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京城墙
释义

南京城墙(Nanjing City Walls)在江苏省南京市区内,主体建筑建于明代,是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原有内、外两重,外城为土筑的,已经毁弃,只有麒麟门、仙鹤门等地尚有城基可寻,保存较完好的有19公里,最高处达25米,最厚达20米。

城墙简介

南京城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原称“应天府”,是明初的都城,以高大坚实、雄伟壮观的明代城垣建筑闻名于世,是举世公认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96里,实测33. 65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座大城,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听取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始筑都城墙,至1386年竣工,前后达21年之久。建筑规模宏大,城基宽14米,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门13,其中聚宝、三山、通济3门最为壮观。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筑成,十分坚固。现存的21. 351公里城墙,虽已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巍然无恙。近年已陆续修复中华门、台城等段,并建南京城垣博物馆,成为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沧桑变幻,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明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看,明城墙堪称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

地形结构

南京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

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朝阳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的滴水槽。

城墙兵洞

在河流进出及泄水口处,城墙下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秦淮河进出口分设东西水关两座水门。东水关今尚保存,设有内外两道闸门,中间一道铁栅,闸有上中下3层拱券,每层11拱,有效地分解了城墙重力。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处设有涵闸。闸一般为铜或铁质,正方形,五孔,边长约125厘米,内接铜或铁质涵管,直径约95厘米,闸口还设有铜或铁质栅棂。

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5门,北有太平、神策、金川、钟阜4门。其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门中,聚宝、石城、神策、清凉4门保存至今。聚宝门(现称中华门)瓮城规模最大,东西长118.57米,南北长128米。城顶原有木结构敌楼,城门设铁闸和木门,铁闸用绞关上下启动。瓮城两侧有登城马道,主城内侧上下两层及瓮城两侧共有27个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圆形,周长60公里,多为土筑,现已辟为环城公路。

1982年中国国务院公布南京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当即发布通告,严禁损坏城墙,并把周围环境的保护列入规划控制。已整修了中华门瓮城,修缮了挹江门城楼,1984年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都城核心

南京明城墙是“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此言不虚。明代南京都城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座城墙组成的格局(注:俗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则指南京京城墙),是其例证之一。 宫城,俗称“紫禁城”,为都城核心,偏于南京京城东隅,有御河环绕。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而定。该地原为“燕雀湖”,地势低洼,经清淤、打桩、挑土填湖、铺垫巨石等项措施,营造成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的宫城。宫城内建筑,分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六宫)两部分。在宫城城垣上开筑城门有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但并非等距而建。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皇宫在形制上,依照《礼记》设五门三殿的旧制,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奉天门”五门;在这五门之后,设“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正殿。六宫则依照《周礼》旧制,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相对两宫正门设有“日精门”和“月华门”,以喻帝、后之居尤如天地日月长存。在皇城城垣上开筑城门有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京城,全长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个、窝棚200座,开筑城门13座。其城垣形制独特,为明初朱元璋、刘基等人所独创。它一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营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使京城城墙的形制成为后人所乐道的特例。因此,民间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称南京城墙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 “呈宫扇形”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京城墙可能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斗斗勺内,设市为民居,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隐喻在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欲望,体现了设计者的“天人合一”与“皇权神受”思想。

外郭,为弥补和加强南京京城的防卫,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建造。史载:外郭全长达180里,洪武年间开筑城门16座。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所以俗称“土城头”。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状为菱形。最北的城门为观音门、最东的城门为麒麟门、最南的城门为夹岗门,西边的外郭城垣未合围,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别延伸至长江边。

