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极高原 |
释义 | 南极高原(PolarPlat.),东南极洲南极点附近一带的内陆高原。平均海拔3,700米,呈圆丘形。大陆冰向周围缓慢流动,年外流几米至几十米。而通过冰川外流则年达100-1,000米。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56℃,最低气温出现过-94.5℃。极端干燥,年降水量约5毫米,极点附近仅3毫米。 中文名:南极高原 外文名:Polar Plat 平均海拔:3700 类型:内陆高原 气候:严寒 年平均气温:-56℃ 简介南极高原(Polar Plat.),东南极洲南极点附近一带的内陆高原。平均海拔3,700米,呈圆丘形。大陆冰向周围缓慢流动,年外流几米至几十米。而通过冰川外流则年达100-1,000米。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56℃,最低气温出现过 -94.5℃。极端干燥,年降水量约 5毫米,极点附近仅3毫米。南极高原为通常所说的南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围,它与南美洲最近的距离为965公里,距新西兰2000公里、距澳大利亚2500公里、距南非3800公里、距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000公里。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东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东南极洲有南极大陆最大的活火山,即位于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个喷火口。 西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是个群岛,其中有些小岛位于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岛屿都被大陆冰盖所覆盖。较古老的部分(包括有玛丽.伯德地南部、埃尔斯沃思地、罗斯冰架和毛德皇后地)有一由花冈岩和沉积岩组成的山系。该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极半岛的中部。西南极洲的北部,即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纪地质时期的火山运动所造成的。南极洲的最高处——文森山地(5140米)位于西南极洲。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一个直径为4500公里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750米。南极夏季冰架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冬季可扩展到南纬55度,达1880万平方公里。总贮冰量为293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冰总量的90%。如其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大约60米。南极冰盖将1/3的南极大陆压沉到海平面之下,有的地方甚至被压至1000米以下。南极冰盖自中心向外扩展,在山谷状地形条件下,冰的运动呈流动状,于是形成冰川,冰川运动速度从100米至1000米不等。每年因断裂而被排入海洋巨型冰块则形成冰山。沿海触地冰山可存在多年,未触地冰山受潮汐与海流作用漂移北上而逐渐融化。南极素有“寒极”之称,南极低温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极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极热量入不敷出,成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陆。南极仅有冬、夏两季之分。每年4月~10月为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为夏季。南极沿海地区夏季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内陆地区为-15℃~-35℃;冬季沿海地区月平均气温在-15℃~-30℃,内陆地区为-40℃~-70℃。前苏联的“东方”站记录到的南极最低气温为-88.3℃?。南极气温随纬度与海拔的升高而下降。南极虽然贮藏了全球75%的淡水资源,但因其是以永久固态方式存在的,所以南极又是异常干旱的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南极年平均降雨量为120毫米~150毫米,沿海地区为900毫米,内陆地区仅为50毫米。有些地区仅为20毫米~30毫米。南极“西风带”是海上航行最危险的地区,在南纬50度~70度之间,自西向东的低压气旋接连不断,有时多达6个~7个,风速可达每小时85公里。而自南极大陆海拔高的极点地区向地势低缓的沿海地区运动的“下降风”,风势尤为强烈,其速度最大可达到300公里/小时,有时可连刮数日。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数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表现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们今天能够认识神秘的南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欣赏南极美丽美观景色的同时,不会忘记对他们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 南极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点。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极区域,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南纬66.5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关于南极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7.6万平方千米。 南地极 目前南地极位于南极洲内,并插有标记。但由于大陆漂移,在地球的历史上其实大多数时间南极洲都在距离南极很远的地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地理学家都要修正南极的位置。对上一次修正南极位置的时间,就在南极地区踏入2000年时。 此外,在天文学,如果把南地极投射到天球上,就可以得到南天极。 南磁极 “南磁极”是地球两个磁极之一。它位于地理南极的附近,但是它的位置也在缓慢并不断的变化着。1909年1月16日,由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Shackleton)带领的探险队发现了南磁极。 南极圈 南纬66度34分的纬线为南极圈。