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工程学院 |
释义 | 南京工程学院,简称南工程,亦称南工院、南工;2000年由原先的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工业学校合并后升格而来,学校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江宁大学城与竹山路两个校区,主校区校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方山脚下;是江苏省省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因机电而生,因机电而强,其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在改革中不断壮大。 中文名:南京工程学院 外文名: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南工 校训:学以致用 创办时间:2000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孙玉坤 知名校友:沈国荣,黄永达 所属地区:中国 江苏 主要院系: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2个 硕士点:2个 学生人数:2.53万人(2010年) 教师人数:1128人(2010年) 占地面积:3000亩 历史沿革(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工业学校 南京工程学院) 学校概况(办学条件 学科专业 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科研产业 国际交流) 光辉历史(上海大学(民国)时期(1922~1927) 国立劳动大学时期(1927~1932) 同济高工时期(1932~1953) 江湾时期(1933~1937年) 抗战迁校时期(1937~1946年4月) 迁回上海时期(1946年~1951年) 迁南京时期(1951年至今)) 校企合作(1、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 2、西门子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验中心 3、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 4、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 5、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 6、中达电通自动化实验中心 7、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 8、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 9、中达电通自动化实验中心 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 校办产业(1.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2.南京聚星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3.南京鼎牌电器有限公司) 历史沿革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1933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该校解放后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 1950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更名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土木科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4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部分)、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7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 1954年,由苏州迁至南京; 1954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部分)改建南京电力学校; 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2月,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院。 南京工业学校1983年,南京工业学校创建,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 1999年,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培养专科生; 2001年3月,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开展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学校概况南京工程学院是 2000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江苏省属普通高校,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国家“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拥有目前为止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学生工程实践中心。 目前,学校已成为国家级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编出版8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成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省部级精品(优秀)教材13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14项。学校现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拥有本科专业40个,专业方向90个。截止2010年9月,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53万余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3000 亩(含科技产业园区),有方山和竹山路两个校区,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近 8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国家地质公园——方山脚下的生态型新校园湖光鹭影,风景如画,四季芬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 21 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4.15亿元(含校企共建)。有各类实验室 157 个、实验中心 33 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6个、实习(实训)室76个、校外实习基地96个。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以现代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逸夫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 3.85 万平方米,纸本图书资源147万册,数字资源量20835GB。建成了覆盖全部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学校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校园依山抱水,环境优美,各类教学、生活、运动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车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和体育部等 16 个院(系、部)以及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电力仿真与控制工程中心等 3 个工程中心,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机械、电力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学校缘机、电而生,因机、电而强,在服务、奉献机械、电力行业建设中迅速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与机械、电力行业的密切合作,形成与两大行业深厚的历史渊源。学校组建以后,坚持继续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依托机械、电力等学科专业优势,以机械、电力产业链为主线,整合优化资源,构建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建筑学等专业为主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本科专业 40 个,专业方向 90个,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截止到 2010 年9月,学校拥有教职员工16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2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77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458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 59.44%。