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瓜蔓枯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南瓜蔓枯病

英文名:Pumpkin gummy stem blight

病原中文名:瓜类黑腐小球壳菌

病原拉丁学名: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erini)Chiu et Walker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南瓜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茎蔓和果实

为害症状

南瓜蔓枯病为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0~20毫米,其上微具轮纹。蔓枯病病斑椭圆形至长梭形,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严重时形成蔓枯,致果实朽住不长。果实染病,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大小5~10毫米,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褪绿或黄色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为害整个果实。

病原形态特征

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erini)ChiuetWalker称瓜类黑腐小球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AscochytacucumisFautr.etRoum称瓜叶单隔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瓜类黑腐小球壳菌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后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拟侧丝,子囊成熟后侧丝消失,子囊壳较薄膜质,大小64~176×64~160微米,具孔口,直径9.6~24微米;子囊倒棍棒状,无色,大小27.9~47.1×5.9~9.9微米;子囊孢子无色,双胞,两细胞常一大一小,分隔明显,大小5.5~12.5×2~5微米;分生孢子器生于叶面和茎蔓上,多聚生,初埋生,后大部分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器壁浅褐色,膜质,顶部具乳头状突起,孔口明显;孢子器大小75~150微米,孔口直径15~42微米;器孢子无色透明,短圆形至圆柱形,两端较圆,正直,初单胞,后生1隔膜,隔膜处无缢缩或偶稍有缢缩,大小10~17.5×2.75~4.0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对老的组织或果实多由伤口侵入,在南瓜果实上也可由气孔侵入。适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限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高,高于28℃发芽率明显下降,在8~24℃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4℃产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产孢。在8~24|℃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高于24℃,产孢量明显下降。pH6.2~8.4病菌生长最好,其中pH7.6最佳。

防治方法

1.清洁田间,深翻土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浸种和种衣剂拌种处理,能有效灭杀有害南瓜蔓枯病病菌,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采用高畦栽培,另外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

4.分别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壮瓜蒂灵,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定向输送量,促瓜体健康生长,增强其抗南瓜蔓枯病能力。

5.药物防治。预防南瓜蔓枯病应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生长期的防治重点抓住始发病期用药,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隔7-10天喷一次, 连续2-3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