车站——>南京理工大学:

(1)在中央门南站乘坐25路公交车至终点站石林百货下。(2)步行至南京火车站地铁站乘坐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注:到火车站步行较远,不建议!另外步行至火车站后还有其他方案,见下文“火车站”)

南京理工大学——>中央门汽车站:

(1)在石林百货乘坐25路公交车至中央门南站下。(2)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1号线至南京站下,出站后步行至中央门汽车站。(注:前往火车站后还需不行一段路,不建议。另外前往火车站还有其他方案,见下文“火车站”)

3、长途东站——>南京理工大学:

在长途东站乘坐115路至胜利村路南站下。

南京理工大学——>长途东站:

在胜利村路南站乘坐115路到长途东站下。

4、马群客运站——>南京理工大学:

(1)至马群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2)乘坐121路公交到胜利村路站或长巷站下。

南京理工大学——>马群客运站:

(1)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马群站下。(2)在公交胜利村路站或长巷站乘坐121路至马群下。

二、铁路(火车)

1、铁路南京站——>南京理工大学:

(1)南京火车站地铁站乘坐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2)至火车站东出站口乘坐36路公交车至理工大下。(3)至火车站东出站口乘坐17路公交车至牌楼下。

南京理工大学——>铁路南京站:

(1)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1号线至南京站下。(2)在3号门理工大站乘坐36路公交车至南京车站(3)在牌楼乘坐17路公交车至南京车站。

2、铁路(高铁)南京南站——>南京理工大学:

(1)在高铁南京南站地铁站乘坐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2)乘坐84路公交车到理工大站下

南京理工大学——>铁路(高铁)南京南站:

(1)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1号线至高铁南京南下。(2)在3号门理工大站乘坐84路至终点站高铁南京南站下。

3、铁路南京西站——>南京理工大学:

(1)南京西站乘坐10路公交车至火车站广场东站,在火车站广场东站换乘36路公交车至理工大站下,或在火车站广场东站换乘17路公交车至牌楼下。(2)南京西站乘坐10路公交车至火车站广场西站,至南京火车站地铁站乘坐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3)南京西站乘坐307或149路至莫愁新寓,换乘5路公交车至理工大站下。(4)南京西站乘坐149路至汉中门,至地铁汉中门站换乘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

南京理工大学——>铁路南京西站:

(1)在3号门理工大站乘坐36路公交车或在牌楼站乘坐17路公交车至火车站广场东站,换乘10路公交车至南京西站下。(2)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新街口换乘地铁1号线至南京站下,至火车站广场西站乘坐10路公交车至南京西站下。(3)在3号门理工大站乘坐5路公交车至莫愁新寓,换乘307或149路公交车至南京西站下。(4)在下马坊或孝陵卫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汉中门下,步行至汉中门(北站)乘坐149路公交车至南京西站。

4、铁路中华门站<——>南京理工大学:

参见上文“中华门汽车站”方案

三、航空(飞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理工大学:

(1)乘坐机场1号线(城东线)至西华门下,步行至西安门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4号口出站;也可以至孝陵卫下,3号口出站。(2)乘坐机场1号线(城东线)至西华门下,步行至逸仙桥站,乘坐5路公交车至理工大下。(3)乘坐机场1号线(城东线)至西华门下,步行至逸仙桥站,乘坐25路公交车至石林百货下。(4)乘坐机场1号线(城东线)至南京火车站下,参考上文“火车站”方案(去火车站相当于绕圈了,不建议)。(5)乘坐机场2号线(城西线)至中华门长途客运站,参考上文“中华门汽车站”方案。(6)乘坐机场2号线(城西线)至汉中门下,参考上文“汉中门客运站”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1)在3号门理工大站乘坐49路公交车至瑞金路下,乘坐机场大巴至机场。(2)在石林百货乘坐25路公交车至瑞金路下,乘坐机场大巴至机场。(3)参考上文“汉中门客运站”方案至汉中门客运站,乘坐机场大巴至机场。(4)参考上文“中华门汽车站”方案至中华门汽车站,乘坐机场大巴至机场。(5)参考上文“火车站”方案至火车站(东广场),乘坐机场大巴至机场。

扩展阅读:

1

南京理工大学 http://www.njust.edu.cn

开放分类:
高校江苏南京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南京理工大学”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61次
最近更新:2012-05-24
创建者:05220222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三木南瓜 展开

rockyhero 展开

云轩扬 

chinaxu521 

dingzhuang12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