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大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 |
释义 | 南京大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雏形始于1980 年,1995年正式成立,所长为博士生导师宁新宝教授。 现设有医学电子学研究室、医学图像处理研究室、超 声医学电子研究室、生物识别技术研究室,成员20余 人(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具 有高级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3人。 概 况研究所源于物理系,发展于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尤其是高频心 电图研究及其检测分析仪、心电工作站、快速制取人 体组织病理切片超声处理仪、耳穴信息研究、生物反馈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信息的非线性分析等在同行中享有盛名。 研究所重视“产学研”结合的应用研究,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医疗诊断、治疗设备,直接为医院临床服务;也重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90年代初,推出的“高频心电图检测仪”成果为高科技医疗诊断设备,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912 06124.3),被南京一家公司采纳,并形成产品,推广应用遍及全国,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在全国影响很大,为社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至少有几千万元。目前,国内多家生产的“心电工作站”中都引入了我们原始性创造的“高频心电图”检测分析这一重要技术。为此,1995年该专利技术获得中国专利发明创造优秀奖,1993年该技术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全省仅评出六项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近来(2000~2007),又研制出了具有知识产权的 “生物反馈技术”(其中有“人体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200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神经功能仪”、“肛直肠肌生物反馈仪”、便携式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与生物反馈训练系统等)、生物医学信号遥测技术(包括采用GSM/GPRS、Internet通讯技术实现)和“18导同步心电检测分析仪”等,其中“人体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专利号:200510094164.6)、“肛直肠肌功能生物反馈仪(200510040034.4)”(便秘治疗仪)已分别被常州两家公司采纳形成产品,为发展地方经济作贡献;还研究了“生命活动中的非线性现象”的国际前沿基础性课题,首先提出了心脏电活动混沌现象中关联维参数的分布特性,首先研究心电图信号波形的多重分形特性,首先提出研究NAR模型的短时(500个心率值)HRV信号非线性特性、模式熵、基本尺度熵等,以及研究这些非线性特性与人的衰老、心脏疾病之间关联程度的规律等,取得了创新成果,先后在IEEE EBM,IEEE TBME,Physical Review E,Physica 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 Physics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近30篇SCI论文。目前还在继续深入的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