南京明代的四圈城墙,其营建思想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显得标新领异,独具魅力。

卫护京师

城门,是衔接城市内、外的交通要道和观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门营建中,煞费苦心地数次对城门进行修葺、增筑改制,以壮其势、瞻其观。南京京城设有城门13座,每座城门均有相当规模的敌楼,并有数道木城门和千斤闸。门址位置依据城垣形制不求对称,依门而设的瓮城有内、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瓮城,古称(闉),又称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外的附属建筑。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门取向不一,形成相对独立的护卫城门的设施。瓮城,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期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发展,也是护卫城门建筑形式中成熟的建筑设施。南京城墙的内瓮城,一反中国传统瓮城建造的旧制,将前人理论上把瓮城设置在城门内的设想,大胆用于实践,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内瓮城的形制,为明初南京城墙首创。由于内瓮城设置在城门的里边,就有条件设置瓮洞(即藏兵洞),将城门守御这一明显的薄弱部位,变成防御作战中的强点,这是外瓮城所无法做到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寓居南京的吴敬梓先生,根据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城门顺序是:“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三山门、聚宝门和通济门,均为内瓮城,规模与气势均超过其他诸门,尤以聚宝门内瓮城为最。仅藏兵洞达27个:第一道城门左、右各三个,城门上的楼基中共设7个,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为最大,面积达310平方米;东西礓(磜)下面各设坐西向东和坐东向西的藏兵洞7个。这些藏兵洞平时用作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藏兵,相传可藏兵3000余人。通济门的内瓮城,也是非常壮观的,特别是呈“船形”的通济门内瓮城,在增强城门防御能力的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反映了当时人的审美情趣和某种愿望。

正阳门、朝阳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环绕皇宫的南、东、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阳门为皇宫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外国使臣赴京朝觐入城必经之正门;而太平门外玄武湖之滨,则为1384年朱元璋设置的主宰刑杀大权“三法司”(即“贯索”,或称“天牢”)之所在。

神策门,是目前所知的南京城墙唯一的传统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门外瓮城与聚宝门内瓮城几乎在城市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内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瓮城,是明南京城墙建造中继承与创新的例证之一。

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和定淮门四门,位于南京城垣的西北角,濒临长江,是抵御江北进犯南京城的重要门户。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蟪)在城内策应,打开金川门迎燕师入京,恐怕朱棣当时难以顺利进城,很快就能登基称帝。

清凉门、石城门,均置内瓮城单座。

坚固而形制各异的城门,是南京城墙绚丽多彩的一章,也是当年建造者设计思想的生动体现。城门的设计与建造,在充分满足城门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极力追求城门建造艺术上与恢弘雄伟、形制独特的南京城垣主体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的效果。

雄伟坚固

南京明城墙,以其占地区域广、坚固、雄伟而著称于世。后人对此不仅有“高、坚甲于海内”之感慨,就连十六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也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南京明城墙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规模和气势,得益于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发展史的深厚基础,是中国冷兵器发展到巅峰状态下开始向火兵器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更是明太祖朱元璋奴役百万民众的有力见证。

城墙最本质的原生价值之一,在于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墙最初由土垒、土石混筑、砖石砌筑其表皮,发展到南京明城墙大规模采用砖石构造,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与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恩格斯说:“筑城艺术的彻底改革,是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者们在无数次攻城略地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南京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针对当时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结合南京地区地形、地貌,无论在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关键部位的设防,其城防建筑体系,达到了我国城垣建筑较完美的程度。南京,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丘岗连绵,河湾如织,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城墙择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软;或平坦如砥。为防止高大的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根据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学处理方式。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与山体岩石连结成整体;有的深挖基础至原生土,上铺巨石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还打下10余米长的木桩,上面铺设圆木井字形木排,借以达到转驾城墙压力的作用。用于南京城墙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城砖每块一般重20余斤,层层叠叠垒砌成高达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负荷,城墙能够屹立迄今,与牢固的基础密不可分。

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岗岩的条石,作为城基、勒脚和部分城墙内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砖垒砌;还有的地段以条石、城砖砌筑墙面,中间填以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等。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浆建造的说法。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环绕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唯有太平门向东一段城墙外侧没有开筑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的水源,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疏浚、开挖,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宽阔的护城河水面,衬映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使进犯之敌望而生畏。

