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昌工学院
释义

南昌工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占地面积1168亩,其前身系创建于1988年的赣江大学。目前,学校开设有理、工、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多科性大学格局。自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能用、顶用、好用”、品学兼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文名:南昌工学院

外文名: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校训:忠信笃行,自强不息

创办时间:1988年

类别:民办本科院校

学校类型:民族

主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徐洪吉

所属地区:江西省南昌市

主要院系:民族教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学校简介

南昌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 南昌工学院前身江西赣江学院,曾用名赣江大学,创办于198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占地面积2100余亩,坐落在南昌市红角洲高校园区。根据《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五次会议的评议结果。2011年4月7日,国家教育部正式行文至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江西赣江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南昌工学院。南昌工学院属本科层次高等院校,学校代码为13421,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会计学、艺术设计。教育部要求南昌工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江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校容校貌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拥有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学生公寓、普通食堂、清真食堂、医院、邮局、商业街、学生活动中心等,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历史沿革

南昌工学院是江西省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民办大学,它与1988年8月创办的赣江大学(1998年曾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一脉相承,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办学方式由公有民办到民营民办,由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学校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能用、顶用、好用"、品学兼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8年原省委书记傅雨田等一大批老同志,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冲破当时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体制上的束缚,创办了我省第一所民办全日制综合性大学——赣江大学,得到了当时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白栋材同志为赣江大学题写了校名,鼓励"赣江大学要继续办下去",吴官正同志称赞:"赣江大学为江西人民办了一件好事",赣江大学还被载入《江西学府志》,誉为"江西社会力量办学的骄傲"。然而,赣江大学创立时,接受单位资助及个人自筹资金总计不足1万元,可谓"白手起家",当时校舍是租用的,教学设备除桌椅板凳和简单的教具自置外,其他都是通过协议与公办学校共享。"初生之物,其行必丑,其神也旺",条件如此简陋,在夹缝中生存的赣江大学却能破茧而出,第一年就招收了4个专业300余名学生。1997年经省教委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同意,赣江大学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成为中国高等学历教育的组成部分。1998年根据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赣江大学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2003年省政府要求引入民办资金的机制,遂由江西超弦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作为学校的举办者,于同年4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赣府[2003]24号),国家教育部备案,在赣江专修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学校进入了国家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序列,同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能力培养试点院校",2005年4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2004年根据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实际,学校董事会从长远发展出发,投入6亿元资金用于新校园的建设。从2004年上半年至2005年下半年,仅用一年多神奇的速度,就在长堎工业园区一片杂草从生的红土坡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大学校园,被省教育工委领导称为"高校园区建设的奇迹",被南昌市领导称为"民营资本是最有效的资本"。几代赣 江人荜路蓝缕,艰苦奋斗,梦寐以求,终成现实!新校园占地面积面积1168亩,校舍面积36万多平方米,是老校区的10倍;新校区现有容量23000人,规划规模30000人,相当于老校区的20倍。2006年2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办学从原来8个分散校区集中到了新校区,彻底改变了过去靠租赁校区办学的落后局面。目前新校区在校生1万余人。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拥有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学生公寓、普通食堂、清真食堂、医院、邮局、商业街、学生活动中心等,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自2003年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成立5年以来,学校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资质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实现了从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的转变,进入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序列。学校坚持"高职教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办学模式,紧抓高职教育,5年来,组建了8个学院,开设高职专业44个,比2003年增加新专业30个,涵盖理、工、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形成以工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型大学格局。

2003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江西)基地",肩负着全国高等预科教育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几年来,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100余所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得到了教育部和本科委托培养学校的高度评价,形成了江西"民族小省办民族大教育"、"民族高职为本科院校培养合格预科生"的新格局,为江西民办教育和民族教育增光添彩。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春华秋实,风华正茂。二十三年来,学校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多次荣获江西省"优秀学院"、"办学先进集体"、"先进助学单位"等;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2008年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先进集体。2010年,被省综治委授予"平安单位"、被省综治委、教育厅、公安厅联合授予"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特别是2009年国庆前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办学规模

自2003年以来,学校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资质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实现了从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的转变,进入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序列。学校坚持“高职教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办学模式,紧抓高职教育,5年来,组建了8个院(部),开设高职专业39个,比2003年增加新专业30个,涵盖理、工、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形成以工管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型大学格局。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73人。教师758人,其中专任教师480人,兼职教师278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103人,中级职称115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29人;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4人。

二级学院介绍

1、信息学院

2、经济管理学院

3、机械工程学院

4、建筑工程学院

5、人文艺术学院

6、电子工程学院

7、民族教育学院

校徽校训释义

校徽释义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的重要标识。我校校徽总体设计为圆形,以绿色为主色调,圆环中镶刻中英文校名,内环为渐递开放性齿轮,镶嵌1988字样,校徽正中为篆书“行”字。具体释义如下:

一、校徽正中为篆书“行”字。“行”,取自于校训“忠信笃行,自强不息”,《说文解字》中注解:“行,道也”。 后引申为时行、盛行、规律、道德品行、举止、实践、职业、能干等含义,是校徽构成的主体,有着丰富的寓意。一是以中国书法篆体书写,体现的是一所大学应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蕴。二是与校训相呼应,融合其实践、职业之义,突显知行合一。三是取其象形义,寓意学校办学层次多元化,四通八达;也象征我校学子以赣江学院为起点通布九州,四海竞风流。四是取其“时行、盛行、规律”之义,警醒全校教职工在教育之路上,要与时俱进,遵行教育规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五是取其道德品行、举止之义,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行培养。六是取其“能干”之义,我行,我能,展示赣江人的自信与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校徽正中基座上的“1988”,学校创办之年,作为江西省第一所民办高校。意寓赣江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1988,是赣江学院的起点,也是赣江学院的基础,具有历史传承感和象征意义。

