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华大学核技术应用 |
释义 | 学科经1997年全国学科调整后,由原来的辐射防护、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两个二级学科组成。其中,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于1995年被列为湖南省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重点建设专业,1998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1年被湖南省评定为重点专业。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应用重点学科包含四个分支学科: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研究方向;氡的计量、防护、示踪技术及应用;核技术应用中的人因工程;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分别介绍如下:1)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 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是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事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我国该研究方向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本学科该研究方向人员近几年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绩。近几年共获得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取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102篇。 “九五”国家攻关项目“氮-13监测系统”已成功完成,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达到而且在关键技术点上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核反应堆关键部位的泄漏提供了快速、灵敏、准确的在线检测手段,已应用于在役核潜艇燃料组件的完整性检测,已被专业设计部门推荐应用于秦山核电站,目前正在签订合同。海军装备部为了将此成果应用于在役核潜艇,已同意立项进行同位素氮-13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137Cs钢水液面计”研制成功,解决了我国钢厂迫切需要解决的钢水连铸问题,并以其先进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使得如首钢,鞍钢,包钢等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钢水连铸工业自动化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核技术在工业上应用的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 充分发挥我校核医结合的特点,正在展开“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BNCT)”的研究,这是当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致力开发的靶定向脑胶质肿瘤治疗技术,本工作在总结反应堆中子源的BNCT技术基础上,将大胆尝试使用特制加速器产生中子源项的新方法。 在研项目“南方大气颗粒物的核分析技术研究”是将核分析技术应用于按粒径分布的大气颗粒物(APM)的研究,利用核分析获得的大量物质信息进行源解析,对细颗粒物跨省界甚至跨国界的输运(沙尘暴)提供重要数据;对湖南省,乃至我国南方地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是国内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2)气载放射性的计量、防护与示踪技术 本研究方向是从事气载(气体和气溶胶)放射性的计量学、防护、示踪等技术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氡(包括220Rn)的计量、防护与示踪技术。氡(包括220Rn)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放射性气体,氡子体(包括220Rn子体)是放射性气溶胶,它们的研究是地质、矿冶、气象、地震预报、环保卫生、建筑、国防等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关心的课题。 本研究方向具有国际氡计量组织的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国家氡计量专业站和国防放射性计量的“矿冶放射性计量站”,氡的计量标准是亚洲区域氡量值传递的最高标准,已为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单位提供了比对测量、刻度、检定、仪器测试和科研试验等技术服务。 本研究方向先后成功举办了有关氡的国际会议4次(其中1993年10月的“国际氡研讨会”和2002年5月的“环境Rn/Tn测量与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华大学召开),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教材1部。 本方向的重点是氡计量学研究(包括基准测量、量值传递、监测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了“氡子体个人剂量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我国核工业铀矿工个人剂量的准确测量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装置;发明了“驻极体收集测氡法及装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为全国环境氡监测提供了可大批量、大面积和平行布样采样的高灵敏度快速测量技术;研制开发了氡的系列标准源、系列监测仪表,为有关学科和部门氡的测量及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研制开发的“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乳胶漆”,为居室提供了一种高效率降氡的、经济美观的新型涂料,创产值1101万元。 近几年来,氡的研究日趋深入。主要内容有:室内220Rn及220Rn子体辐照剂量分布规律;220Rn计量学(如:标准220Rn源、绝对测量方法,220Rn及220Rn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氡析出测量仪刻度装置;氡子体活度粒径分布测量;放射性气溶胶测量仪氡子体补偿有效性检验装置;铀矿冶核设施退役处置中氡监测与防护措施;室内氡监测与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国防技术基础项目5个、横向开发项目3个,共计经费300多万元,横向开发和技术服务创产值1300多万元。本研究方向将逐步开展其它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的计量、防护与示踪技术的研究工作。 3)核技术应用中的人因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核设施运行管理的人因工程问题及保障核设施安全运行的相关技术。 核电站人因可靠性研究已成为国际核安全界瞩目的焦点和前沿之一。本研究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核电站人因可靠性的研究,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人因工程实验室,重点研究人的因素对核设施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在理论上构建较完整的人因可靠性分析的科学体系、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并同时展开了核设施安全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核电站及其他核设施的安全与可靠性服务。 本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973”子项目3项、国防科技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已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南省国防科工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出版专著3部。 本研究方向承担、完成了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的人因可靠性分析,其所建立的人因事故分析方法技术体系及事故预防体系,在这些单位获得成功应用,其中“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员可靠性研究” 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岭澳核电站人因可靠性分析” 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为我国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ADS(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简称)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本研究方向的3个“973”研究子项,主要是研究裂变产物和散裂产物的放射性毒性大小、次临界反应堆运行参数和临界安全测量系统,为解决ADS系统安全防护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核设施的在役核泄漏监测和在役去污处理、反应堆部件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反应堆叠层板状堆芯元件流致振动及稳定性研究” 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压水堆主回路在役去污HPCAIE工艺流程试验研究” 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三等奖。 4)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从事相应的医学仪器的研究开发,并且能够在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康复工程,仿生学及机器人学等交叉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 我国已加入WTO。自主开发,研制高精尖的放射性诊疗设备与国外公司竞争乃大势所趋。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国内培养适合于开发核医学仪器的人才市场更是空白。 放射性同位素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拍摄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X射线透视照片,从而开创了放射诊断学的新纪元。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迥旋加速器的发明;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研制成功;作为核医学的基本原理的同位素示踪原理与靶向内照射治疗的提出;γ 照相机的出现直接推动,提高了核医学技术的诊断水平。 ·70年代的后半期,与生物技术同步出现的现代四大影像技术问世,微电子学,光学、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实时成像、三维结构重建技术等,使诊断和处理再一次发生飞跃。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是: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超声波成像。其中竟有三项与核技术密切相关。 其中最近几年发展的PET是当代医学的“黑马”。在发达国家,它正在上升为医学高科技之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型,精密的放射诊疗仪器如头体部γ刀,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与计划系统和适形、多叶光栏等设备,甚至电子直线加速器、回旋加速器大举进入医院,使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肿瘤术后辅助治疗手段变成了独立的一种治疗手段。 目前最新的研究在于能同时进行核素显像和CT显像而实现实时影像融合的仪器,将解剖结构影像(CT)与功能/代谢/生化影像(SPECT/PET)精确重叠显示,使医生获得最为全面的信息,同时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进入21世纪,多能显像,微型PET, 基因显像和转基因显像又将核医学的研究深入到受体,基因,抗原,抗体,酶,神经递质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从而进入分子核医学时代。核医学及仪器的研究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方兴未艾。而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与先进的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工程技术分不开的。 我院在此研究方向上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且已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即将完成的“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研究”项目和研制的“数字X射线成像议”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即将投入2-3千万元进行的“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BNCT)”研究工作,为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全国排名全国只有19所高校开设了核技术与应用研究生教育专业,南华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所进入全国该领域的前四强,排名在浙大、西安交大、南航等高校之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