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对象 18 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8 人,江苏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30 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资助计划 3 人,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 教学改革学校具有深化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从 1987 年起,学校就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先后与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联合创办“3 + 1” 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很受社会欢迎的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专科办学过程中,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率先在全国高工专中实施“小范围、大幅度” 专业教学改革,建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专业,电网监控专业“两条线”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组建后,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突出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学校已成为国家级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编出版8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成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省部级精品(优秀)教材13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 14项。2007 年,机电控制类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先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机械、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 10 万余名各类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毕业生遍布华夏,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在机械、电力以及核工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学校毕业生奋斗的身影和前进的足迹,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域中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奋斗在工程第一线,为国家富强、特别是为机械、电力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线职业工程师,毕业 生以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2003 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企合作学校贯彻“学以致用”办学理念,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扩大校企合作规模,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创建了多元化、多样性校企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理论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校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实践等。合作企业还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学校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先后与美国GE Fanuc 公司、UGS 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博世力士乐公司、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集团、日本三菱公司、法国施耐德等著名大型跨国公司以及江苏省电力公司、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瑞继保等 25 家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协议投入 3.3 亿元共建实验(实训)中心,目前已完成投入 1.8 亿元。通过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校企合作,搭建了校企相融的桥梁和联合育人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了掌握行业最新设备、最新技术和了解企业文化的工程环境,也为企业提供了展示其技术和产品的窗口,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了鲜明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科研产业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工作,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校办科技产业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内产 学研的良性互动。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95 项,科研经费到款 1.63 亿元,2007 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 5896 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成省级工程中心 4 个,征地 237 亩建成学校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 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 4.5 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3 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 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学校现有科技产业 7 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元。 国际交流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上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多年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校园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深入贯彻学校首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按照“提升内涵,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增强实力”的工作方针,团结一致,为早日把学校建成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是 2002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位于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地处江宁的竹山路校区和方山校区坐拥方山、毗邻秦淮,校园依山抱水、花香流溢。教学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备,生活环境优良,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理想校园。 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经过近十年来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通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38个本科专业(方向),至2009年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700余人。 学院恪守南京工程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就)事(业)。为此,康尼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人才求声誉,以特色求发展;坚持学院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设置以市场为中心,教育教学以应用为中心,人才培养以质量为中心,教学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学院发展以特色为中心,努力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谐校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倡导“团结奋进,勤学苦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风,遵循“修为正德,学以致用”的校训,实施“特色+特长”和“专业+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牢固,技能专长,工程实用,创业特长的指导思想,依照一专(专业)、二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三能(技术能力、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四结合(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与产业相结合,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强化外语、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等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四自”( 自觉、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和精神。学院积极为学生营造工程氛围,努力创造工程实践条件。