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城阳村 |
释义 | 南城阳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北方向,距办事处7公里。东邻308国道、城阳世纪公园,西与于家村相连,南邻流亭国际机场,北与城阳新区隔桥相望。域地地理条件优越,实属青岛北大门一方宝地。 中文名称:南城阳村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政府驻地:南城阳村 电话区号:0532 邮政区码:266000 地理位置:山东省青岛市海阳区东部 面积:2平方公里 人口:1210人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略带海洋性 机场:南邻流亭国际机场 基本信息南城阳村位于青岛市海阳区东部,西距海阳市区7公里。地处东经121°13′,北纬36°48′。东与镐地村隔河相望,西与它山泊村相连,南与宅子头村隔青威公路相望,北与邵家村接壤。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432户,1210人,有王、刘、李、董、张、吴、高、赵、杨、倪、谭、宋、顾、隋、修、程、孙、杜、迟、姜、纪、臧、毕、丛、卢、宫、梁、阚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王姓。 地理位置南城阳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北方向,距办事处7公里。东邻308国道、城阳世纪公园,西与于家村相连,南邻流亭国际机场,北与城阳新区隔桥相望。 历史沿革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王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建村于招虎山前城子顶之南的平地处,地势低洼,雨季积水,故命村名城洋。后演变为城阳。后为与北城阳对应,遂改名南城阳。 明永乐初年,罗氏始祖罗胜由云南迁城阳以南立村,当时村名沿用古村名—紫乡村,取“紫气东来”瑞祥之意。后因城阳村的声誉逐渐显赫,因在其南,便改称南城阳村。再后,为与于家村区分,又更名为罗家疃。1984年撤人民公社建镇置,恢复原名—南城阳村。 新中国成立前后,罗家疃(南城阳村)隶属即墨县城阳镇,1949年6月建立村政权;1951年4月隶属青岛市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6年7月隶属青岛市崂山效区流亭乡;1958年9月隶属崂山效区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隶属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隶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11月隶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6月隶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至今隶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大事年表1941年日军飞机4次轰炸本村,投弹数十枚,炸死2人,炸死耕牛1头,炸毁房屋2栋。 1942年秋本村解放。 1944年成立互助组。 1947年在村北宝石岭前,挖掘出清户部员外郎王坦墓,出土柏油千余斤,尸体、 衣冠完好如初。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明星社。 1964年山东省副省长余修带领工作组进驻本村,开展“四清”运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建南城阳乡。本村为乡政府驻地,并设立了卫生院、邮电局、粮管所、食品站、兽医站、农业银行、信用社、蚕业站等单位。1995年南城阳乡并入东村镇后,这些单位继续在南城阳营业。 地理环境域地均属平原,土壤肥沃,最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1949年,全村土地总面积1532亩,其后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农用地逐渐减少,至2002年,建设用地扩大到973亩,农用地仅有380亩,全村总户数731户、2050人。全村共有王、于、徐、朱、李、隋、罗、史等姓氏50个,皆为汉族。其中王姓为多190户,占全村的25%。 古老的南城阳村很有特色:民房错落有致、参差韵胜,村东头有座关帝庙,村西头有座土地庙,村中间王家祠堂前面,矗立着两尊八、九米高的旗杆(是为光绪二年王敏宗中进士而立)。更有趣的是,大街偏南的排水沟上,建有九座桥,人称“九龙桥”。最西那座与湾巴通往村外的那座只隔三步远,于是又有“三步两封桥”的趣话。坐落村中央的那座,有根石条高二米左右,宽一米二、三,原是一座石棺的盖。夏天,穷人乘凉过后,索性在上边过夜,也图个吉利拾官。平常,经常有人在桥旁说、笑、讲故事,也经常说着说着便抬起了“杠”,于是这桥便有了名字:“抬杠桥”…… 当地人物历史名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城阳村涌现出许多有名气的人士。其中罗祖、王锡极就是远近闻名的两位。 罗祖 罗祖(1442——1527明正统七年至嘉靖六年),名清,又名因,号梦鸿,法名普仁,法号悟空,门徒称罗祖、罗大士,无为道人,无为教主。自幼聪慧好学,家境贫寒,幼时即失去双亲,14岁戍边。罗清在青少年时期就饱尝了人生艰辛,在精神和肉体困苦不堪之际,常思灵魂解脱之道。退伍后,遍访佛法,先拜禅宗,临济宗中、宝月和尚、无静禅师等为师,学习佛法。他精通《金刚经》,13年后悟道,成为临济宗中居士。后被诬下狱。在囚禁期间,写成《罗祖五部经》,该经共5部(6册),故简称“五部六册”。共74265字。《罗祖五部经》写成后,罗清把该经进呈明武宗朱厚熙,武宗大喜,故罗清蒙幸获释,并被明武宗封为“无为宗师”。其经奉诏颁行天下。由于无为教迅速在下层劳动群众中传播,成为一种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武器。万历四十四年,无为教被朝庭禁止。有关罗清的故事很多,清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七起首就有《罗祖》故事一则,可见罗清影响之大。 王锡极 王锡极(1867——1937),字卓泉,号蛰庵居士。自幼好学,少小入塾,攻读诗书,二十岁时入庠(1887年)为附生,翌年补廪生,享受官府廪食。宣统三年(1911年)入册“明经进士”。王锡极通书经、精诗赋、善书法,是仕宦豪门的首选塾师,他设馆课徒近40年,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从学者多有成就者。辛亥革命胜利后,与来青岛隐居原前清遗老恭亲王溥伟、军机大臣徐世昌、那桐、陆宗庠、法部大臣王土序、学部大臣劳乃宣、刘廷琛等结诗社,并被推为诗社之主。