三、校徽中的渐递开放性齿轮:一是体现赣江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和重视科学技术实践应用的特点;二是齿轮与城墙标示相通,呈开放性,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开放性、引导性,又展示了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智略和众志成城、奋力进取、追求理想的办学理念。

四、校徽外层圆选用学校的中英文名称,一是从构图上,两种文字的对比具有造型上的美感和平衡感;二是继承传统,面向世界的发展理念。

五、校徽以绿色为主色调。绿色,七色之一,生命之色,象征“人文、生态、和谐、希望及蓬勃发展的朝气”和“山水人文”校园的特点。

六、校徽外形设计采用双层圆形,寓意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取同心合力、严谨规范之意。同时,也寓意着学校圆浑厚重。

校训释义

校训: 忠信笃行 自强不息

赣江学院校训“忠信笃行,自强不息”:是赣江学院办学理念、指导思想、校园文化的凝结与体现,是勉励全校师生修身、求学、处世的格言。 “忠信”出自《论语?卫灵公十五》,“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笃行”出自《中庸?问政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忠信笃行、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要而言之,就是:开拓创新 坚忍刚毅、奋发有为、不避艰险,不断深厚个人的道德修养,诚恳厚道正直坦率、格物穷理,努力践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志存高远、品德高尚、博学笃志、知行合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忠信笃行、自强不息”的内涵,分而言之,其旨有三:

一、 立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义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法地,地法天,所以人应积极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改革进取。“自强不息”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人不断地有新的追求,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就。“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 作为校训,“忠信笃行、自强不息”,就是赣江学院所确立的办学之志,同时,也是赣江学院莘莘学子所应该确立的成才之志。“夫志当存高远”,人生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不断进取的动力,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对学校来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力更生的理念,努力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给予了赣江学院高度的评价。吴官正同志说:“赣江大学为江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赣江大学一定要坚持办下去”。白栋才同志为赣江学院题词:十年磨砺创伟业,科教兴国建新功”。又如傅雨田同志所题:“自力更生,无往不胜”。对学生来讲,就是要求赣江学院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刚毅。见义勇为,不避风险。”又如傅雨田同志所题:“凭真本事工作,下决心学习”,就是要立志成为一个志向高远、凭真本事工作的有用之才。

二、修身 “言忠信,行笃敬”,忠,就是直心;信,讲出的话一定要兑现。行为态度上要“笃敬”,忠厚而诚敬。对人要绝对诚恳,不要玩手段,正直坦率。不要“可与言而不与之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否则会被人认为“失人,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忠信是修养的基本内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是信乎?传不习乎?”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则人任也”。作为校训,“忠信笃行、自强不息”,就是赣江学院的立业之本,同时,也是赣江学院莘莘学子所应遵循的修身之本。“以信待人,天下信之”,人们应当效法天道,努力做到诚实无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遵循“一法两例”办负责任的大学。诚如刘培植同志所题:“艰苦创业,依法办学”,又如张建华同志所题:“依法办校,为健全教育法制做贡献”,又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来讲,就是要求赣江学院学生“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主”,须诚意正心,养“浩然之气”,引导学生自觉深厚个人的道德修养,知荣明耻,不断向情操美好、品德高尚的境界提升。

三、为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博”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审问”指穷根追底。“慎思”指仔细考察、分析。“明辩”是越辩越明的,“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笃”有切实履行,坚持不懈之意,含行为淳厚,纯正踏实之意。就是既要学有所得,又要努力践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作为校训,“忠厚笃行,自强不息”,并非只取“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学问思辩行”,推崇自觉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博学审问、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倡导营造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校风。“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学生组织

南昌工学院现有学生社团:南昌工学院校团委大学生艺术团、南昌工学院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各二级学院分会、南昌工学院校党委记者团、南昌工学院校团委学生会以及各二级学院学生会、南昌工学院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学生社团部

南昌工学院现有学生组织:工艺美术协会、动敢口才社、经济市场研究学会、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服务社、春晖文学社、静轩棋社、黑骏马文体社、水草演艺社、心语文联社、校园书法社、T2街舞协会、音乐协会、交谊舞协会、new power轮滑协会、南昌工学院电子商务协会、星光羽毛球协会、旅游协会、跆拳道协会、武术协会、瑜伽协会、乒乓球协会、集邮协会、摄影协会、爱心根与芽协会、紫光骑士俱乐部、欢乐英语吧、电子商务协会等。

民族家园

2003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江西)基地”,肩负着全国高等预科教育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几年来,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50余所院校培养了6832名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得到了教育部和本科委托培养学校的高度评价,形成了江西“民族小省办民族大教育”、“民族高职为本科院校培养合格预科生”的新格局,为江西民办教育和民族教育增光添彩。同时,按教育部专项计划,学校每年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并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专科及预科生。

乘车路线

1.南昌火车站下车后乘坐219路公交车到长堎站下车转509路公交车,终点站即到

2.南昌火车站下车后,至老福山车站乘204路(内外线均可),224路(内外线均可)至长堎站(红谷十二庭),转509路,至终点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16:34