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 |
释义 | 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即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是211教育部直属高校,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占地面积7425亩(约5平方公里)。校园三面环水,背靠青山,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园地。学校迄今已有107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校史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几经演变,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1985年更名为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 该校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的国家重点大学。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三面环湖,背靠青山,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教学科研园地集中连片,建筑群错落有致。 领导亲切关怀 董必武、李先念、徐特立等先后为该校题词和题写校名。李岚清1997年11月23日到该校视察。江泽民1998年10月1日为该校百年校庆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 校容校貌基础条件优良 校园占地面积495万平方米(合7425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80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5.9万㎡,学生宿舍面积22.4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2.36亿元,生均超过1万元;图书综合馆藏24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90万册,图书馆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重要成员,华中地区高校3个B级成员馆之一;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基地2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育种中心6个,省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研发中心5个。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 师资力量名师才俊荟萃 现有教职工21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200人。教师中教授205人,副教授333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近70%;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至2007年);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8人(至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人、委员2人;国家级、省级优秀创新团队6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人选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优秀人才计划”、“骨干教师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5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优秀创新团队3个,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50人。 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拥有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8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5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现有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园艺林学学院、水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等13个学院和外语系、体育课部2个直属系部。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20500人,其中本科生15445人,研究生3388人。 学科优势明显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居全国第19名,其中作物学列第1,畜牧学列第2,园艺学、水产均列第3,农林经济管理列第5,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均列第6。生物学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类学科之后列全国高校第4。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九五”、“十五”期间连续2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2004年连续2次年检为优秀。 教学成就斐然学校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大会发言。2001年、2005年两届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3种,其中一等奖1种,二等奖2种;2003年—2005年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8门。教务处2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在30%左右,其中农科优势专业和生物学特色专业的录取率50%-80%;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科技成果丰硕“十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共1434项,其中国家“863”、“973”、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植物转基因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78项,部省级项目530项,国际合作项目46项;获得科技经费约5.45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9项;获得授权专利53项;推广各类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150多项。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被媒体誉为“六个一”(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的标志性成果。该校被评为实施“863”计划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国际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20个国际基金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伙伴关系,“九五”以来承担国际合作和外资项目120多项。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试点单位。2007—2008年将承办国际油菜大会、国际柑橘大会等重大国际性学术会议。 优秀人才辈出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办学传统,铸就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1952年以来,已输送了全日制毕业生5万余人,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杰出代表有:赵其国、刘更另、王明庥、范云六、陈文新、傅廷栋、张启发、熊远著、陈焕春、邓子新等10位两院院士;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湖北省委副书记黄远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道坤和鲍隆清、湖南省委常委于来山、湖南省副省长甘霖、江西省副省长凌成兴、重庆市委常委范照兵、河南省原副省长胡廷积等1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美国普润之星公司董事长尹麦生、美国纽约新英格兰动物医院董事长王辉、英国基因康尔治疗药物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杜进平、上海纺织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肖贵玉、上海新农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瑞生、北京金胜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王文胜、广东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福建大世界华夏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桥等一批大企业家;CCTV “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赵福兵、“湖北省十大杰出农民”师智敏等新一代大学生典范。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 1996年以来,连续五次获湖北省 “最佳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获“湖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2004年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水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园艺林学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和外语系、体育课部等2个直属系部。 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础。为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机制,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实施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新兴与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坚持研究,改革建设、管理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学分制,着力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研究生教育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 1953 年。 1981 年该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目前,该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覆盖了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 6 大学科门类, 拥有 7 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 , 46 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61 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 3 个专业学位类型 。学 校现有 6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 18 个部(省)级重点学科 , 4 个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岗位 。 2002 年- 2004 年,在全国 80 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作物学在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生物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四,其余参评学科都在前六名。学校建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6 个部(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 9 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其中,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两次全国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并排名第一。学校现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 ,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 4 人, 博士生导师 140 人,一支以院士 - 博士生导师 - 青年博士为主体的学术队伍正活跃在各自学科领域,英才倍出,成果丰硕 …… 继续教育该校现有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本、专科(脱产、函授)及专升本的招生、高职、自考(长线、自考助学班)各级各类农业领导干部的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渠道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格局,多年来,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万多名,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万多名,现有在籍成教、自考学生1万多名,专业涉及面广、学历层次科学、培养计划适应性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高等继续教育体系 网络教育结合我校传统教育特色与现代网络教学方法,突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通过专家、教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及点播网上教学资源,并辅以及时辅导、讨论、视频双向教学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只能校内访问. 师资概况学校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66人,副教授30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名,国家级、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9人,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 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0余人。 院士风采学校目前有院士5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廷栋, 熊远著, 陈焕春, 邓秀新; 长江学者 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6人,分别是:张启发 邓秀新 张承才 周道绣 彭良才 匡汉晖 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有2人,分别是:彭少兵 王学敏 教学名师4人,分别是:赵斌(湖北省) 董元彦(湖北省) 郑用琏(国家) 张献龙(国家) 其他相关网站: www. nhfvt.edu.cn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九,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八,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六。 校训、校徽、校歌释意 校训释义:“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语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原创者是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勤读力耕”是对学风的倡导,对学问的指引,也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该校一贯倡导学风建设,勉励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本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经,也是目的。只有勤奋学习钻研、努力开拓实践,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己达人”语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立己达人”是对人格的期望,对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自我与他人、个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相互关系的辩证阐述。 校徽设计说明:该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和篆刻技法,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该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 一、 图案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和礼器,产于楚地,是地位的体现,亦是楚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精神文明。最著名的编钟是享誉世界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校徽主体设计采用编钟的抽象图形,暗示我校位于湖北,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耒耜是楚地古代农具,相传由神农氏发明,是技术生产力的象征,代表着物质文明。校徽主体设计采用耒耜的抽象图形,与我校所在地和学科优势相符。在行为层面,耒耜代表劳动和创造;在精神层面则代表着勤奋和务实。 编钟与耒耜共同形成了“打谷图”,演绎出两个手拉手合力打谷的抽象人形。打谷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喻指丰收。手拉手合力打谷则寓意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主体图案寓意着我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我校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二、 文字主体部分图案由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的英文缩写大写字母(NHFVT)变形组合而成,其下方为建校年份“1898”。在线条处理上吸收中国传统纹样特点,采用抽象的流线型叶片形状,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外围处理上,采用单环形式。上部为手书体“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下部为英文校名“NanHu farmer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三、 色彩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单色设计,标准色为深绿色,象征南湖农民职业技术专科学校蓬勃的发展生机、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与我校“绿色校园”的特点相吻合。此外,为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黄、红、蓝、灰、浅绿、橙等7种备用色和黑色墨稿。 校歌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西迁鄂西山区,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坚持办学。时任教务长的包望敏教授曾在《论“耕读”与“新农”》一文中写道:“湖北省立农学院创立于烽烟遍地,万方多难之日,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乎兴农建国之宏愿均有足多者。”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 作者简介:朱再庵,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知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抗日战争时期在恩施创办并主编文学月刊《晓月》,有较大影响。 喻宜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音乐,是我国美声唱法和声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首唱者。她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担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