现建有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及西门子、FANUC 、三菱电机等 8 个大型现代化培训中心,学院还与美国 GE公司、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德国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集团、美国 UGS公司,以及江苏省电力公司、南瑞继保、南京飞兆国际、江苏软件园等国内一流企业共建一批实验室,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无比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学院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各方面就业资源,形成康尼学院的广阔就业平台。近几年来,虽然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依然很好。本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高于97%,在江苏省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中名列前茅。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就业。 学院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南京工程学院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基础,同时广纳贤才,聘请国内重点和知名大学的资深教授、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职相结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努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爱尔兰、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进行合作。采用“2+2”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中外双方互认学分,学习成绩经两校认定合格后,向学生颁发两校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以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联合培养、推荐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等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 十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紧紧依托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享有盛名的高校—南京工程学院,秉承南京工程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理念,紧紧依靠南京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在南京工程学院各单位、院、系、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以育人为本、助学生成才的策略,精心管理,强与实践,不断发展。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人才求声誉,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成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有声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校训校风:学以致用校训校风诠释校训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内在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为提升办学理念、塑造崭新的校园文化、培养更加严谨的治学和求学的精神、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在向各方专家学者咨询的基础上,经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最后由院务会讨论研究,确定“学以致用”为我院的校训校风。 学以致用的内涵致:使达到。“学以致用”意即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论语》第一句话为“学而时习之”,又说:“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孔子有句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亦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西汉杨雄的《法言·学行》中说:“学:行之,上也。”将能付之实行的学习奉为上等;王夫之的“躬行为启化之源”、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都是研究学问要重视亲身实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晚清的黄炎培则是近代提倡踏实钻研、学以致用学风的著名学者。今天,这种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做法,正是也应当成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南京工程学院的追求。 “学以致用”立足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21世纪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型、智能型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学习的社会,21世纪的教育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培养适应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使命。确立“学以致用”校训校风,正体现了南京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特色。 “学以致用”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技能,同时还应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 “学以致用”要求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专业技术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且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论和社会能力的熏陶给予足够重视,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需求。 “学以致用”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学用结合、用以促学,培养出真正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科研、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以致用”寄望于广大师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学校师生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学以致用”使得“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学以致用”应该也必然成为学院每位教职员工治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成为每位莘莘学子的求学初衷。确立“学以致用”校训校风,要弘扬南工园丁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不断激励勇攀科学高峰的治学精神,鼓励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和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确立“学以致用”校训校风,要砥砺南工学子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认知只有付之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只有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获得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才能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确立“学以致用”校训校风,还要传承一种穷韫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知行观体现于为学与为人的基本要求。“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努力做到为学与为人的统一,这是我们今天践行“学以致用”校训校风最根本的目标。 光辉历史上海大学(民国)时期(1922~1927)1922年春,王理堂假陈独秀等人之名,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但因校方借学敛财、校政腐败,学生于10月掀起罢课风潮,要求“改造学校”。1921年底,中共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即平民女校,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培养搞妇女工作的干部,校长是党中央宣传部长李达。在取得成功经验后,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干部,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决定创办一所高等学校,他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事发,党中央研究后,决定接受师生们的要求,将东南高等师范改建为上海大学( 现在的看到的上大,是1994年5月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此原上海大学是1983年成立的,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专、合并后的华东师范大学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所人文见长为特色的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上大。 