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 南极洲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主权问题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英国、新西兰、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9个国家的政府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冰封万年的平静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9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交通南极是最难接近的大陆。与南极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97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著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地势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南极。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风极一般来讲,只有在太平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强,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在法国南极观测站“迪尔维尔”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天险。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40米,比12级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人们难以忘记,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餵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距站区4.2公里处出现。 南极动物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至今没有人居住的大陆,因为这个地方常年温度在零下60℃到零下80℃,经常有风力高达12级的暴风雪在这片大陆上肆虐。尽管如此,有一些顽强的动物们却选择了这片荒凉的大陆世代生存。 极光照亮了冬季的天空。南极洲正在从冬天里苏醒过来。这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气温仍在可怕的摄氏零下五十度上下徘徊,刚刚回升的太阳光线几乎没有一丝暖意。很少有动物能够忍受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 可是帝企鹅可以。站在冰封的海面上,它们感受到了南极地区暴风雪强大的威力。只有相互挤在一起,它们才能度过冬季寒风刺骨的几个月。它们轮流去抵挡猛烈的寒风。帝企鹅只能生活在这里,因为南极大陆四周被南大洋环绕,没有任何陆地食肉动物能够到达这里。所以与北极动物不同,它们不会到北极熊的威胁。 海面仍然被冰层覆盖。可是有一种海豹——韦德尔海豹甚至整个冬天都生活在这里。它们生活在冰面下的海水中,不用惧怕上面肆虐的暴风雪。但它们整年的时间都必须接触到空气,因为要呼吸。它们靠牙齿的力量始终保持着呼吸孔的畅通。只有不停地刮擦冰面才能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但那也意味着牙齿会磨损得很厉害,以至于不能捕猎或很好地吃东西。韦德尔海豹都会很年轻就离开这个世界。 南极大陆与世隔绝,海拔也很高,有些地方接近五千米,这里比北极要寒冷许多。冰层慢慢从中心地带滑向边缘,形成巨大的冰川。冬天,南极大陆本身加上周围冰冻的海水,面积扩大了一倍。海岸边厚厚的冰层在整个南极大陆四周向外延伸了数百公里远。 冰雪覆盖的海面下生活着小小的鳞虾。整个冬天它们都待在这里。在这几个一片漆黑的月份里,它们靠吃从冰层上刮擦下来的海藻活着。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还会收缩身体,把自己恢复到幼年时期的样子。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冰层开始融化,贮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气被释放出来。这些气泡周围生长着一些微型海藻,现在鳞虾用脚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来,作为食物。太阳光线越来越强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开始大量生长,鳞虾也离开了慢慢融化变小的冰块,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吞吃这种新生的食物。据统计,若每年捕捞1.5亿~2亿吨,就足以保证全世界人对蛋白质的需求。 南极高原 更遥远的北方,没有了大片的冰面,纹颊企鹅一直在开阔的海水中度过寒冬。偶尔见到一座冰山,如果能爬上去的话,它们便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但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它们真正想去的地方是陆地。春天到了,企鹅们要回去产卵。现在它们必须尽快回到岸上去,没有别的选择。这样做完全取决于你对时机的把握,要选择合适的波浪。在找到一个筑巢的地方之前,它们大都要走好几公里的路。 扎沃多夫斯基岛有世界上最大的企鹅栖息地。大约有两百万只纹颊企鹅在岛上生儿育女,它们来这里是有理由的。这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和烟洞喷发出来的热量使冰雪无法在山坡上堆积,于是这些纹颊企鹅产卵的时间也比那些生活在遥远南方的企鹅产卵的时间要早一些。与帝企鹅不同的是,这些企鹅可以把卵产在光秃秃的地面上。所以它们都愿意顶着惊涛骇浪来到这里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遥远的南方,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的冰层开始破裂。冰山其实是冰川前端掉落到海水中的、巨大的碎冰块。冬天冰山与海面上的冰层冻结在一起,但现在它们又开始在海面上漂浮。冰山碎裂之后形成碎冰堆,它们打破了南极半岛周围水面的沉寂。 夏天,小鳁鲸来到这些宁静的水域。它们是南大洋最为常见的鲸类。小鳁鲸是所有须鲸类中身材最为矮小的一种。与所有其他同类一样,它们也是到这里来觅食的。 夏天,巨大的座头鲸也到这里来做客。它们长途跋涉数千公里,从热带水域的聚食地来到这里捕猎,因为夏天这里可以找到很多的食物。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它们便在体内贮存了大量的脂肪,足以供它们度过这一年剩下的日子。 