明南京城门外护城河的桥梁,是人流车马往来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坚硬的石质材料为主要构件。有石城桥(石城门外)、三山桥(三山门外)、聚宝桥(聚宝门外,即古长干桥)、九龙桥(通济门外)、夔角桥(正阳门外)、平桥(朝阳门外)等。明初建造在相关河道上的著名桥梁中,最大的石拱桥是上方桥(即七桥瓮),由于这座桥是拱卫京城的门户,以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明初建造的桥梁中,赛虹桥(明初称“大通桥”,民间又俗称“赛工桥”、“赛公桥”等)与南京明城墙的建造,传说故事最多。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历经洪武一朝。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城砖铭文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由于城砖来自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明城墙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砖,究竟依靠那些区域烧制单位提供?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不详,近几十年来经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对城砖铭文孜孜不倦的考证、补定,才有了一份目前尚未完全统计精确的资料:南京明城墙所用城砖,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其中包括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营缮司等近200个单位承担组织人力制坯、烧造。

为了确保建造南京京师城墙的城砖烧造质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县地方官员,军队卫、所的士卒,以及县以下里、甲的基层组织负责人(总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砖人夫、烧砖窑匠均需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甚至杀头。这种严酷的“责任制”,却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南京城砖铭文的书写者,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的秀才,也许只要没有写错,就不会有杀头之虑的缘故,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当砖坯出模后,只是拣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城砖铭文的字体,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蕴含着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种书体最具神韵,在中国书法字典上,也难找到它的归属,却一笔一划不扭不颤,那是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所有的铭文,折射出的谨慎与虔诚,强烈而鲜明。从铭文技法上,又可分为模印、章印、刻划三种形式。其中,铭文的双线模印由于字体的笔划较细,故对制砖泥土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南京明城墙的城砖铭文,为后人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些填补了史料的不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中国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中国民间的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城砖铭文的研究,还能发现不少明以前烧制的城砖和一定数量明以后为修葺城墙而烧制的清代城砖,为我们认识南京城垣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以南京天地为展厅,与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南京明城砖铭文,使元末明初的多元文化信息,从历史走向未来,这是何等的博大、气派!

历史文化

从范蠡城到明城墙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为建造这座都城,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涉及长江中下游数省的广袤地区,具有强烈的民族亲和性及地区代表性。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历时21年。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郭城周长则为60公里。

京城墙屹立数百年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现存南京明城墙为应天府城即京城,城门计有13座,水关两座。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以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共有27个,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坚固之谜

“明城墙上几乎每一块砖都用了‘实名制’,这是它的最大特色之一。”尽管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今天的明城墙仍然完好地保存下23.743公里的长度。

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听取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建议,动用20万工匠在当时的都城,今天的南京修筑城墙。

这段历时28年完工的明城墙,环在皇城之外,全长约为35公里,设有13座城门。史料记载,明城墙的砖石并非在南京城内集中烧制,而是由全国32府148个州县共同承担,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2007年10月,一本“镇志”成为专家追踪明城墙官窑遗址的崭新线索。《彬江镇志》上有一段关于洪武年间造城砖的记载,但内容极其简单,难以作为确切凭证。这是关于当时负责人官位和名字的记载。“明城墙上几乎每一块砖都用了‘实名制’,这是它的最大特色之一。”

“绵延3公里的江西袁河岸边,曾经有成百上千个大小不一的砖窑。工匠们迎着火炉,夜以继日地取土、造砖坯、装窑、烧制,白天晚上都是红红火火,在建南京城的十几年间都没有停息过。”

“起初,我们也很难理解,但看到当地的‘高岭土’便豁然开朗了。” 杨国庆告诉记者,因为朱元璋对明城墙的建筑质量要求极为苛刻,所有砖都要求“质地坚硬,声音清脆”。而江西盛产的“高岭土”土质细滑,制造出的砖质地坚硬,而且几乎不透水。砖重约20公斤,长40厘米,宽19厘米,高10.5厘米,质地坚硬,声音清脆,上面也制有清晰的铭文。

当时的明城墙砖大多都是由官兵制造。“因此有一种可能,在明城墙建成后,官兵统一撤离,留下一些多余的砖。但当时这种城砖意义重大,所以百姓也没有机会得到,因此会随着砖窑一直保留到今天。”