此间作有大量诗赋艺文,惜多散佚于日战时期,今尚存《卓泉诗集》二卷、《蛰庵赋集》一卷以及《游崂山文集》等手抄本传世。清未即墨人黄肇颚编撰《崂山艺文志》洋洋三十万字,皆由王锡极点校。并与同治四年进士、鳌山卫人周铭旗一起纂修《〈即墨县志〉》。 当地名人王藩系南城阳村王姓第十一世先祖,曾任游击之职。 王令(1872-1910)生于南城阳村一富豪之家,自幼厌读喜耕,养成粗犷豪爽的性格,极具侠气。清末朝政腐败,连年灾荒,苛捐杂税甚重,民不聊生。王令与乳山宋煊文、徽村高启旺结盟于嵩山葛子沟,聚饥民、打劣绅,逼迫官府开仓济贫,曾两败官军。后遭叛徒告密被捕,于县城北门外“断魂碑”下慷慨就义,时年38岁。 王同先(1950-2000)中共党员。1970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南京军区某军政治部副主任。 杨宽太1918年生,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八路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行政13级,享受师级待遇。 王振武1924年生,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转到地方工作,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昆明分行行长、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德吉1928年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后转到地方工作,曾任临沂地区药品检验所所长,享受地级待遇。 王振儒1930年生,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1947年4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任医生、助理员、科长、副处长、四○八医院院长、海军北戴河疗养院院长等职,大校军衔。 王维海1937年生,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享受军级待遇。 王洪科1946年生,中共党员。毕业后分配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工作,曾任绥芬河市人民法院院长、公安局长、边防检查站站长兼书记、政委,享受地级待遇。 刘兆玺1949年9月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1972年任教,1977年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曾任医务主任、主任医师。发表论文10篇,参编《临床用药必读》一书,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曾获山东省计划生育科技进步三等奖。 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南城阳村世代以粮为主,种植蔬菜少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不高,仅维持口粮而已。1956年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到1968年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成为崂山县率先过“长江”的村。70年代,该村被确认为青岛市蔬菜种植基地之一,种植蔬菜面积逐年扩大。1984年实行联手承包责任制,是年全村共有农用地840亩,种植蔬菜面积达80%,其中大小拱棚占37%,蔬菜品种达20余种,全村蔬菜产值达到40万元。到2002年农用地共有330亩,蔬菜种植占100%。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亩产收入达8000余元,全村蔬菜总收入达260余万元。 工业发展1965年村成立副业大院,设烘炉、白铁加工、缝纫组、理发等服务项目,年收达2.5万元,既服务了生产,又方便了群众。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公共积累逐年增加。70年代进一步实施工企兴村战略,从1972年到1982年,先后又办起了窑场、矾土加工场、染线厂、织带厂、粮食加工厂、养鸡场、塑料制品厂等8处,使集体工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年产值达360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1993年村委对集体工企业进行改革,实行招标承包,年总产值500万元,创利税80万元。1995年始,工业兴村走招商引资之路。先后投资200万元建厂房3600平方米。到2002年全村共引进韩国企业3家,内资企业13家,年租赁费达120万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利的带动了第三产业,到2002年,全村共有小百货店43户,饮食服务业17户,理发浴池业12户,照像业2户,摩托车维修、白铁加工、电汽焊11户,年总产值420万元,上徼税金8万元。2002年,全村一、二、三产业总收入达到2480万元,人均收入5300元。 基础设施南城阳村十分重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1959年全村通电;1984年农村电网形成;2002年全村有高压线路5公里,低压线路12公里,变压器3台,总用电量200万度。二十世纪70年代建起村办自来水塔引水到户,结束了吃水绳拔肩挑的历史。1995年村投资50万元,引用镇自来水公司标准水。1994年至2000年村两委累计投资80万元,先后开发了4条大街,铺沥清路5公里。自此结束了街道狭窄、雨季泥泞的局面。2000开始实施“居住楼房化”战略,到2001年,村两委投资600万元,于村东侧建起了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的五层居民楼4栋,120户村民乔迁新居。 三大产业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1.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总产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长2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16公斤,总产45.6万公斤。 1990年起,党支部、村委发动群众建蔬菜大棚64个,常年总收入达40万元;发展养殖业,蛋鸡养殖量在千只以上的有16户,常年总收入20万元;肉食鸡养殖户20户,常年总收入20万元;牛、羊、猪等常年总收入10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54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15万元,林业收入3万元,畜牧业收入170万元,渔业收入3万元,其它收入52万元。 