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瓜炭疽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南瓜炭疽病 英文名:Pumpkin anthracnose 病原中文名:葫芦科刺盘孢 病原拉丁学名: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Mont. )Arx(异名C. lagenarium(Pass. )Ell. et Halst.)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南瓜 主要为害部位:果实 为害症状炭疽病是南瓜上的主要病害,在南瓜生长各阶段均可发病,严重降低南瓜产量;幼苗期发病,病苗子叶上出现褐色圆形病斑,蔓延至幼茎茎基部缢缩而造成猝倒;成株期发病,病叶初呈水浸状圆形病斑,后呈黄褐色,在茎或叶柄上,病斑长圆形,凹陷,初呈水浸状黄褐色后变成黑色,病斑蔓延茎周围,则植株枯死。果实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至黑褐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中部产生红色黏质物。 病原形态特征分生孢子盘聚生,初为埋生,红褐色,后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暗褐色,顶端色淡、略尖,基部膨大。长90~120微米,具2~3个横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单胞,大小20~25×2.5~3.0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4~20×5.0~6.0微米。分生孢子萌发产生1~2根芽管,顶端生附着胞,附着胞暗色,近圆形,椭圆形至不整齐形,壁厚,大小5.5~8×5~5.5微米。有性态为Glomerellalagenarium(Pass.)Stev.称瓜类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大小约110微米;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在自然条件下未发现,通过人工培养或紫外线照射可以形成子囊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 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应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品种,种子播前要进行浸种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后催芽。 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浇水追肥,定期用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南瓜生长期喷施壮瓜蒂灵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输送量,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瓜体快速发育,提高南瓜产量。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碳特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针对性药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