城墙介绍

宫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历时2年

城墙高宽:城高6-7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3.31千米

开启城门:开有4座城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北安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

皇城城墙

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历时1年

城墙高宽: 城高6-7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9.95千米

开有城门:开有6座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玄武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

京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历时21年

城墙高宽:城高14-21米,城宽7-14米

城墙长度:35.267千米

城门水关: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内二瓮 、通济门内三瓮、聚宝门内三瓮、三山门内三瓮、石城门内二瓮、清凉门内一瓮、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外一瓮、太平门、朝阳门外一瓮;设2座水关,东水关,西水关。

消失时间:60年代拆除部分城墙,城墙至今保留了23千米,是世界第一大的城墙。

外郭城城墙

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历时2年

城墙高宽:城高3-4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50千米

开有城门:开有18座城门,栅栏门、江东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方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

京城城门

正阳门

正阳门是南京京城城墙的正门,坐北朝南,同南京皇宫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因大明王朝在“五行”中属火,主南方,故称“正阳门”。

朱元璋在扩建南京城时,保留了南唐以来的金陵城及其西、南两面城墙和东城墙的南段。明初,从通济门接原有城墙,向东延伸段城墙的中间位置上,开辟了正阳门,因此这是南京南城墙三座城门中,最靠东的一座,西面为通济门,东北面为朝阳门。

正阳门建有内瓮城一座,呈长方形,有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二道,呈直线而设,皆为拱卷城砖砌筑,无条石,主城门建有城楼和闸楼,内瓮城上建有闸楼。

1928年夏,国民政府将正阳门改名为光华门,取“光复中华”之意,以纪念1911年12月江浙联军光复南京。

1955年-1962年间,光华门周边的居民和工人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砖,致使这个城门和两侧的城墙被毁。但光华门仍作为地名和公交车站名称使用,一般指原光华门内御道街、大光路、光华东街十字路口,以及光华门门外光华路、大明路附近一带。

2006年10月20日,在光华门西侧的一处工地,挖掘出数座不同时代的古墓,和一段明城墙的墙基。这段明城墙遗址将原址保护。正阳门前面的护城河非常宽阔,现在称为月牙湖。正阳门外跨护城河的桥梁名为夔脚桥。

通济门

通济门位于南京城南面的城墙上,明初沿元集庆路旧东门截城濠而修建,坐北朝南,南面为东水关(上水门),西南面为聚宝门,东面为正阳门,走进城门内,西南为商业区,东南为皇宫,通济门为南京13座城门占地面积最广的一座城门。

通济门建有内瓮城三座,呈船型,有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四道,呈直线而设,皆为青条石砌筑,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主城门建有城楼和闸楼,内瓮城上建有闸楼,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

1645年,清军主力渡过长江占领镇江,直逼南京。6月3日夜,刚刚表示要带头拼死守卫南京城的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由通济门出逃,连辅佐他的马士英都不知道。15天后,弘光帝被捕,清军特地押他回宁从通济门入城,沿途南京市民无不唾骂。

1928年夏,曾有人提议将通济门改名为“共和门”,以纪念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开创共和之伟业。共和门之名曾一度被使用,但未被国民政府正式命名。

1957-1963年,通济门连同东面城墙被拆除,今天只能从沿用的地名通济门内、外大街和旧九龙桥来确定原来城门的所在,通济门前的护城河为秦淮河,通济门外跨护城河的桥梁名为九龙桥。

聚宝门

聚宝门是南京京城城墙的正南门,坐北朝南,据说明初建筑南京城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

聚宝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南门旧址,后明初改扩建而成,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济门建有内瓮城三座,呈长方型,有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四道,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聚宝门除木结构毁坏外,砖石结构基本完好。它宏大的规模和巍峨的雄姿,世所罕见,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上看,工事坚固,适宜攻守,是研究我国军事史的实物资料。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而歼之,似如“瓮中捉鳖。”