1922年10月23日,学校由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邀请于右任出任校长。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弄堂门即校门,人称“弄堂大学”。 1925年,上海大学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学生何秉彝在 参加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中壮烈牺牲。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7月,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于9月10日开学上课。弄堂口挂有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 学校和青云学校。 1925年9月7日,广州国民政府第十五次会议议决,补助上大校舍建筑经费2万银元。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总委员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7年2月23日,军阀搜查上海大学,留校学生50余人被捕。 1927年4月1日,通过募捐和借款的办法,新校舍在江湾镇西端奎照路落成,新学期开学。(著名学生有李硕勋,(1924年入校,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1925年夏,被推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代表参加上海“五卅”反帝运动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1923年9月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邱清泉,(浙江永嘉人,上海大学社会系。国军将领,在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死于淮海战役),翁泽生,(台北人,1925年3月入校。),张焕圭,(笔名沐真),丁玲、张治中、王稼祥、顾作霖、秦邦宪、康生、陈伯达、饶漱石、阳翰笙、戴望舒、施蛰存、龙康庄、薛卓汉、王逸常、徐梦秋、刘华、张景曾、欧阳继修、匡亚明、王剑虹、杨之华、何挺颖、袁牧之、孟超、张琴秋。王新衡、韩步先、李士群等人逐步走向革命的反面;而康生、陈伯达、饶漱石等人虽在革命队伍中身居要职,最终却成了反面教员。很多台湾学生在此学习并参加了五卅运动,如台北人洪朝宗,台中人谢雪红、林木顺,彰化人蔡孝干,嘉义人庄泗川、李晓峰等。 办学影响:瞿秋白主持创办的社会学系当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首创。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邓中夏的《中国劳动问题》、肖楚女的《中国农民问题》、施存统的《社 会思想史》、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蔡和森的《社会发展史》等,都是在讲稿的基础上由上海书店和民智书店发行的。 上大成立时,正值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 职责”的革命学校。上大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中共和青年团组织活动中心内容是发动师生参加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为此,上大被人称之为“著名的党化学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 上大师生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原上大学生时任中共闸北部委书记兼军委书记郭伯和,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闸北总指挥。顾作霖任杨树浦和沪东区指挥,林钧任南市分指挥,刘荣简、赵希仁、沈仲宇等各区团部委书记协助指挥。上大师生参加闸北、南市、沪东、沪西四个地区起义战斗,后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被称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而跻名当时的中国。培育出许多重要的中共、国民党,乃至日后台湾共产党的干部。上大学生谢雪红、林木顺等人于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成立了台湾共产党。)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指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查封上海大学。上大被国民党军警当局取缔封闭而终止。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并把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位于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的该校,不但是国民政府于上海的第一座国立学校,也为中国重要城市中首见。) 1923年8月,学校评议会决定“聘请有名人物充当教授”。(很多国共两党领袖、著名学者和社会精英曾在该校任教,蔡和森、张太雷、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郑超麟、任弼时、安体诚、李季、蒋光慈、侯绍裘、杨贤江、萧楚女、田汉、萧朴生、郑振铎、高语罕、张秋人、胡朴安、周建人、俞平伯、赵景深、朱光潜、朱自清、刘大白、周越然、丰子恺、黄葆钺、章太炎、胡适、郭沫若、吴玉章、施存统、谢六逸、徐蔚南、李仲干、何世桢、虞鸿勋、冯子恭、陈抱一、陈骧、陈晓江、傅彦长、叶圣陶、曹聚仁、蒋光慈、沈泽民。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校董由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担任,校长由国民党人于右任担任(不主持日常校政),副校长由邵力子担任(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1923年12月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当然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帧、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经费。2月,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29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 国立劳动大学时期(1927~1932)1927年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 1932年“一·二八”事变校舍被毁后,于同年6月7日明令停办撤校。而历任校长为易培基(时任民国教育总长,毛泽东是他教过的学生(毛回忆说“易先生是个好人呵,他帮过我毛泽东好多的忙”))、王景歧两位。 同济高工时期(1932~1953)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始创于1932年,当时正逢“一·二八”事变,位于江浦的劳动大学校区被日寇炸毁,劳大停办,将其全部房屋、设备及校区附近的房地产划归同济大学接收并令创办高级职业学校。同济大学奉命后成立筹备委员会,时任校长翁之龙即函聘唐英教授(原劳大工学院院长)为筹备会主席,薛祉镐教授为教务主任,着手重修房屋,添置必需的设备,继而聘请教职员,招考新生,学校遂以成立。当时学校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暂设机械、土木两科。 1933年8月招考新生,原定机械、土木两科各招50人。后因考生太多,成绩又好,特别是报考机械科的,有仰慕同济、劳大之名,不远千里而来者,据悉四川有个应届 初中毕业的高材生,名叫邓创之,在县中学会考时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此次入学考试时,两小时内只做出四分之三的数学题,可见试题之难。学校当然不忍舍弃这批优秀生源,最后实收新生机械科54名,土木科50名。 1935年5月,教育部为使该校能更好地完成创办意图,提高学生质量,将学制增加一年,四年毕业,将校名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同济高工”。全国解放后,1950年该校改由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同济高工自1933年创办至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体系,1951年迁至南京止,可分为四个时期叙述:江湾时期;抗战迁校时期;迁回上海时期;迁南京时期。 江湾时期(1933~1937年)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东临车站西路,西至新市南路,南至车站南路,北接车站北路。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有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成为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 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由于学校校风严谨求实,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1936年下半年第一届的学生尚在校实习时,即有机关、工厂来校洽聘,平均每人有两三个单位供选择。1937年6月19日举行毕业典礼后,大多数学生都回原实习单位供职。以后各届情况大致与此相似。 抗战迁校时期(1937~1946年4月)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一次迁上海市区。“七·七”事变炮声响后,日军进逼上海,同济高工随大学部迁至上海地丰路121号(今乌鲁木齐路)临时校舍。日寇制造“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激烈,学校未能恢复工作,决定迁至浙江金华。 第二次迁至浙江金华。1937年9月学校迁至金华,10月20日学校在借用的中华中学正式上课,此时学校学生有114人。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进逼杭州,不断空袭金华,此时已不能正式上课,学校又决定迁江西赣州。同济高工将第二届学生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第三次迁江西赣州。12月13日学校开始分批迁移。当时由于军运频繁,学校只好雇用木(帆)船,部分师生员工押运校产,历时20天至赣州。1938年1月底赣州镇台衙内旧址正式上课。学生宿舍在武庙,教职工则在城里分散租房住。在赣州时学生共161人。