第二产业1978年后,建起砖厂、汽车大修厂、建筑队及面粉厂、油坊、粉坊、羊毛衫厂、塑料包装厂及塑料再加工等企业。其中建筑队常年收入60万元,利税1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人,收入97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80万元,建筑业收入98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办起了供销社代销店。后又办起了信用社代办点、饭店等,收入微薄。改革开放后,发展起理发店、饭店、浴池、商店、电气焊加工部等,并设批发市场一处。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人,收入176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60万元,服务业收入86万元,商饮业收入30万元。 文化建设民间文化南城阳村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早在建国初期,人们为了庆祝解放、欢歌幸福生活,自发地组织起秧歌队、高跷队,队员从七、八岁儿童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人数达五、六十人。同时,业余剧团也成立起来。至一九六六年,先后演出了《渔夫恨》(抗美援朝时期),《土地还家》(土地改革时期)《二兰记》(宣传婚姻法时期)《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儿》、《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刘四姐》、《血泪荡》等歌剧。一九九八年村里重新组起了大秧歌队。2001年演出的花伞舞《喜庆》,荣获城阳区演出二等奖,街道演出一等奖。 人文关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变化,为广大村民带来了实惠。60年代对鳏寡孤独老人实行“五保”。1985年始为村民免交农田浇水费累计270万元。1991年始,村集体为独生子女支付备用金累计18万元;1992—2002年参加社会养老人数达到600人,村集体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累计5万元;2002年始,为女满55岁,男满60岁和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分别达50元和60元,且逢老人节,每人加发面粉50斤、大米20斤、生油10斤,深受群众欢迎。 南城阳村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使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村共有183户村民被评为“五好家庭”,86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村庄自1988年起连续被崂山县(城阳区)评为“文明村庄”。 教育事业1993年,村投资4万元重建南城阳村幼儿园,1999年与邻近五村总投资16.8万元改造北后楼幼儿园,为全村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1985年投资23万元重建了二层楼新小学,1999年被城阳区任命名为规范化小学。2000年与邻近12个村总投资1400万元,合建现代化标准的流亭小学,学生就读车接车送。该校2002年被命名为山东省规范化小学。1970年投资16万元建南城阳中学,1997年与邻近12个村总投资1200万元新建流亭中学。该校2001年被命名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为全村适龄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进步1947年,成立南城阳小学,儿童入学率为40%。1950年,成立南城阳完小。1958年,成立南城阳农中。1968年,成立南城阳联中,后改为南城阳中心小学。1999年,联办村共同出资36万元,建起中心小学新校舍,学校设备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75公斤左右,只能靠糠菜充饥。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00公斤,全村总收入96万元。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机动车200多辆,电话400多部,彩电200多台,洗衣机、电冰箱、电烤箱等家用电器,也进了农民家中。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齐,村民住房全部都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2002年,有三层楼房1栋,二层楼房7栋,村南大街宽30米,并在此设集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多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6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6年起,集体免费供应自来水。1994年,全村安装闭路电视。同年起,对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人民币1000元;考入中专及重点高中的学生,每人奖励人民币500元。 组织建设1942年,刘兆林、杨方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3年成立党支部,王德元任党支部书记。1944年王清任党支部书记,历时11年。其间,1945年,青年妇女组织慰问队、民兵组织担架队支援解放万第。1948年,村党支部书记王清率本村10余人及邻村多人,支援淮海战役,后又随军南下至杭州,历时9个月。村组织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群众斗争。 1949年,全村有党员20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49名。1955年起,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高常生、倪兆全、王占学、王大明、刘兆芳、王德先。1993年,村党支部被中共海阳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杨芳太、王桂林、修德、王胜、杨正太、刘升、王洪志、王占学、刘平。1996年,本村被市人民政府评为蔬菜生产先进村。1998年,村委会被评为海阳市模范村委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