据称,聚宝门的石质门槛,“高二尺许,长一二长,黑黝如铁,名为活子午石。”乃外国使臣赴京的贡物。每日自子至午,石长一分,每日自午至子,石缩一分,故称此名。由于数百年长期经人磨踏,近已不存。

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

三山门

三山门是南京城西面最重要的一座城门。三山门西临秦淮河,是旧时由水路出入南京城的交通要道,原为南唐金陵城西大门“龙光门”。明代初年这座城门改建为3道船型瓮城、4道门洞,是南京城规格最高的3座城门之一。紧邻三山门的西水关是内秦淮河出城的水门,因此三山门又称“水西门”。三山门瓮城在1955年被拆除,瓮城遗址在2010年被重新发现。现在三山门原址一带是升州路、莫愁路、虎踞南路、水西门大街和凤台路交汇的交通枢纽。

补充:三山门原为宋元旧门,明重建时,因为它正对城外三山,故改称三山门。清代又改为水西门,本门为西出要道,连通繁荣的商埠,城下门券四层,右边是西水关。民间传说朱元璋夺取集庆后,陈友谅率数十万大军来争夺,刘基一夜造三桥,又把三山门的门栓从里搬到外,使陈军陷入迷魂阵,朱元璋遂在三山门一带大败陈友谅。1958年后被拆除。

石城门

石城门是南京城西面的一座城门,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南面是俗称“水西门”的三山门,北面是清凉门。该门原为南唐京城的大西门,1366年,朱元璋下令改筑应天府城时,利用原有的大西门并加以扩建,增驻瓮城。石城门由二道瓮城,三道城门组成,三门直对一条直线上,构成南京西部城防的要地。石城门也是南京保存至今的4个明代城门(聚宝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之一。1958年,石城门大部分被拆除,但是保留了部分瓮城。1997年,南京市政府修复了石城门部分瓮城,附近开辟为市民广场。

补充:石城门门券两层,流通繁荣的商业大道。因靠近石头城,故称石城门。路面均铺“监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车运入城,日久竟将监石碾碎。此门又称汉西门,或称旱西门,现存券门两个。

清凉门

清凉门又称“清江门”,位于南京城西面,建于明朝初年。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城构成,现在镝楼已经不存,其余基本保存完好。由于这一段城墙是建造在清凉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山崖上,地处偏僻,六百多年来一直行人稀少。直到最近修建外秦淮河清凉门大桥,才引起人们注意。

补充:清凉门地处幽僻,仅有一券。位于清凉山西麓的石头城侧,故称清凉门。由于面临秦淮河,又称清江门。清代时堵闭,后毁。

定淮门

定淮门位于南京城西面,南为清凉门,北为仪凤门,原名“马鞍门”,洪武7年(1374年)因其跨秦淮河上,改名为定淮门。清朝道光23年(1843年),由于秦淮河淤塞,定淮门遂废。1958年,定淮门被拆除。

补充:定淮门地处幽僻,有一券。原叫淮远门,因为秦淮河在其附近入江,经常泛滥成灾,为镇秦淮河,所以改称定淮门,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淤塞而废。

仪凤门

仪凤门又名“兴中门”,位于南京城西北角,依狮子山而建,南为定淮门,东为钟阜门。仪凤门原为南京城北部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成化年间,由于南京守备兵力不足,遂将仪凤门等城北城门堵塞。清朝顺治16年,梁化凤开仪凤、神策二门,出兵奇袭围城的郑成功军队得胜,此后仪凤门得以重建。清朝仪凤门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以地道炸塌仪凤门附近城墙,攻克南京。1895年,张之洞在仪凤门下铺设了南京第一条近代马路。其后,由于挹江门的开通,仪凤门的地位显著下降。1928年,仪凤门改名兴中门。1971年,由于建宁路的修建,兴中门被拆除。2006年,南京市政府复建仪凤门,为一三孔拱门。

补充:仪凤门城下水洞两座,本门冲要,是明清时出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太平天国大将林凤祥指挥挖掘通向仪凤门的地道,用地雷炸开仪凤门城墙,直攻两江总督衙门。1928年改称兴中门,1958年拆毁。