所有来这里的动物都是为了寻找同一个目标——鳞虾。鳞虾是南极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它们的数量大得惊人,一群鳞虾就有数十亿只之多,几群鳞虾则要绵延数公里远。 更遥远的南方,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的冰层依然坚固。这里的冰雪在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会融化,帝企鹅就把家安在这儿。这群帝企鹅一直在海上觅食,现在正准备回家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孩子。它们没有径自朝冰层的边缘游去,而是小心翼翼地躲开一段距离。它们钻到水下去察看一下冰层边缘的情况。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豹形海豹总是在这样的地方出没。 海豹 豹形海豹是生活在南极地区的北极熊。它们是捕猎能手。不过它们多半的成功都是在水下获得的,所以一般来说,它们的猎物如果在冰面就没有那么危险了。从闲散优雅的外表根本看不出它们凶残的本性。 确信岸上没有危险存在,帝企鹅才往到冰面上游去。不过它们肯定不能在这里逗留太久,现在它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家。帝企鹅的领地位于陆岬的背风处,这里的冰面不会被海流冲碎。回家路上的成年企鹅身上装满了食物,几乎连路都不会走了。不过现在没有敌人的威胁,它们完全可以从容不迫。 企鹅父母得想办法在拥挤的六千多只企鹅里找到自己的孩子。它回到自己离开时把孩子留下的那个地方,希望它仍然在附近。可是小企鹅总是愿意四处游荡,所以父母得呼唤它们回来。小企鹅做出了回应,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回家了。企鹅父母禁不住孩子可怜的恳求,把满嘴的鱼都吐出来给它们吃了。夫妻双方有一方回来了,另外一方就可以到海里去觅食了。 注意到豹形海豹的存在,企鹅们都相互拥挤在冰层边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冒险跳进水里。海豹偶尔也会跑到冰面上,企图抓到一只企鹅。不过显然它最成功的策略还是“守株待兔”。它躲在冰层的角落里。企鹅们有了信心,猛冲过去。冲在最前面的一群企鹅成功地逃脱了。一旦到了开阔的水面上,它们就安全了。然而喧闹声让海豹有了警觉,在汩汩往上冒的水泡的掩护下,它发起了攻击。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企鹅的孩子们就要长大了。南极的秋天即将结束,这些成年企鹅将走过新的冰层,在冰冻的海面上度过又一个寒冬。 禁狗令南极大陆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狗的地区。“国际南极条约组织”出于保护南极环境考虑,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南极禁狗令:“狗不宜再引进南极大陆和冰架,南极区域所有的狗都要在1994年4月前离开。”遵照禁令,当时各国南极考察队员都依依不舍地送走犬只,与向带来欢乐和情感慰藉的爱犬们说再见,送它们离开南极。所有的犬只于1994年初就全部撤离南极地区。此后驻扎在南极的各国考察研究队伍就没有任何的犬只陪伴。 在南极发展研究探勘史上,用于拉雪橇替代人力,狗在南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著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狗的作用大大降低,只剩下当人类宠物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世界所有的相关国家都遵守禁令,做到南极无狗的要求。 探索一般来说是法国的杜蒙·杜维尔在1840年1月18日发现南极大陆,美国海军上尉查尔斯·威尔克斯于晚一日发现南极大陆。但由于有“日界线”的关系,颇有争议。 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是罗尔德·阿蒙森(Roald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斯科特(RobertFalconScott)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于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以到达时间排列他们分别为: 阿蒙森-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维维安·福克斯 安特罗·哈沃拉 Crary,和Fiennes 为纪念阿蒙森和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SouthPoleStation)于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 古老的冰芯日本南极观测队于2006年1月26日在日本南极观测站基地「富士圆顶」(FujiDome)附近发现,据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所长藤井理行表示,这是在南极冰盖下9994英尺处发现;日本教育科学部门的官员梅崎友治表示,冰芯气泡中含有许多气泡,这些气泡里面的气体,很有可能是百万年前留下来的,如果经过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以前的地球环境,还可以用来预测以后的气候。经估计,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历史约有1百万年。 科学考察站南极大陆未来的开发利用,已经为世界各国关注。各种瓜分南极的主张和借口应运而生。其目的主要在于夺取南极大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各国政府耗资巨大地支持南极探险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跻身南极,为未来着眼。 目前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中国的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都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在南极洲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70~80个左右,中国在南极洲没有夏季科学考察站。 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和日本在南极内陆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美国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苏联的东方站最为著名。中国现正在对第三个站址进行选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