时至7月,局势突变,九江危急,学校师生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第四次迁广西八步镇。在八步镇借用一所中学准备复课。但敌机常来袭扰,大家感到安全问题较大,纷纷要求再迁校。10月下旬,广州陷落。当第一批校产运到八步江边未及卸下,学校又决定迁往昆明。原船改道延贺水南下,经西江至南宁,经过越南,再到昆明。 第五次迁昆明。1938年冬,学校经八步迁至昆明,这次迁移共分两路:一路毕业班及女生和生病的学生乘车到龙丹;另一路步行到西宁乘小船至龙丹。再乘汽车至凭祥出镇南关(今友谊关)至越南同登,换乘大车,经河内进入云南,于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在昆明,同济校址极为分散,高工先在木行街,后迁双塔寺女子师范学校,再迁至水晶宫、八省会馆,最后迁西仑坡1号。 第六次迁四川李庄。1940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日机又不断空袭,威胁师生安全,学校决定迁四川。高工于1942年才迁到李庄,校址先在离李庄镇约5华里的罗家祠,后迁离李庄不远的官山新建的校舍(实为竹笆墙外粉泥浆)。同济高工在昆明时招收的第10届学生,因只是刚入学,故当即将该班学生集体转入西南中山高工继续学业,不随同迁四川。 迁回上海时期(1946年~1951年)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现为邯郸路)370号,全校学生在200人左右。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三 年,高工学生汇合于同济大学爱国学生运动中进行奋勇斗争。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定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校长是朱振德。 迁南京时期(1951年至今)1951年同济高工搬迁到南京童家山,1953年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述两校1955年的毕业生仍持同济高工毕业证书。此后南京童家山1号(现为江苏省委党校学员宿舍)一直是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址。同济高工自1933年开始创建至1953年摘牌脱离同济体系为止,经历了沧桑而又光辉的20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济高工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仍缅怀和留恋着自己的母校,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都踊跃参加。2002年汇编了一本《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校友通讯集》,并呈母校存档。百年校庆时许多同济高工毕业生返校同贺为母校的辉煌而欢欣鼓舞。 而继承同济高工衣钵的两所高等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6月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从此南京工程学院开始了江宁大学城新阶段。从1951年开始到2006年结束,南京工程学院在童家山经历了辉煌的55年,谱写了教育史上的光辉乐章。南京工程学院前身南京机械专科学校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推进学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并且是全国首创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校,奠定了学校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康尼公司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学校在机械工业部与德国巴——符州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南京数控培训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设备是当时德国具代表性的高水平数控教学设备,也是当时德国政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单项赠送。从1988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江苏理工大学、华东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在全国高工专中率先开展“小范围大幅度”专业教学改革,试行“3+1”(三年理论学习及一年校内外实践)的本科教学模式,探索培养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这也是学校本科教育的起源。 光辉历史之二1946年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简称“苏高工”,后来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紧接着学校再次由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1952年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部分之机械科)参与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后发展成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53年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部分之化工科)参与合并组建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后发展成为浙江工业大学。1953年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苏州电力学校(部分)迁往南京,并改建为南京电力学校,此后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4号一直是学校的校址所在,学校在这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51年。2005年11月南京工程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老校区置换协议签字仪式,从此南京工程学院石头城下时期结束。 创业教育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积极倡导“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想创业”,传授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创业”,搭建平台、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支持学生“创成业”。南京工程学院将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四年学习的过程中,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通过军事训练和专业介绍,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信心。此外,学校还用众多校友的创业经历,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学校有众多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广东鹰泰数码集团董事长王海斌就是其中优秀代表。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学校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 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南京工程学院增加了创业教育与实践课时,在教学内容中强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内容,同时在课堂上引入互动教学、情景模仿、角色扮演等教法,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学校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便利和帮助,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创业园已有数十个创业团队和项目进驻,都是在校学生。 校企合作南京工程学院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学校的传统一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如下表)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9730.20万元。现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8840.05万元。 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已逐步建设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和工艺发展需要,容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特点的综合工程训练基地。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已形成。中心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中心,负责运行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心设备、环境、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本校和其他院校学生及社会开展“做中学”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中心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和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幢,使用面积约6000平方米左右。 1、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4层,设有三菱电机CNC实验室、三菱电机LV实验室、三菱电机FA实验室。