钟阜门

钟阜门位于南京城西北,在金川门以北、仪凤门以南,又名小东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名为钟阜门。成化年间,因守备兵力不足而被堵塞,后未重开。1958年左右该段城墙被拆除,今仅存地名。

补充:钟阜门本门荒僻,有一券。踞狮子山岗,是明代都城北面西头第一门,由于门朝东,俗称小东门。清代时堵闭,后拆毁。

金川门

金川门位于南京城北面,因金川河在其涵洞下出城而得名,东为神策门,西为钟阜门。城门外有金川门桥,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城门包括水关一座,为长江以北进入南京的要道。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率军攻打南京,守臣李景隆、朱橞打开金川门迎其入京,建文帝政权因此覆灭。南明时期为防备清朝军队进攻一度封闭金川门。清朝占领南京后复开。1907年,沪宁铁路通过金川门入南京至下关。北伐战争后,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将金川门一度改名为“三民门”。1957年,在大跃进运动中,金川门被拆除,现仅存地名尚在。

补充:金川门金川河支流由此经过,故称金川门,依山控江,形势险要,明叛将李景隆开门献城,朱棣“靖难之师”由此入城。清代塞闭此门,后毁。

神策门

神策门现名和平门,是南京城北最东侧的一座城门,位于玄武湖西北,在明城墙13个城门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南京现有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神策门依山而建,曲折迂回。清朝时增建外瓮城。光绪年间重建镝楼,但规格已由原来的都城级降为州府级。1658年,郑成功北伐金陵,败于门下。为纪念战功,顺治帝下诏改名“得胜门”。1853年,太平军从此处攻入南京城。1929年改名“和平门”。1930年代,美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将瓮城作为油库。日军占领南京后也以此地为油库。南京军区后勤部接管后继续作为油库使用,和平门成为军事禁区。2004年10月1日,修缮后的和平门对外开放,位于中央门立交桥的东南角。

补充:神策门本门荒僻有两券,东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长江,是军事防守要地。十三门中唯此门由刘基开两洞。顺治时,郑成功17万大军攻城时,中了守城清将缓兵之计,守兵偷偷凿开另一城洞,偷袭大败郑成功,后称神策门为得胜门。1928年改称和平门,现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2002年修复开放。

太平门

太平门位于南京城的东北垣,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以南是朝阳门,西北方向是神策门。明代南京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监狱就在门外,相传夜间哀声四起,为此将城门命名为“太平”。太平门处在钟山与玄武湖相接的位置,建在钟山向西延伸的富贵山、覆舟山之间,据有山湖之险。太平门东面的钟山被称作“蟠龙”,这一段城墙就被称为“龙脖子”。太平门扼守钟山,对于控制南京北部至关重要,而且龙脖子一带是南京城唯一没有水体保护的城墙,因此清军进攻太平天国和日军围攻南京时,这一带都是主要的攻击方向。太平天国时,为拱卫太平门,在门外修筑了天堡城和地堡城两个要塞,这两个要塞陷落后,清军在龙脖子用地道炸开城墙,攻入天京。1911年,辛亥革命后组建的江浙联军也是攻占天堡城后攻入南京。1931年,太平门一度被改名为自由门,1958年被拆除。

补充:太平门本门可扼要钟山,控制北郊,自六朝以来,向为兵家争夺之地。太平天国时,在钟山上筑天堡城,门旁筑地堡城,后曾国荃挖地道轰坍城门城墙,攻陷天京。1928年曾改太平门为自由门。后毁。

朝阳门

朝阳门是明代南京城唯一的东门,现已不存。朝阳门为单孔券门,城下有水关,在明代是连接皇城和明孝陵的通道,平常并不开放。朝阳门的原址在现在的中山门稍南的地方,与皇城的东华门、西华门以及玄津桥处于同一条东西向轴线上。1865年时增设了一道外瓮城。

1928年8月,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榇奉安朝阳门外紫金山上的中山陵,南京市政府修建了一条从江边中山码头直到朝阳门附近出城的迎榇大道(即现在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1929年,在朝阳门以北不远处新建三拱券门,在奉安大典之前命名为中山门,是中山东路的终点,朝阳门和瓮城则被拆除。此后,中山门取代了朝阳门作为南京城东大门的地位,是沟通南京城与东郊最重要的出城通道。中山门正中的券门宽10米、高10.5米,两侧的券门宽8米,高9.5米,门券墩厚3米,城门进深15米。

1929年中山门建成后门额由谭延闿题写,1943年9月改为汪精卫的隶书石额。1946年,汪精卫的落款被凿去,但他的“中山门”三个字则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直到1996年,中山门的三道券门被改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为方便城内外交通,在城门下方两侧另开全长1600米的双线行车隧道,在工程的同时,原汪精卫的题字被换成了王献之的集字。

补充:朝阳门本门僻静,是明都城之东门,是通孝陵必经之地。皇家禁区,城门常闭。清代故宫改为驻防城,较冷落。1928年改为中山门。

增辟城门

玄武门

玄武门是1910年在南京城北部东侧新开的城门,位于神策门与太平门之间。1908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在南京筹办“南洋劝业会”,为了方便游人游览玄武湖,决定在会场附近的城墙上新开一座城门。城门于1909年7月动工,1910年建成单孔券门一座。城门建成后以继任两江总督张人骏的籍贯命名为“丰润门”。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下令更名为玄武门。1929年4月,蔡元培应南京市长的请求题写了门额。1931年,城门改筑为三孔券门。

挹江门

挹江门是1921年新开的内城城门,原名海陵门,当时为单孔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下关火车站与城外下关码头的重要通道,城门东侧为狮子山。1931年扩建为三孔城门,改为现名。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挹江门位于中山北路上,为鼓楼区和下关区分界线。

雨花门雨花门是国民政府于1936年在南京明城墙上开辟,用于将南京市内的小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20世纪50年代,雨花门及东西两侧城墙先后被拆除。

2009年,雨花门复建。同年6月23日,城门复建工程主体完工。复建后为三拱城门,主拱门宽约14米、高约9.9米,副拱门宽约5.5米、高约6.35米。位于秦淮区江宁路的雨花桥前。附近有周处读书台遗址。

解放门从鸡鸣寺俯瞰台城与解放门。城门上建筑为南京城墙博物馆。城外为玄武湖

解放门是1954年新开的一道单券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为方便这段城墙内外的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南京市决定在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新开此门。1951年12月开始设计动工,1952年6月12日竣工,同时打开并扩建了附近的明代“后湖小门”通往玄武湖。玄武湖岸边这段从玄武门经解放门至太平门的明城墙,是南京城现存最长、最完好,同时也是最高大的一段城墙,垛口至城外地面的高度普遍在20米至25米左右。近年来经过整修,在该门上修建了南京城墙博物馆,使得解放门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解放门附近设有武庙闸,又名玄武湖大闸,位于武庙(今南京市政府所在地)东北。水闸通过预埋在城墙墙基内的涵管,将玄武湖水引入城内的珍珠河,可以通过闸门调节控制进水量控制珍珠河的水位。水闸长宽各25米,方井深85米,涵管名为“灵福洞”,原有铜管103节、铸铁管37节,管径0.95米,总长143.9米。涵管有两个进水口,安装双合铜水闸两套。

新民门

新民门是1934年在南京城北垣新开辟的城门,位置在金川门西侧、金川门与钟阜门之间。金川门改建成小火车通道以后,南京政府为方便城北居民进出,1932年在金川门西侧城墙上打开了一个豁口。南京警备司令部考因为战备需要,花费了6000多块大洋,在1934年在豁口上建成城门。新民门与武定门、汉中门等民国时期新开的城门的式样与传统的拱券式城门不同,都属于牌坊式城门,新民门是南京所有牌坊式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现在处于建宁新村居民住宅楼的包围之中。