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 2、西门子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验中心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3层,设有西门子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一)、西门子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二)、西门子FA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TIA全集成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产品展示中心和西门子培训室等。 3、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2层,设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一)、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二)。 4、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1层,设有博世力士乐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博世力士乐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博世力士乐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博世力士乐产品展示室等。 5、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三菱电机二维激光加工机性能优、速度快、精度高,该机为三菱公司出口到中国的第一台激光加工机,也是高校拥有这种激光加机唯一的学校。 6、中达电通自动化实验中心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设有台达工控基础实验室、台达机电一体化应用实验室、台达数控实验室等。 7、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1层,设有博世力士乐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博世力士乐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博世力士乐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博世力士乐产品展示室等。 8、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三菱电机二维激光加工机性能优、速度快、精度高,该机为三菱公司出口到中国的第一台激光加工机,也是高校拥有这种激光加机唯一的学校。 9、中达电通自动化实验中心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设有台达工控基础实验室、台达机电一体化应用实验室、台达数控实验室等。 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目前,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内的大部分设备,都是由实验室老师根据各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构思设计的,如单双轴控制、MPS模块化生产线、FMS柔性加工系统等等。共建实验室全天开放,除接待有关院系部的教学实验任务外,还辅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在2007年度第一届全国“三菱电机杯”自动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 校办产业1.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康尼公司是中国轨道车辆门系统国产化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单位。康尼向中国和世界市场提供的主要产品包括干线列车门系统、城轨车辆门系统、城轨车辆内部装饰、地铁站台安全门(屏蔽门)等产品。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尼车辆门系统分别占据国内干线和城轨市场的40%、50%以上,其中干线门系统新品80%由康尼研发提供,享有“中国轨道交通第一门”的美誉。 2.南京聚星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聚星公司历史渊源于1956年成立的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现南京工程学院)机电总厂,是国内较早开始专用机床研制、生产的单位。聚星公司是南京工程学院参股企业。南京聚星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组合机床分会理事单位,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的控制下,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效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创新。近年来为汽车、柴油机、摩托车、汽油机、压缩机等行业,提供了数千台/条数控机床、组合机床、组合机床自动线、装配专机及自动装配线、非标设备、专用工装、机床部件以及汽车部零件(AMT产品系列)产品。 3.南京鼎牌电器有限公司公司系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现南京工程学院)附属工厂经改制而成立的科技型股份制公司,是一家研制开发剩余电流保护器的专业化公司。自1978年原国家电力工业部下达漏电保护器科研项目至今,公司致力于剩余电流保护器的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有30余年的历史,百万台剩余电流保护器服务于全国各地农村低压配电系统。 知名校友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 黄永达: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书记 费圣英: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 王海斌:广东鹰泰集团董事长 秦升益: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 植: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功尤:厦门银华机械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 洪: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文龙: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卓洪树: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副主任 石延森:大唐集团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黄卫国: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朱共山: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素有“电王”之称 李树青:华能集团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罗超:国华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顾干:华电江苏分公司党组书记 陈建社:国电江苏分公司纪委书记 施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欧少明:广东肇庆供电局党委书记 牛汝涛: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公司总会计师 王国才:浙江广立立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庆寒:原甲骨文(中国)公司高级顾问 历任领导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时期党委书记 年份 校长 年份 张文心 1953 朱振德 1949.04-1952.07 石流 1954-1964 王蓉孙 1953 印群 1965-1968 林铠 1953-1954 俞积芳 1979-1983.09 石流 1954-1964 黄锡森 1983.9-1991.9 贾其锐 1965-1968 陈行毅 1991.10-1992.12 曹志超 1979-1980 赵小东 1993.9-1996.7 袁友忠 1981-1983.9 张义为 1996.8-2000.9 冯轩 1983.9-1991.9 —— —— 马铭驰 1991.10-1996.07 —— —— 康乃真 1996.08-2000.09 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时期党委书记 年份 校长 年份 徐咸震(学生) 1952.09-1953.01 俞遒章 1954.05-1954.12 李冶 1953.02-1954.02 王士英 1956.03-1964.05 席文彤 1954.03-1954.07 韩丽云(主任) 1969.05-1970.04 叶景舟 1954.08-1956.07 洪百川(主任) 1974.02-1974.08 韩丽云 1956.08-1970.04 张正予 1979.07-1981.11 洪百川 1974.02-1976.03 潘求泰 1981.12-1983.05 张正予 1979.07-1983.06 丁德劭 1983.06-1986.05 徐忠 1984.10-1986.06 姚伟文 1986.06-1992.10 林叔明 1987.02-1997.11 朱皑强 1992.11-2000.9 黄卫国 1997.12-1999.09 —— —— 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02年1月 至 2007年1月 赵忠令 2007年1月 至 今 吴建华 南京工程学院院长2000年10月 至 2010年4月 陈小虎 2010年4月 至 今 孙玉坤 公共交通地铁一号南延线共16站:安德门站,天隆寺站,软件大道站,花神庙站, 高铁南京南站,双龙大道站,河定桥站,胜太路站,百家湖站,小龙湾站,竹山路站,天印大道站(书香名门),龙眠大道站(南京义乌小商品城),南医大·经贸学院站,南京交院站,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站。 公交南广线 南广学院、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西门站台)、工程学院(南 门·方山部队、东门·南京工程学院、大北门·工程学院北站·丽泽路口)、医科大学、南京义乌小商品城; 区17路(盛广线) 南广学院、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工程学院4号门(工程学院大北门)、·经贸学院南门(工程学院小北门)、经贸学院西门、善鉴路、江宁汽车客运站、南京义乌小商品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