中央门

中央门现在是南京的一处交通枢纽,位于中央路、中央北路、建宁路和龙蟠路四条干道的交汇处,1980年代建成一座三层立交。西南侧是南京长途汽车站,东面是南京火车站。这一带也有发展成南京第三商圈的趋势。原来这里曾有一座城门,位于南京城北。这座城门虽然在明城墙上,却不是明代开辟的十三座城门之一,而是开于1930年代,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城墙的交点。它东面不远处有神策门(今名和平门)。

汉中门汉中门曾经是中国南京城西部的一座城门,现在作为地名使用。汉中门并不是明代开辟的南京城最初十三座城门之一,而是开于1930年代。明代开辟的石城门(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位于其南侧不远处。1933年开辟汉中路时,在城墙上新辟西式三券门洞,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1958年,汉中门被拆除。现在,汉中门是一处交通枢纽,东西向的汉中路与南北向的虎踞路、虎踞南路在此交汇。

其他草场门:1908年,在城西垣的定淮门与清凉门之间新辟,门外临近秦淮河码头。

小北门:1908年,在城北垣的神策门与金川门之间新辟,俗称“四扇门”,之后曾被讹传为“钟阜门”。旧址在今钟阜桥西侧。

武定门:1929年,在城南部东垣新辟,位于中华门以北、通济门以南。1958年前后这一带城墙包括城门被拆除。2007年重建。

中华东门与中华西门:1931年,在中华门瓮城东、西两侧新辟。1950年代被拆除,近年重建。

集庆门:1991年新建,位于水西门以南。城门名取自元代南京的名称“集庆路”。

长干门: 2008年新建,在中华门西侧。因处于古长干里得名,南京地铁1号线轨道从中间门券处通过。

建造艺术

正阳门、朝阳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环绕皇宫的南、东、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阳门为皇宫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外国使臣赴京朝觐入城必经之正门;而太平门外玄武湖之滨,则为1384年朱元璋设置的主宰刑杀大权“三法司”(即“贯索”,或称“天牢”)之所在。

神策门,是所知的南京城墙唯一的传统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门外瓮城与聚宝门内瓮城几乎在城市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内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瓮城,是明南京城墙建造中继承与创新的例证之一。

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和定淮门四门,位于南京城垣的西北角,濒临长江,是抵御江北进犯南京城的重要门户。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蟪)在城内策应,打开金川门迎燕师入京,恐怕朱棣当时难以顺利进城,很快就能登基称帝。

清凉门、石城门,均置内瓮城单座。

坚固而形制各异的城门,是南京城墙绚丽多彩的一章,建造者设计思想的生动体现。城门的设计与建造,在充分满足城门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极力追求城门建造艺术上与恢弘雄伟、形制独特的南京城垣主体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的效果。

城墙保护

“九五”以来主要保护内容

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 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 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 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现存主要问题

部分段城墙顶面、立面长满杂树,内外两侧檐口沙袋老化,墙体松动。城墙内外立面多处出现膨胀、开裂、剥落,部分段墙体在风期中出现坍塌、整体位移。目前有三分之一段城墙未进行过修缮。南京城墙历经600年沧桑,饱受战争、人为和自然的各种破坏,存在许多隐患,采用科学的手段,合理科学地评估现存南京城墙结构安全性和危险性,并制订出合理的对策和应急措施,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杜绝缺乏科学指导的盲目措施。及时排除险情,减少墙体坍塌造成更大的破坏,显得尤为的必要的紧迫。“十一五”期间主要保护内容

南京城墙历史调研分析,南京城墙现状勘测分析。绘制测绘图,未进行大修的城墙段落结构构成机制的勘察分析,结构安全性分析及危险性预测,修缮及抢险加固对策研究。城墙险情部位勘测分析,制定排险加固方案,组织实施。南京城墙历史沿革、拆修、损毁和修缮调研报告;南京城墙现状测绘报告及城墙损坏现状报告;未进行修缮的城墙段落结构材料和构成分析研究报告;未进行修缮的城墙段落结构倒塌机制及安全性评估和危险分析报告;未进行修缮的城墙段修缮和加固对策;城墙险情安全性评估和排险加固措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5: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